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鄧小平在京會見榮氏家族,他緊緊握住榮毅仁先生的手,話語中略帶激動:「毅仁,你們家族的人,個個都像楊家將,每一位都是國家的棟樑,你們是國家之功臣!」
1986年6月1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內,一場家族盛宴正在隆重舉行,榮氏家族兩百多位成員聚在一起,共襄盛舉。
榮氏家族有著怎樣的故事?為什麼他們的家宴能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鄧公又為何如此評價榮氏家族呢?
1894年,甲午風雲驟起,清廷一敗塗地,隨之《馬關條約》的恥辱烙印,深深刺痛了中華大地。
民怨沸騰,學子罷課,志士憤然,國家風雨飄搖。
榮氏兄弟榮宗敬與榮德生雖身處異鄉商海,亦能感受到這份深重的災難,他們選擇了歸鄉。
然而,歷史的轉折悄然而至,戊戌變法如春風吹拂,喚醒了民族的覺醒,商業環境漸有回暖之勢。
榮氏兄弟目睹張謇狀元及第卻毅然棄官從商,創辦大生紗廠,心中那份被壓抑的創業之火,再次被點燃。
他們敏銳地捕捉到金融市場的缺口,集資1500銀元,開設錢莊,意圖以資金融通助力民族企業。
然而,初出茅廬的他們,忽略了上海錢莊林立的殘酷現實。
加之經驗不足,錢莊很快便陷入了困境。
逆境之中,榮德生在香港目睹外國麵粉湧入中國,他決心創辦麵粉廠,奪回市場主權。
榮宗敬聞訊,一拍即合,兩人攜手並進,茂新麵粉廠應運而生。
儘管初期遭遇重重阻撓,但在他們不懈努力下,終於打開了市場大門,還遇上了日俄戰爭帶來的意外商機。
然而,好景不長,麵粉市場的競爭加劇,榮氏兄弟不得不尋求新的突破。
他們果斷決策,斥巨資引進先進設備,提升產能。
恰逢一戰爆發,國際市場需求激增,茂新麵粉廠再次迎來黃金時期。
不滿足於現狀的榮氏兄弟,又將目光投向了紡織業。
他們認為衣食乃民生之本,決不能讓洋人壟斷。
於是,申新紡織廠應運而生,迅速成長為行業的領軍者,榮氏企業的版圖不斷擴張。
不僅解決了國人的衣食之憂,更以收購日信紗廠的壯舉,彰顯了民族企業的自豪與力量。
夢想璀璨,現實卻以殘酷的面貌示人,當榮氏家族正在崛起時卻被無情擊碎。
1937年,隨著淞滬會戰的硝煙瀰漫,這場浩劫不僅震撼了中華大地,也讓榮氏企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
上海,轉瞬間淪為廢墟,其中就包括了榮氏家族的眾多工廠,共計2270家之眾,無一倖免。
榮家苦心經營的產業,三分之二化為烏有,新購置的機器設備更是化為泡影,家族的光輝瞬間黯淡無光。
即便是在這樣的絕境之中,榮德生先生依然堅守信念,他向兒子榮毅仁傳達了堅定的立場:「身為中華兒女,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守護這片土地。我不會離開,更不會退縮。」
這份家國情懷深深感染了榮毅仁,他毅然決定與父親並肩作戰,共同承擔起實業救國的重任。
1950年,毛主席親自向全國政協委員發出邀請,榮毅仁先生亦在其中。
會上,毛主席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深觸動了榮毅仁:「凡是為人民謀福祉者,人民必將銘記於心。」
此言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榮毅仁心中的迷霧。
1953年,榮毅仁以非凡的遠見卓識,率先倡導並推動了榮氏企業,向公私合營模式的轉型,引領家族企業向社會主義道路邁進。
隨後,在1959年,榮毅仁被委以重任,擔任國家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一職。
在榮毅仁的不懈奮鬥下,中國紡織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自1961年至1963年間,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紡織品出口榜首。
1979年,榮毅仁先生勾勒出了,創建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宏偉藍圖。
面對周遭質疑與嘲笑,他卻不以為意,內心堅定。
在榮毅仁先生的不懈努力與卓越領導下,中信集團從最初的小規模團隊,逐步壯大為現今擁有三萬多名員工、總資產高達八百億人民幣、遍布全球三十三家分公司的跨國巨頭。
其在全球商業版圖中的地位日益顯赫。
榮氏家族的精神與輝煌得以延續,其子榮智健於1986年接過中信集團的舵手之位,擔任董事總經理。
他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果敢的決策力,通過一系列戰略併購,特別是成功推動泰富上市並更名為中信泰富,極大地提升了集團的國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
榮智健的子女,榮明傑與榮明方,深受父親影響。
他們在完成學業後,毅然選擇回歸家族企業,分別擔任泰富集團的重要職務。
在榮明傑與榮明方的共同引領下,中信泰富集團不僅實現了規模的持續擴張,更在業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其影響力與日俱增。
毛主席曾讚譽榮家為中國民族資本的領軍者,指出在全球範圍內,能夠真正稱為人民服務的財團的,非榮家莫屬。
而鄧小平的接見,更是對榮氏家族貢獻的高度認可與期待。
鼓勵他們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參考資料:
劉玉蓮.《戰時榮氏企業內遷研究(1937-1945)》
李槐枝.《榮德生與申新三廠研究(1919-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