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三月,中國與蘇聯在珍寶島爆發了武力衝突。
這次事件,也讓中蘇原本就岌岌可危的關係徹底陷入破裂。
就在中蘇對峙的時候,朝鮮也突然行動起來,將大批軍隊集中到了鴨綠江邊,表現出一副要和蘇聯共進退的態度。
朝鮮這樣的做法,讓很多人感到不理解。
因為,在人們的印象之中,中國和朝鮮一直都是友好鄰邦,還共同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算是生死與共的關係。
朝鮮為什麼在中國最危急的時刻,還要背後捅刀子呢?
其實,答案並不複雜,朝鮮和中國的關係,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友好。
在中國和蘇聯之間,朝鮮一直都存在搖擺的態度,而隨著蘇聯與中國關係惡化,朝鮮也開始選邊站了。
中蘇朝三國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是互相影響的。
在新中國建國初期,我們和蘇聯以及朝鮮都有過一段蜜月期。
畢竟,大家同為社會主義陣營之中的一員。
蘇聯作為老大哥,給予了中國不少幫助。
而中國對於朝鮮這個更為弱小的鄰居,也一直都是傾囊相助。
可是,50年代後期,情況起了變化。
蘇聯的野心與中國當時的發展路線是嚴重衝突的,蘇聯希望把整個亞洲都變成自己的後花園,控制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稱霸的工具。
出於這個目的,蘇聯一直對中國的內政指手畫腳,各種威逼利誘,希望中國也能像其他小國一樣,服從於蘇聯的控制。
比如,1958年的時候,就有這麼一件事,蘇聯打著軍事合作的幌子,提出要和我國共同組建軍隊,在我國建立長波電台。
但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要把手伸向我國的領海。
一旦我國妥協的話,蘇聯就能夠獲知大量我國領海的信息。
不過,毛主席並沒有掉進蘇聯的陷阱,他深知,一旦屈從於蘇聯,那麼,中國今後就再也沒有主權可言,發展也就成了空話。
蘇聯所推行的是一種大國霸權,在這種霸權之下,被他們控制的國家只會變成棋子,等到被榨乾利用價值之後,便被一腳踢開,毛主席絕不會讓中國走向這樣糟糕的未來。
所以,不管蘇聯使出什麼樣的花招,毛主席一概置之不理。
當然,我們並不想徹底斷絕和蘇聯往來,在各種場合,毛主席還是盡力維持著和蘇聯的外交關係,但蘇聯卻漸漸失去了耐心。
當時,美蘇爭霸的態勢越來越激烈,蘇聯領導層的心情也就愈發焦慮。
他們希望能夠儘快的掌控亞洲,於是,不願配合蘇聯的中國,成為了他們的眼中釘。
蘇聯想出了新的招數,他們打算一步步削弱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在亞洲扶持另外的國家,來打破中國對於領土的控制。
史達林
等到中國分崩離析,亞洲一團亂麻的時候,蘇聯便可以把亞洲順利的收入囊中。
蘇聯選中的這個扶持對象,便是中國的鄰居朝鮮。
因為,朝鮮是中國的鄰國,所以,朝鮮的一舉一動必然會對中國造成影響。
特別是軍事行動,朝鮮雖然弱小,但加上蘇聯的扶持,朝鮮是很有可能在軍事上給中國造成威脅的。
事實上,蘇聯一直都有把朝鮮當作棋子的想法,這個想法,從韓戰就開始了。
當年,由於朝鮮陷入絕境,中國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
在此之前,中國曾經向蘇聯求援,而蘇聯當時便打起了算盤。
他們認為,中國前去抗美援朝,大機率是贏不了的。
如果中國失敗,蘇聯正好可以借著保護中國的名義,把軍隊開赴東北三省。
等戰爭一結束,東北三省的主權就可以趁機劃歸蘇聯。
當然,蘇聯打錯了算盤,他們怎麼也沒想到,中國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聯合國軍,居然奇蹟般的成為了勝利者。
於是,蘇聯那個占領東北三省的計劃,也只能宣告破產。
當然,中國的勝利對蘇聯來說也大有好處,由於美國的戰敗,蘇聯在爭霸之中更具優勢。
