在粵桂湘三省交界的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部,有一座千年古關隘,名為鷹揚關。它原名崖鷹關,始建於盛唐,據說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山東章丘縣人韓鳳翔任連山綏瑤直隸廳同知時,將崖鷹關改名鷹揚關,取「鷹揚奮發」之意。
據說在連山邊境,從古至今共設有三個關隘,分別是北邊的白石關,西邊的鷹揚關,東邊的鹿鳴關,如今,剩下來的僅余鷹揚關。
今天鷹揚關最重要的歷史遺存,是上世紀30年代留下的。1931年1月17日夜,紅七軍作為戰略轉移的55團、58團經廣西進入鷹揚關時,與廣東連山軍團發生激戰。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的覃應機當年就曾參加過此戰。
鷹揚關革命遺址
1999年,連山縣委、縣政府致力將鷹揚關打造成紅色旅遊景區,修復了古關城樓、城牆、戰壕、堡壘、鐵索橋等。作為廣東省的紅色旅遊景區,鷹揚關每年接待了大批的遊客。2012年,景區再次改造擴建,投資250萬元,增建紅七軍紀念館、紅七軍廣場、紅軍戰士浮雕、廉政警句格言塑石等。
梅關古道
大庾嶺,即梅嶺。又稱台嶺、東嶠山,南嶺的組成部分,廣東與江西兩省的交界。這裡自古就是一個軍事重鎮、交通要道,無數的販夫走卒、達官貴人、貶官流民都從這裡走過,留下的故事數不勝數。
冬天來了 ,在廣東又想看雪又想看看梅花, 來梅關古道就對了!作為「中國四大賞梅勝地」之一的梅嶺梅花已有部分悄然綻放,一路梅花一路詩。
施用和 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了北御匈奴,南征百越的策略。當時,秦軍在南嶺開山修築了三道關卡,分別是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秦關的修築,被認為是梅關古道的開發之始,雖然今天的梅關古道已經與當年的位置有所不同。
今天我們看到的梅關古道,是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奉詔開鑿的,只是當時還不叫梅關古道,而是叫大庾嶺道或大庾嶺新道,與秦時的舊道相區別。
古道從梅關關樓向南北兩邊伸延,北接江西大余,南連廣東南雄,全長90 余里,道寬2到4 米,以青石及鵝卵石鋪砌。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古道,自關樓南北延伸殘存10 余里,已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驛道之一。
有說法認為,梅關古道自唐代開鑿以來,一直是有「道」而無「關」,梅關和關樓的修建,是宋代嘉佑年間才完成的。從此,梅關成為江西和廣東的分界點,故有「一步跨二省」、「一關隔斷南北天」的說法。
忠哥 攝
梅關的最後一次修繕在清道光至咸豐年間,而後隨著粵漢鐵路等現代化交通路線的開通,古道歸於沉寂,結束了其輝煌的千年歷史。
喜歡文章的朋友點贊關注小游,不定時更新,帶你探尋更多好玩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