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皇帝的諡號、廟號、尊號有何不同?
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
在我國的古典書籍中,諡號、廟號、年號和尊號這四個稱呼是經常出現的,其中廟號、諡號、尊號三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也有區別,而年號是古代皇帝用來紀年的名號。
廟號
現在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時期,比如太甲是太宗,武丁是高中等,成湯是不是太祖這個沒有證明,廟號在最開始的時候十分的嚴格,標準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而言,開國君主都是祖,繼承者有治國才能的被稱為宗,周朝的時候確立了諡號制度,用來對君主和大臣們一生評定,當時廟號被廢除,秦朝的時候甚至連諡號都沒有。
漢朝建立後,沿襲了廟號這個制度,漢朝對於廟號一事十分的看重,當時不少皇帝是沒有廟號的,劉邦的廟號是太祖,但是後來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是高皇帝,所以後來一直成為高祖。漢朝當時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後來的皇帝的諡號都有「孝:字,比如劉恆是太宗孝文皇帝,劉徹是世宗孝武皇帝等,就連王莽都給劉奭上廟號為高宗孝元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廟號沒有」孝「是世祖光武皇帝,之後都有。
唐朝的時候,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的皇帝外,都有廟號,歷史上開國皇帝的廟號是「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一般是「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當然有例外,比如康熙的世祖。「足」這個廟號的泛濫是在曹魏時期開始的,以至於後來五代十六國時期,很多帝王的廟號都是「祖」。
稱呼上來說,廟號一般放在諡號前面,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都簡稱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唐朝之後,因為諡號文字變多,所以簡稱廟號,比如唐太宗等。廟號也有褒貶之意,比如:太祖、高祖是開國,太宗。世祖是發揚光大,高宗是守成的美號,仁宗、孝宗等是明君,神宗、英宗等是功業不行,德宗等是懦弱,玄宗、真宗是愛好故弄玄虛等。
諡號
諡號的使用範圍很廣,是東亞地區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平生事跡和道德修養等,來評定這個人,有褒貶之意。諡號剛開始的時候,只有「美諡」和「平諡」,沒有「惡諡」,起源於西周時代,先秦時期諡號一般是一個字,也有兩個字,比如晉文公、秦穆公等就是諡號。
「上諡」:文、康、平等。「下諡」有煬、厲、幽、靈等。「中諡」有愍、懷等。秦朝沒有諡號,漢朝時設立了大鴻臚這個職位,管理王公列侯的諡號,這個時候的諡號一般是兩個字,比如蕭何的文終侯。唐宋時期,諡號陳我給了一種滿足虛榮心的東西,也成為了皇帝駕馭群臣的手段,武則天時期打破了諡號為一、二、三字的先例,她給李治的是「天皇大帝」,此後諡號大多是四個字以上。
宋朝因為重文輕武,所以當時大臣的諡號一般以「文」為榮,比如范仲淹的文正,宋朝用」文「諡號的共140多人,而用」武「的僅20人,比如熟知的岳武穆。明清之後,諡法的內容基本穩定下來了,明朝皇帝的諡號為17個字,親王1個字,大臣2個字。
尊號
尊號起源於秦代,是為了尊崇帝後為之所上之稱號,比如尊前皇后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等,這些都是尊號。唐朝的時候,尊號之風開始盛行,有生前也有去世後上尊號的,比如武則天當時是皇后的時候,稱為「聖母神皇」,唐高宗是「天皇」等,唐玄宗在去世後上的尊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宋朝時期,尊號一般是20個字,明朝21個字,清朝最多23個字。
唐朝之後尊號越來越長,體現的是一種中央集權專制制度的日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