所以,當時蘇聯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和中國撕破臉。
但由此可以看出,蘇聯一直都知道朝鮮的政治價值,以及它對中國的影響力。
所以,50年代末,蘇聯又一次對朝鮮出手了。
蘇聯知道朝鮮最需要的是什麼,所以,面對朝鮮,蘇聯的做法簡單粗暴。
他們給予了朝鮮大量的援助,這些援助對於剛剛從戰爭創痛之中恢復過來的朝鮮,意義非凡。
對於這些援助,朝鮮照單全收,不過,對於蘇聯的政治訴求,朝鮮卻沒有立刻做出決斷。
朝鮮也明白,中國和蘇聯,都比朝鮮的國力更強大,同時,中蘇也都給了朝鮮許多幫助。
對朝鮮來說,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長期和中蘇保持著友好的關係。
但朝鮮最終,還是沒能扛住蘇聯的糖衣炮彈。
一方面,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對於朝鮮有著極強的威懾力。
另一方面,蘇聯又給朝鮮開出了許多空頭支票,讓朝鮮人認為,只要打倒了中國,自己就可以成為亞洲的第一強國。
在這樣的誘惑下,朝鮮開始做出一些不清醒的選擇。
他們在蘇聯的唆使之下,不斷的對中國發出挑釁。
朝鮮這樣的舉動,自然讓當時的中國人民傷透了心。
兩國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邊境上的兩國老百姓本來親如一家,後面也漸漸的不再來往。
甚至,雙方還在邊境用大喇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罵戰。
這樣的結果,蘇聯當然樂見其成。
進入60年代之後,中蘇關係愈發緊張。
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相當尷尬。
西方勢力將中國視為仇敵,以蘇聯為首的紅色陣營,也幾乎將中國孤立。
蘇聯也認為,此刻陷入孤立的中國不堪一擊。
所以,蘇聯不斷地在邊境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隨時準備對中國發起攻擊。
到最後,更是直接染指中國的珍寶島。
而此時,朝鮮收到了蘇聯的信號,蘇聯需要朝鮮在邊境線上和他們打配合。
朝鮮此刻已經唯蘇聯馬首是瞻,所以,他們立刻在鴨綠江集結了軍隊,把兩國過去的情誼徹底棄之不顧。
面臨兩個鄰國的壓力,中國這邊也是人心惶惶。
但毛主席卻保持著冷靜,他迅速分析了當下的局勢,認為朝鮮的那點兒軍事威脅,是不足為懼的。
因為,朝鮮本質上是蘇聯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敢集結大軍,無非是因為背後有蘇聯的保障。
說到底,蘇聯和朝鮮是個利益聯盟,朝鮮並不會為了蘇聯去拚命。
正所謂擒賊先擒王,雖然朝鮮來勢洶洶,但現在沒有必要被朝鮮分散精力,我們的主要戰場還是在珍寶島。
只要我們在珍寶島贏得戰爭的勝利,朝鮮這邊,則不攻自破。
珍寶島上戰爭局勢,並沒有如蘇聯所想的一邊倒。
相反,中國邊防官兵們拿出了極強的戰鬥精神,竟然幾度打得蘇聯軍隊落荒而逃。
在經歷了幾十天的戰鬥之後,蘇聯發現,自己在這場戰鬥中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得不鳴金收兵。
當然,蘇聯在撤離之前,還不忘對中國發出核威懾。
但這樣的虛張聲勢,是嚇不倒毛主席的。
在珍寶島的事件告一段落之後,毛主席認為,應該抽出時間,來解決一下我們和朝鮮之間的外交矛盾了。
鑒於朝鮮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們絕不能夠徹底放棄和朝鮮的外交關係,更不能讓朝鮮徹底的倒向蘇聯。
這一次,蘇聯在珍寶島的失敗,正是我們與朝鮮緩和關係的契機。
珍寶島事件之後,朝鮮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蘇聯撤兵之後,朝鮮也只剩下了撤兵這一個選擇。
但是,金日成內心非常惶恐不安。
他知道,自己這一次動兵,幾乎已經和中國撕破了臉,今後只能跟著蘇聯一條道走到黑了。
但蘇聯在珍寶島的失敗,說明蘇聯也根本沒有能力掌控中國。
