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無限遠?俄羅斯「海燕」核動力飛彈發射成功,具備哪些技能?

2023-10-18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射程無限遠?俄羅斯「海燕」核動力飛彈發射成功,具備哪些技能?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根據參考消息網援引俄羅斯媒體報道。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論壇上,除了討論了正在進行中的特別軍事行動,還提到了俄軍先前正在研製的新一代核動力戰略巡航飛彈「海燕」。

普京在2018年就曾證實過「海燕」的存在,而現在普京總統再度證實,「海燕」巡航飛彈的測試已經順利完成,作為一款使用核動力的戰略巡航飛彈,「海燕」將具備「無限射程」、不可預測的飛行軌道,可以突破所有現役的防空系統或反導攔截系統的綜合防禦。

那麼,傳說中的9M730「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其發展歷史究竟是怎樣的,具備怎樣的整體設計和性能,它的研發成功對於俄戰略火箭軍部隊具備怎樣的意義呢?

核動力巡航飛彈發展史

首先從該型核動力巡航飛彈的發展歷史看,其實蘇聯早在1955年就下過一個蘇聯部長會議第1561-868號決議,要求啟動核動力飛機研究。最後圖波列夫公司在1961年基於一架圖-95型戰略轟炸機,改進出了圖-95LAL核動力試驗飛機,進行了30多個架次的飛行試驗,展現出了極佳的航程性能,完成了一定的技術積累。但由於核污染問題無法解決,核動力飛行器未轉入正樣研製。

圖-95LAL核動力試驗機

蘇聯解體之後,很明顯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期核動力飛行器的研究,最終拿出來的產品,就是我們看到的9M730「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該型核巡航飛彈最早在2018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曝光,和「薩爾馬特」洲際彈道飛彈、「先鋒」戰略高超音速飛行器、「匕首」高超音速飛行器、「佩列斯維特」雷射武器、「波塞冬」核魚雷,並列為俄軍六款新質武器系統。

但是,根據外界的猜測,「海燕」的技術預研與分系統研發工作其實早在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比如用於飛彈的彈上核反應堆就是在2010年左右開始試驗的,「海燕」的首枚遙測彈則是在2016年6月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實施的飛行試驗。有消息稱俄軍從2016年到2018年,先後對「海燕」巡航飛彈進行了六次飛行試驗,試驗的整體成功率並不高。

一直到2019年1月,「海燕」的部分試驗才取得了成功,比如核動力裝置的性能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緊隨其後就是一次不大不小的事故,2019年8月,美國CNBC報道說卡普斯京亞爾靶場發生了爆炸事故,事故是「海燕」巡航飛彈在進行全系統聯測的時候發生了爆炸,爆炸導致多人死亡,這意味著「海燕」的技術設計還有一定的缺陷。

2019年卡普斯京亞爾靶場的爆炸事故

此後又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排故和調整,到2021年1月,「海燕」核巡航飛彈的測試工作重新開始,此次選擇在了寒冷的新地島進行測試。看來,這一輪「海燕」核巡航飛彈的測試還算比較順利,經過兩年的試驗之後,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試驗,可以擇機進行國家定型了。總而言之,從研發過程來看,「海燕」核巡航飛彈的研發從蘇聯時代發軔,俄羅斯聯邦接棒,可謂是一波三折。

「海燕」核巡航飛彈的設計

那麼從「海燕」核巡航飛彈的整體設計上來看呢?目前由於該彈的外形完全保密,整體設計更是不得而知,外界只能通過猜測和俄軍透露的少量信息,來評估「海燕」核巡航飛彈的一些基本技戰術性能。

比如從飛彈外形上看:「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曾經在總裝車間流出幾張還算清晰的照片,雖然彈體主體上覆蓋著苫布,但還可以看出飛彈的方形彈體和錐型頭部,以及兩片近乎平直、帶有一定後掠角的彈翼,這個設計外形似乎和俄軍的X-101型巡航飛彈有些類似。

同時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拍攝的「海燕」飛彈試射時的照片看,可以看到該彈在彈體尾部安裝了一個粗壯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助推段,在飛行的過程中,還可以發現該彈使用的是T型尾翼。同時,發動機尾噴口似乎奇怪地位於彈體中部,且彈體兩側隱約還有凸起,這似乎意味著「海燕」使用的是兩側分立式發動機設計。這意味著「海燕」巡航飛彈的外形設計,怕是非常奇特。

