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後,劉備三人乾了一件事,差點改寫歷史

2021-04-07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桃園結義後,劉備三人乾了一件事,差點改寫歷史

在很多人眼裡,一部《三國演義》從寫到三兄弟相繼離世後,便覺得整個故事,逐漸變得索然無味。劉備死後,三國故事還有35回,怎麼就變得索然無味了呢?

因為在劉備之後,三國基本穩定下來了,剩下的都是智斗,鮮有武鬥的戲份。當世之豪傑如:呂布、關羽、張飛、馬超、黃忠、曹操、典韋等,幾乎全都死了,超級偶像和頂級戰鬥力都沒有了,還有啥好看的呢?當然了,這只是針對演義來說。

在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中,桃園三兄弟一直是小說的主角,全書以「宴桃園豪傑三結義」開頭,「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既然開頭就是主角三三英結義,那麼,既然是豪傑出世,就必然要有一番驚天作為。桃園三兄弟到底做了啥驚天大事,又將如何改變三國走勢呢?且聽筆者細細說來。

東漢末年,黃巾猖亂,漢室衰微,雖然有十常侍左右王權,但此時漢室的威信依然還具有統治力。到了董卓專權時期,直接廢少帝立劉協,霍亂後宮,甚至要稱帝。在董卓之後,又有李傕郭汜、呂布王允、曹操等梟雄連續將皇帝架空,使漢室成為傀儡,最終被曹魏篡權。

這一切的一切,董卓可以說是開頭者,而且是個作惡多端的開頭者。因為在董卓時,曹操還是一個立志做為「治世能臣」的漢朝忠臣,劉備也是個想為朝廷出一份力的小卒。(曹操年輕時,許劭說他是「治世能臣,亂世奸雄」時,曹操是大喜的,說明他心中願做前者,否則聽到這句話肯定會大怒。)

董卓干政期間,幾乎將漢朝舊勢力剷除殆盡,還夜宿龍床,霍亂後宮,濫用淫威,人神共憤。曹操當是就曾寫了一篇《薤露》,來描述董卓時期的慘象:「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盪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最終,董卓引起了十八路諸侯討伐,桃園三兄弟也在其列。董卓被迫遷都長安後,王允離間呂布,被呂布所殺。

但是,在董卓起步之初,桃園三兄弟就有機會殺掉他,只可惜,在劉備力勸之下,不僅未能成功,反而還救了董卓。最終導致了董卓逐漸做大,悔之晚矣。

事情是這樣的:在桃園三結義後,三兄弟立刻招兵買馬,起兵破黃巾,為朝廷出力。隨後他們跟隨的盧植被無限,遭朝廷緝拿,三人無依無靠,只得暫且回涿郡。歸家途中遇到董卓兵敗,被張角引軍乘勝追擊,眼看董卓就要被抓住了,三兄弟看到是漢軍有難,便策馬馳援,張角猝不及防,暫退十五里,董卓得救。

劉備本以為救了董卓,三人又有了新的落腳點,卻不料董卓詢問他三人現居何職,劉備說是白身,董卓的反應是「甚輕之,不為禮。」張飛知道後,上來就要重進董卓帳中,將其殺掉。劉備一把扯住張飛道:「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殺?」張飛怒氣沖沖地說,如果不殺董卓,還要在他帳下做事,我實在做不出,二位哥哥要留的話,你們留下,我自己投別處去。於是劉備拗不過,三人一起離開董卓。

如果三人不救董卓,董卓必被張角所殺,再如果劉備不攔張飛,董卓也必被張飛所殺(當時董卓身邊全是殘兵敗將)。如果董卓就此死了,可能平定十常侍之後,曹操會繼續為朝廷效力,成為治世能臣,東漢有可能再次出現中興。劉備三兄弟在曹操的引薦之下,也必定能獲得好的結果,為平定諸侯做出貢獻,三國時期或將不復存在,歷史也許會因此改寫。

只可惜,在劉備的勸說下,董卓得以保全性命,藐視皇權,還準備取而代之,雖然未成功,但卻給後來者做了不好的榜樣,還大肆剷除漢室舊臣,導致皇帝不斷陷入被傀儡的狀態,漢室徹底陷入危機,直至被迫禪讓。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