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毀不掉中國電影,但「他們」可以

2019-09-19   電影工廠

《誅仙Ⅰ》背後是什麼黑暗勢力

「魔改」原著情節,拍出了《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和網頁遊戲的質感,主角服裝像丐幫,台詞靠配音……

《誅仙Ⅰ》被罵慘了,該。

有人說,《誅仙Ⅰ》被群嘲,是因為流量電影捲土重來,讓大家回憶起了被《盜墓筆記》收割10億票房的恐懼。

但事實上,《誅仙Ⅰ》根本算不上大爆。


是《誅仙Ⅰ》的評分撕逼大戰,又一次讓電影觀眾會想起了被不知名黑暗勢力統治的那一天。

轟轟烈烈撕了一個中秋檔,《誅仙Ⅰ》的豆瓣分型,在粉絲、水軍、普通觀眾的共同努力下,從C型變E型最終定格為b型,令人大開眼界。


開分6.7後,一邊掙扎一邊崩盤到5.3的撕逼大戰,到底是怎麼來的,這事還是得從票房說起。


就像其他所有普普通通的爛片一樣,《誅仙Ⅰ》沒有提前點映,沒有媒體看片,就連影院經理都沒有任何提前看片。


這種捂得死緊的行為,一般只指向一種猜想:實在太爛,怕經理們看完不給排片。


事實卻是,《誅仙Ⅰ》首日贏下了遠超同期其他電影的排片占比

如何做到?


不是片方,而是靠粉絲真金白銀堆出來的線下應援、線上宣推和大規模包場。


如果在《誅仙Ⅰ》上映前打開肖戰或孟美岐的微博超話,那麼,除了號召粉絲衝擊《誅仙Ⅰ》預售票房的帖子,你幾乎看不到其他的內容。

粉絲包場也有門道,與影院協商增加冷門時段的場次,目的是增加排片。

不買全部座位,而是只買20%-30%,發起觀影活動,讓粉絲以外的人進入影院觀看,贏取路人好感度。

在@肖戰全球粉絲後援會官方微博發布的一條包場信息中,全國一共有43個城市的肖戰粉絲參與了後援會組織的包場活動,在北京、上海這樣的重要城市參與粉絲數量都超過了兩千名,所有參與後援會包場的每個粉絲最低出資金額在40-50元。

孟美岐同樣如此,不僅組織包場,有能力的粉絲還會個人包場,散粉也會二刷三刷。


線下包場沖高預售票房,占領排片優勢。


線上「控評」,吸引更多人買票入場,瞄準長尾效應。

業內早就有算法,計算過粉絲真正的購買力。


如果只以《誅仙Ⅰ》主演粉絲的真實購買力計算,《誅仙Ⅰ》票房連1億都不可能上。


首日能賣出1.4億的票房,考慮到書粉,至少也有一半是在粉絲的各種「控評」努力下,被賣了安利的路人的票房。

「控評」到底是什麼黑暗勢力?

就像這樣——


至於路人吃了這些有毒安利後的感想……嗯不用多說了。


所有被粉絲「老號5分,新號4分」的好評掩蓋住的懸念,上映首日終於揭開。


因為看到好評而進入影院的原著黨覺得受到了欺騙,紛紛給《誅仙Ⅰ》打1星泄憤


於是粉絲改變策略,以3星為主,試圖保住及格分。


這才有了,豆瓣評分C變E變b的撕逼鬧劇。

「控評」,何以成為粉絲最令人糟心的操作NO.1?


眾所周知,在諸多電影評分平台中,豆瓣以相對公平的打分機制,占據了最高的權重。


電影輿論造勢的渠道中,豆瓣的成本最高,也是業內普遍共識。


豆瓣曾對自己的電影評分體系信誓旦旦,稱內部有專門針對水軍的算法機制,最大程度保證公平性。


只是現在的粉絲和水軍,也已經學會了用「養號」來對抗豆瓣的算法。


為了維護愛豆的口碑,讓愛豆早日擁有「實績」作品,粉絲內部都有這樣的「養號」教程



這在豆瓣老用戶看來匪夷所思甚至有點想報警,在飯圈卻已經悄悄成為潛規則。


至於粉絲的力量能有多大,看《陳情令》就知道了。

這個事實估計會讓很多豆瓣老用戶嚇一跳。


——將近62萬人打出8.1分的《陳情令》,已經成為豆瓣史上打分用戶最多的國產劇集。


什麼概念?


8.3分的《長安十二時辰》只有29萬人評價,9.3分《琅琊榜》33.4萬人,9.7分的「國產劇之神」《大明王朝1566》,只有8萬人。

粉絲影響力,和過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資本裹挾下,豆瓣已經是苟延殘喘著,對國產影視口碑具有公信力的唯一平台。


粉絲一股腦湧進來「控評」,不管初衷是什麼,毫無顧慮搗毀既往規則,不許其他觀眾差評反對,都實在令人不齒。


更別忘了,在粉絲的掩護下,資本的干涉,比以往更加沒有邊界

《陳情令》62萬評分中,哪些是水軍,又有誰能說清?


儘管被扒多次《陳情令》疑似水軍刷分,但在大量粉絲的掩護下,也就風平浪靜地遮掩了過去。

而一旦默許粉絲控評,資本刷分,理性評分平台還能撐多久?


條姐不敢再想下去。


至於為什麼說粉絲背後幾乎可以肯定有資本操作,相信不必條姐多說。


只舉一個例子——騰訊


騰訊旗下閱文集團收購的新麗傳媒,正是暑期爆劇《陳情令》的主要出品方。

從IP開發(閱文)到內容(新麗),再到《創造營101》、《創造2019》對新晉愛豆的包裝,騰訊已經形成了一條覆蓋全方位的內容產業鏈


《陳情令》爆火後,主演肖戰的電影《誅仙Ⅰ》接續熱度,隨後另一主演王一博主演的新劇《有翡》宣布開機,搭檔的是一線小花趙麗穎。


開拍當天,王一博的高清路透照就流傳出來。

內部放料、站姐路透、熱搜、營銷號跟進,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粉絲越維護愛豆,越是主動「艹熱度」,主動「控評」,資本爸爸越是開心。

《誅仙Ⅰ》早就不是第一次,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


粉絲和普通觀眾的罵戰,還會在未來數年不斷重演。


難道是無解?


不是。


愛豆藝人本就源於日韓流行文化。


有些小孩的確天賦不錯,但上來就當一番,任誰都扛不住。

流量毀不掉中國電影,但「他們」可以

效仿韓國藝人公司,同時出品專供粉絲自嗨的小成本網劇,又讓真正具備演技天賦的藝人參與大製作電影,從配角開始刷存在感和好感度,才是具備良性發展可能的道路。


長遠來看,資本、粉絲、觀眾三贏。


這些,說起來都是很簡單的邏輯。


只是,就像「快遞員不送貨上門該不該投訴」的問題一樣,永遠都是站在檯面上的流量和普通觀眾台前撕逼,資本隱形幕後,坐收漁利。


說到底,流量演員在這場名為「中國流量電影」的鬧劇中,也不過是一群無法左右一切的社畜而已。

流量演員毀不掉中國電影。


永恆追逐利益的資本,和敵友不分,掃蕩公共論壇,破壞評分秩序的飯圈文化卻可以。


也許,只有從拒絕「獻祭」「被消費」做起,抵制資本套路,才是《誅仙Ⅰ》這類畸形作品,能夠三贏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