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如今,保護樹木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如何為城市留下大樹、留下城市年輪是一件需要不棄微末、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
來自市園林和林業局的數據顯示,青島共有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2575株,根據省綠委辦最新普查認定結果,其中一級古樹86株、二級古樹291株。值得一提的是,《青島市公園城市建設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探索「一樹一景」「古樹公園」的建設。16項市級重點建設示範項目中,一級古樹名木復壯項目在列。《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也同樣明確,在市域文化遺產保護中,保護古樹名木等自然景觀要素。
建設古樹公園,打造講好城市故事的重要載體
據《青島古樹名木志》記載,全市古樹名木主要樹種有銀杏、圓柏、側柏、酸棗、柘樹、國槐等,大多分布於嶗山風景區、中山公園、海濱風景區等地。其中,多不乏耳熟能詳的「壽星樹」,如嶗山的漢柏凌霄、龍頭榆,天后宮的古銀杏樹等。
如今,越來越多的古樹正在被市民所熟知。去年,青島市首個古樹公園——膠州市柏園古樹公園落成。為保護復壯後的數十株古柏,整個公園沒有硬化,園路採用與古樹群和諧一體的草坪磚鋪裝,增加透氣性,保護古樹的健康生長,目前長勢良好。
「作為古樹公園,公園更多的創新設計是基於對古樹的生態保護,將數字化信息管理動態貫穿整個古樹公園。」參與古樹公園設計的古樹醫生張曉軍繼而解釋道,公園四角設計有古樹立地條件監測系統、小氣候系統、生態實時監控系統、動態監測系統、蟲害防控專用產品以及集古樹景觀、防護於一體的殺蟲燈等儀器設備,這樣就能隨時隨地動態了解古樹情況,做好古樹的保護工作。
今年9月,青島再添古樹公園,位置在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的北寨村。園內,一棵500餘年樹齡的古銀杏樹重新煥發生機。同時,公園還配套增設座椅、休閒設施和文化景觀牆等,營造出特色鮮明、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的良好氛圍,讓村民有更多綠色獲得感。
僅有一棵古樹,緣何要打造一個公園?據了解,在復壯過程中,經區自然資源局申請,市綠委辦充分調研,考慮到這棵銀杏樹歷史悠久,承載著一代代北寨村村民的鄉愁記憶,加之周邊空間足夠,於是制定設計方案,既讓古樹「老有所依」,又為村民提供休閒娛樂空間。
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少見。在上海的涇南公園裡有一座園中園——千年古銀杏園,「住」著的是市區內唯一一株千年古樹,古樹編號為「0003」,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三姐」。
有專家認為,打造古樹公園,是古樹保護理念的一種創新。古樹是了解社會歷史進程的「活檔案」,專門為它們建公園,是城市溫度的體現,彰顯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對歷史文脈、鄉土文化的尊重。同時,古樹公園既能增進人們與古樹的情感,讓老人把古樹故事講給年輕人聽,又能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閒娛樂空間,增進鄰里交流。
放眼全國,多地正在積極探索古樹保護新模式。北京推進古樹主題公園、保護小區、古樹街巷、古樹社區、古樹村莊等保護試點建設。成都通過挖掘歷史內涵,推進古樹小遊園、古樹主題公園、古樹群落公園建設,提高公眾知曉度,在公園城市建設中留下一份獨屬於古樹的印記。
目光拉回青島,我市積極推行市縣鎮街四級聯動,形成包含一樹一檔、一樹一策、一樹一芯、一樹一景、一樹一文化等內容的「十個一」運營機制,打造「覆蓋全過程、全要素,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古樹名木保護「青島模式」,實現「留住青山古樹,守護綠色鄉愁」。
擔當「樹管家」,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管護水平
今年4月,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正式對市民開放。市級公園管理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呂勐介紹,太平山中央公園現有古樹名木209株,其中樹齡最大的一棵是槐樹,已有218歲,而在小西湖東側生長有市區比較少見的紫薇樹,已有118歲。記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復壯的古樹名冊中,有一部分就是太平山中央公園中山公園園區的古樹及古樹群。
古樹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是自然和人文之根。今年8月,太平山中央公園「上新」了「物業管家」。「我們採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制定養護計劃,專人專管,一樹一策,定期巡視檢查,針對長勢不佳的樹木會邀請專家會診。」青島城發智慧城市服務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太平山項目負責人魏猛介紹,公園還建立了古樹名木監測系統,將養護、施肥、打藥、復壯等全過程養護流程錄入智慧化管理平台中,及時掌握古樹名木的變化。下一步,將建立圖文檔案和電子信息資料庫,實現基礎數據信息化、檔案管理智能化、業務監管精細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樹木保護」這項漫長又冗雜的系統工程推進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市民身份正在發生著改變——從城市管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此前,市南區徐州路浮山所的「青島01號古樹」,通過古樹認養辦法找到了「樹管家」。「樹管家」負責這棵518歲銀杏樹的日常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日常巡護等保護管理工作。
此外,結合「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工作的開展,相關部門在全市範圍內挑選出50株歷史悠久、有故事、有重要意義的古樹,由個人自願捐款認養,並開通捐款通道,市民可線上認養古樹,為古樹保護貢獻力量。
目前,我市還在積極就民間林長工作進行探索,制定了優秀民間林長獎勵激勵辦法,各區市共發展民間林長253名,志願林長20名。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在浮山森林公園等重點區域建立一線生態警務站,城陽區創新發展了志願林長和志願林長工作站,為林木保駕護航。
愛護樹木是城市溫度的體現,彰顯了人們骨子裡對城市的歸屬感和對歷史文脈、鄉土文化的尊重。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讓鄉土樹種成為參天大樹,「園在城中,城在園中」的美好圖景正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王朵 責任編輯:張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