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神仙國綜,開播就得全程消音

2020-01-22   電影工廠

「什麼叫褻玩?摸是可以的,你還想做什麼?」

「要是畢卡索親眼看到這些,他會羞愧難當。」


「我就是裝B,裝了一輩子,也就成了。」


這等「狂言」,出自何人之口?


答曰,一67歲老憤青


他見慣了「游者眾」,只想去探尋「險遠」。


他不在乎有沒有觀眾,只為了朝聖。


時隔2年,他帶著文化節目中的金字招牌回歸。


一開口,又是滿堂彩。



兩年前,勇哥給大家安利過第二季。


沒來得及上車的同學,再來補補課。


主講人陳丹青


做過8年知青,沒受過什麼正經教育。


除開瘋了似的畫畫。


25歲那年,他英語零分,被破格收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


兩年後,他創作出名震世界的《西藏組畫》


《西藏組畫》之一


而後遠走美國,與木心結識。


並成為第一個在美舉辦個展的中國當代畫家。


但比起成就,更有辨識度的是他的言論。


談到「專業」。


我X他媽的專業

我最討厭「專業」,這背後就代表著權力

我是這個系的,我是副教授

然後你TM還得考

陳丹青《草船公開課》


說到「教育」。


我們這兒再有天分的畫家

還在熬博士生,熬博士後

還寫什麼狗屁論文

《局部》第一季


他保持憤怒,保持尖銳。


唯有面向遠方的時候格外虔誠。


2015年,他聯合梁文道準備打造一個文化品牌。

取名「看理想」,遙指烏托邦。


尋覓5年。


《局部》第一季,在案前窺視數百年前的靈魂。


在《千里江山圖》中,

我分明看見一位美少年

他不可能老

他正好18歲

長几歲,小几歲

不可能有《千里江山圖》


第二季,在博物館門前追思。


我沒上過大學

大都會美術館就是我的大學


第三季。


他跑到義大利許多不知名的小鎮。


因為,他聽到了教堂的牆壁上傳來陣陣的呼喚。



01


不賣關子。


第三季的主角是它——


濕壁畫



沒聽說過?


勇哥粗略地幫大家劃一下重點。


義大利語中,它意為「新鮮的壁畫」。


用水調和顏料,在潮濕未乾的牆面繪成。



不光是在《局部》第三季里。


整個文藝復興300年,濕壁畫也是真正的主角。


為什麼這麼說?


不用過多解釋,鏡頭掃過就有了答案。



層層濕壁畫琳琅滿目,孕育出新的色彩——


教堂。


遙遠的中世紀,各種技術手段尚不成熟。


教堂就成了靜默的記錄者。


乞丐與無賴、武將和占星者。


從販夫走卒、到達官貴胄,再到三尺神明。


三教九流,無物不包。



以這些濕壁畫為靈感的起點。


所謂「Fantasy」,也不再是空想,而是觸目可及的拱頂和石柱。



更重要的。


畫家工匠們前赴後繼,常常會在同一面牆上多次創作,相互覆蓋。


換句話來說。


濕壁畫本身,就被歲月凝練成一部歐洲史書。



你可能會疑問。


如此重要的藝術形式,為什麼甚少被人提及?


《局部3》的第一個關鍵詞,就是正名


陳丹青7次遊歷義大利,總結出了三點原因。


一在出身。


美術館裡沒有濕壁畫,因為它沒法被剝離,且多數藏身於老城鎮。



二在形制。


畫出多幅,無邊無際,會讓人淹沒在它龐雜的信息量當中。



三在大環境。


這一點很簡單,因為它不是油畫。


不符合當下的審美消費習慣。



直白不?


在正名的過程中,它同樣伴隨著拷問:


應屬於濕壁畫的榮光,被誰奪走了?


02


第二個關鍵詞,挑戰——


且是直接動搖我們認知的根基。


提到「文藝復興」,你最先能想到什麼?