這樣一來,萬一將來中國和朝鮮爆發戰爭的話,蘇聯恐怕也做不到他們承諾的那樣,對朝鮮實行完全的保護。
蘇聯見死不救,也不是頭一次了,許多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蘇聯是寧願坐山觀虎鬥的。
只不過,過去朝鮮認為憑自己的戰略地位,蘇聯總會對朝鮮特殊一些。
但現在,朝鮮卻不敢再抱有這樣的幻想。
更讓朝鮮心驚膽戰的是,中國當時和美國的外交關係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美兩國之間有了建交的計劃。
一旦中國和美國建交,蘇聯對於中國所採取的孤立便蕩然無存。
到那時,朝鮮不僅要面對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甚至還有可能再次面對美國。
在那一年的四月,朝鮮曾擊落一架美國的偵察機,而蘇聯則借著這次事件慫恿朝鮮,與中國、美國徹底斷絕外交關係。
金日成
而蘇聯的做法激怒了美國,美國直接對朝鮮發出了戰爭警告。
慌不擇路的朝鮮趕緊求助蘇聯。
但蘇聯卻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金日成這才徹底意識到朝鮮作為棋子的事實。
而正在朝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中國卻突然對朝鮮發出了友好的信號。
在當年的勞動節慶典上,面對各國派來的特使,毛主席便說,中國希望與更多的國家修復關係。
這句話,就是說給朝鮮聽的。
毛主席這個時機抓的很巧妙,朝鮮正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突然接到中國伸出的橄欖枝,不由得激動萬分。
金日成很快也對中國釋放了友好信號。
從那年六月開始,朝鮮的媒體便有意減少了對於蘇聯的報道。
甚至六月底,蘇聯舉辦的國際會議上,也再不見朝鮮代表的身影。
到了八月份的公開講話之中,金日成更是反覆強調與中國的友誼,通過各種渠道表示,希望能夠和中國重新恢復外交關係。
金日成
中國很快給出了自己的回應。
1969年九月,越南領導人胡志明逝世,中朝雙方都派人參加了葬禮。
在葬禮上,雙方代表進行了洽談。
朝鮮方面建議,希望兩國領導人能恢復談話,中方代表則對這個意見表達了支持。
到了九月底,中國就直接給朝鮮方面發去了邀約,金日成立刻派特使秘密來到北京。
毛主席親自接見了這位特使,對他說,對於兩國之間,過去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中國都願意採取積極的解決態度。
同時,毛主席更談起了朝鮮最關心的問題,就是美國的戰爭威脅。
毛主席的態度是,中國和朝鮮一直都是友好鄰邦,將來也將一直保持友好關係。
所以,無論朝鮮遭遇什麼,中國將一直都是朝鮮的堅實後盾。
至於朝鮮和美國之間的矛盾,中國自然也願意在中間調解。
毛主席這個保證,讓金日成可算鬆了一口氣。
1970年十月,為表誠意,金日成親自來到中國,秘密訪問。
雙方達成協定,中國繼續對朝鮮提供經濟和技術上的援助,雙方長期保持友好關係。
至此,兩國之間的關係終於宣告破冰。
朝鮮也藉由這次機會,緩和了和美國之間的矛盾。
當然,幾家歡喜幾家愁,蘇聯方面對於朝鮮態度的轉變惱羞成怒。
但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必然的,蘇聯在漸漸強大起來之後,已經忘記了初心,四處搞霸權,對其他國家肆意壓榨剝削,全無大國風範。
蘇聯這樣的外交政策,為它的發展埋下了深深的隱患。
雖然蘇聯看似沒有眾多,但這些盟友,都是因為畏懼,才圍繞在蘇聯的身邊。
只要國際局勢出現變化,蘇聯苦苦維持的聯盟就會分崩離析。
蘇聯的外交失敗,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永遠的教訓。
而毛主席則用出色的外交智慧,為中國贏得了一個更為和平的發展環境。
參考資料:
於洪君《冷戰歲月的中朝關係》
閻明《珍寶島差點引起世界核大戰?》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