此外,俄方之前還公布過一些「海燕」巡航飛彈的技術參數,比如它的彈體長度達到9米,加上固體火箭助推器的話,總長度在12米左右,發射質量在3噸左右。當然,由於實物到現在都沒見到,這些數據咱們也無從考證,但從俄方公布的信息看,「海燕」巡航飛彈的彈體尺寸達到了現役巡航飛彈的頂級水準。

當然了,作為核動力巡航飛彈,外界最為關注的是該型巡航飛彈的動力段,也就是核動力渦輪噴氣發動機。從理論上來說,核動力噴氣式發動機可以分為開式循環和閉式循環兩種基本構型:

開式循環也就是我們常識中接觸到的核動力發動機,分為前段的壓氣機,中段的核反應堆和後段的渦輪機,在這其中核反應堆等於是起到了傳統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燃燒室的作用。好處是結構簡單,壞處是從尾部噴射出的高熱空氣不可避免地帶有核輻射;

而閉式循環則封閉核反應堆,使用循環的冷卻劑-換熱器結構來作為核動力發動機的燃燒室段,等於被壓氣機壓縮的空氣不直接流過核反應堆堆芯,從而降低了核污染的危險。但是也帶來了發動機結構比較複雜,流體泵設計要求高,一旦冷卻劑循環出現問題則可能導致全彈爆炸墜毀的問題。

總而言之,兩種設計各有好處,但大伊萬從「海燕」的外形來看,該彈橫向截面比較大,似乎使用外掛式發動機,那麼使用閉式循環反應堆的可能性較大。

「海燕」核巡航飛彈的用途

俄軍研發的「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未來將如何裝備和運用呢?

毫無疑問,該彈的裝備對象應該是俄軍戰略火箭軍。畢竟它的體積實在是太大了,使用戰略轟炸機都很難攜帶,而且該彈所具備的洲際打擊能力,以及必然攜帶戰略核彈頭的設計,也是俄軍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下屬的戰術火箭旅完全沒有必要具備的性能。因此,該彈必然和洲際彈道飛彈一樣,裝備在俄軍戰略火箭軍的各飛彈師/團。

而在具體的運用模式上,該彈的運用方式是作為俄軍戰略核反擊的主要手段,承擔與敵方核交換的任務。相比典型的洲際彈道飛彈,「海燕」戰略核巡航飛彈的優勢是可以做到無限航程,同時由於它的體積較大,因此在自動駕駛系統的設計上,包括彈載軟對抗設備上,必然都比戰術巡航飛彈要完善多。比如可以攜帶自適應對抗設備、彈載電子干擾機等等,可以通過威脅自行評估,對飛行路線進行規劃。

美軍大部分遠方警戒雷達都是朝北極-俄羅斯方向部署

它的具體運用方式,也必然會圍繞著這個性能強點具體展開。比如相比典型的洲際彈道飛彈,「海燕」可以起飛之後憑藉著航程優勢,哪兒防禦薄弱就往哪兒鑽,比如從北極上空飛到北美洲、穿越加拿大的荒原進入美國境內,或者虛晃一槍,從北極上空飛行在大西洋上空,然後飛到南美洲。由於美軍的主要防空雷達都是對著北方、監視俄軍洲際飛彈和戰略轟炸機群可能來襲的方向,那麼「海燕」可以從美國防禦比較薄弱的墨西哥方向進入美國境內,或者直接以超低空掠海突防的方式,打擊美國東西海岸的沿岸大城市。

這個使用方式,倒是和「波塞冬」核魚雷有點相似,不像洲際彈道飛彈一樣憑藉速度優勢解決問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憑藉飛得低,或者潛得深這種優勢來完成突防。這倒是體現出了俄羅斯在戰略核武器突防方案上的一些新想法,這些戰略武器完全可以被認為是新質核武器。

總而言之,從9M730「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的研發情況看,我們可以發現,俄羅斯最近幾年來,在諸如高超音速飛行器、大型潛航器、核動力飛行器等領域,想法還是非常多的,而且想法不僅挺多,人家還真的能拿出產品來。就比如「海燕」核動力巡航飛彈,雖然一開始研發磕磕絆絆,但是人俄羅斯人居然真的能搞定它的研發,從而搞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核動力飛行器,這個還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出了俄羅斯人在這種新質作戰兵器上的獨創性,也體現出了一些俄羅斯從蘇聯時代一路沿襲下來的技術積澱。也正是得益於這些在戰略武器領域的創新,俄羅斯一直到目前為止,都還可以維持著五常的戰略地位,依然是一個值得外界重視和敬畏的世界大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91877f8be1c341a58416ae7d8cb8b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