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


它們確實光耀千古。


甚至就連漫畫《忍者神龜》中的三個角色,也以他們為名。


來源9GAG.COM/GAG/3667438


但如果有人告訴你。


這一切的崇拜,都只是源於一人執筆的傳記呢?


16世紀作家瓦薩里,與米開朗基羅那代大師直接結識。


他的敘述,使得「三傑」名氣愈發響亮。


他的作品,被後世認定為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的唯一史料。



要警惕這個「唯一」。


因為不論是歷史還是學問,都不能簡化。



「三傑」藝術造詣毋庸置疑。


問題在於。


這雙觀察的眼睛,太近了。


他只看到群星璀璨的當下。


而忽視了更為厚重的過往。


那份濕壁畫的墨跡還沒徹底乾涸的過往。



用3個人名,去涵蓋整個時代。


得到的結果,就是被反覆地消費。


被一遍又一遍地咀嚼。



就連失竊,都把他們推上狂熱的神壇。



這個時候,還是陳丹青當頭潑下一盆冷水。


撥開話語權的陷阱——


啊呀,原來還有這麼多牛X的畫家。


比如他提到的敦煌壁畫


雖遠隔重洋,但和義大利濕壁畫境遇何其相像。


在唐宋高超技法的映襯下,北魏時期的畫反倒更顯飽滿。


因為當時,人們是用繪畫書寫生命。



他看遍文藝復興各時期的作品而後發現。


生命力,正是被大眾審美所捆綁的物事中那一角缺失的拼圖。


補足這塊拼圖。


你印象中的文藝復興也悄悄變了顏色。


不再是聖潔的金。


而是飄櫓的血



時代的暗角,被一絲不苟地拓印在濕壁畫上。


這才是屬於歷史的真容。


03


第三個關鍵詞,或許不是那麼明顯——


等待


2017年第二季還沒播出,陳丹青就開始琢磨起義大利濕壁畫的主題。


為了這次遠行,66歲的他撿起自己一度嫌棄的史料專著。


讓勇哥覺得驚喜的,更是他本人的成長。


第一季,他足不出戶卻能觀想世界。


對於藝術家來說,或許是最舒適的狀態。



第二季,他來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也算是重回故地,如魚得水。



第三季,他真正走出了舒適圈。


走到人跡罕至的義大利古鎮。


當你看到一尊尊浮雕,從浩瀚繁雜的時空中湧現出來。



當你看到古樸的城市,在俯拍的視角里,似乎匍匐在你腳下。


9.6分神仙國綜,開播就得全程消音


你想像不到。


在這背後,是中外團隊的共同努力。


上千公里行程,只為徵詢每個城市每間教堂的拍攝許可。


關於《局部》,5年前的陳丹青會說——


把一件藝術品,一幅畫作切割成無數個局部,從一個個的局部去探究整件藝術品、整幅畫作。


但「切割」,勢必需要「鋒銳」。


走到第三季,他的目光變得更平和。


他的談吐更謙虛。



但勇哥還看出點別的。


在《局部3》中,提到一部電影:


費里尼導演,曾獲得坎城技術大獎的《羅馬風情畫》


電影里,第一視角的攝製組進入羅馬拍攝紀錄片。


大街上,他們看到女郎曼妙的舞姿。



地下,他們看到古代的壁畫。


燈光閃耀,濕壁畫在須臾間褪色剝落。



雖然影片是以戲劇的手法,加劇了濕壁畫的衰敗。


但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藝術本無用」。


這是陳丹青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一幅畫,一聯字,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改變世界呢?


《局部》又低調地給出答案——


它能喚起一場千里迢迢的朝聖之旅。


藝術的價值,存乎於主觀世界。


投影在你的內心,才能產生力量。


《局部》給出的,正是這樣一個欣賞藝術的視角。


因此。


羅丹那句廣為流傳的「世界上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勇哥只同意半句。


世界上不缺少美。


也不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獨獨缺了。


這些眼睛去悉心凝視美好而不為人知的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