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阿信飆到F6!是時候心平氣和地聊下五月天事件了

2023-12-08     影視觀察家

原標題:觀點|阿信飆到F6!是時候心平氣和地聊下五月天事件了

成軍近30年的五月天樂團,迎來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

11月底,B站有UP主發視頻表示,自己用混音軟體對五月天上海場的飯拍音頻做了分析,認為在12首「抽查曲目」中, 有5首是「純假唱」。

原以為這不過就是一場常規的「假唱鑑定」,雪團卻隨著各方人士的下場越滾越大,眼瞅著要釀成一場行業雪崩,甚至有人悲觀表示「五月天以後可能都出不來了」。

關於五月天是真唱是假唱,墊音墊多少算真唱之類的討論這幾天已經有太多,而且官方調查結果尚未出爐,觀察家無意在這裡先下結論。反倒是「為什麼是五月天」,以及該事件對音娛產業的折射,更值得我們來討論。

五月天,一款國人自己的概念團

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樂迷的反應其實比大眾要寬容,有樂迷表示「演唱會不就是聽個氛圍,花錢的人還沒急,路人急什麼。」

這種看法放在偶像團體身上很常見,放在五月天這個搖滾樂隊身上就顯得特別。眾所周知,樂迷對搖滾樂隊的要求一直是:你可以唱得爛,但不能不開口唱。白紙扇樂隊的主唱陸炎,演出中怕忘詞拿著歌詞紙唱都被批評「沒有態度」,怎麼到了五月天這裡標準就變了?

又或者我們再更進一步追問,和同期其他樂團比起來,五月天的成員個人能力談不上極致,既沒有天生唱功驚人的主唱,也沒有硬搖滾時代的吉他英雄。他們每個人都四平八穩,但就是這麼個四平八穩的樂團,制霸樂團幾十年,成為「最先富起來的滾人。」

原因無他。五月天,其實是一支概念團,搖滾只是他們表現概念的手段。

何謂概念團?這是韓國這幾年興起來的一種玩法,以整體概念對團體進行包裝。比如SM公司的AESPA女團,就走得是AI概念;而去年出道爆紅的New Jeans,則以青春、Y2K作為包裝手段。

在概念的包裹下,唱功、長相都不再那麼重要,團體傳遞的是一種意向,是一種能夠引發聽眾共鳴的東西。

就像有人這樣評價New Jeans的hit曲《ditto》:「聽它的時候,無端讓人聯想起一些還沒有這首歌的日子,是黑板上殘留的板書、是八點後空無一人的校園。」

五月天,恰好也有這種「引發聯想、製造意向」的能力。

雖然都說五月天出道幾十年,除了這次「假唱風波」以外,幾乎零醜聞,乖得不像搖滾樂隊。但實際上,主唱阿信的唱功一直被質疑,但聽五月天的人是衝著唱功去的嗎?不是,是歌詞和傳遞的情緒打動了他們,在關於五月天的大爆曲《倔強》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的討論中,幾乎沒有人說是因為主唱唱功多好、編曲加花有多牛,而是「唱出了我的青春,唱出了堅持與不服輸的倔強」。

有人統計過五月天歌詞的詞頻分布,發現:世界、愛、人生、笑和心,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五個字眼。關於世界、人生的肖想,只存在於多數人年輕的時候。那麼話說回來,五月天的概念是什麼?就是年輕。

樂壇永遠都有唱功好技術好的樂隊,但能「歌唱年輕」而且唱進樂迷心裡的,五月天僅此一家。觀察家私以為,阿信之所以被譽為樂隊靈魂人物,是因為他的作詞能力。他太會捕捉年輕人的情緒,並把它通過歌詞還原成畫面。

「一代人終將老去,五月天永遠年輕」,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強化記憶,五月天成為了一支永遠年輕的樂團。聽五月天的人不是衝著唱功去的,而是衝著他們傳遞的「年輕」以及這個主題概念下衍生了「迷茫」「彷徨」「堅定」等等與青春相關的意向。

雖然現在輿論一邊倒站在五月天的對立面,認為他們德不配位,但觀察家卻覺得從「造概念」這個角度來看,五月天絕對當得起現在華語樂壇的地位與成就。

要知道,就算是隔壁造星機制高度產業化的韓國,也是這幾年才摸清了概念團應該怎麼做才能更直指人心的門道,而且還是在有專業的製作人保駕護航的情況下。五月天呢,可是在將近30年前就參透了這個道理——對於一個成員個人能力不算極致的團體,販賣概念反倒更容易成功。

然而,伴隨著社媒和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軟體技術方面的突飛猛進,這些以「概念」為買點的團體,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新的危機與問題。

演唱會販賣的是什麼

無獨有偶,國內「始祖概念團」五月天捲入「假唱疑雲」,而隔壁韓國那些概念團,也因為打歌舞台甚至演唱會都不開麥引起過軒然大波。

去年SM公司照例舉辦家族演唱會,結果被網友指出,除了少數團體是開麥真唱外,其他團體一律對口型,「對口型還要拉麥,演技這麼好不如直接去演戲算了」。

以SM公司造星經驗之豐富、對藝人訓練之嚴格,開麥真唱並不是什麼難於上青天的事情。冒著被粉絲罵、甚至被有關部門罰款的風險假唱,或許與音娛產業的發展,以及不同產品要提供的是什麼有關。

前面我們說了,概念團賣的既不是視覺也不是聽覺,而是一種需要聽眾自己「再加工」的感覺,或者說「氛圍感」。所以或許在概念團的締造者們看來,演唱會的作用是讓樂迷更沉浸於這種氛圍,而氛圍的營造不一定是靠真唱,而是靠燈光、舞美、成員交流以及台上台下互動共同達成的。

有意思的是,五月天的演唱會在官宣時,也提到「諾亞方舟是五月天與樂迷們共創的演唱會,每個人都是演唱會的參與者」。是不是跟韓團的「氛圍感演唱會」有點異曲同工的意思?

但問題在於什麼?賣概念也好,賣氛圍也罷,最終還是要有個明確的說辭,而不是演出者和觀眾之間心照不宣,你不說我不說彼此間形成一種看破不說破的默契。特別是今年演唱會大爆發,很多人出於「湊個熱鬧」的心態買票,五月天又恰好是大熱演唱會選手。不以享受氛圍感為目的的人,誤入大型沉浸式氛圍感營造現場,覺得自己被騙而大發雷霆也可以理解。

說到底,五月天事件背後折射的,是音娛產業的發展速度與行業標準之間出現了脫鉤。

伴隨著技術進步,音娛產業能提供的已經早就不限於「聽歌」,有些人提供視覺產品,有人提供聽覺產品,還有人提供感覺產品。

可是發展速度起來了,細分服務變多了,行業標準還是籠統混沌的,所以對觀眾來說你不張嘴唱歌就是詐騙就是態度有問題這沒毛病,行業標準就是這麼規定的,即使有些人的演唱會,「唱」從來不是賣點。

有人說「為什麼伍佰可以不唱,五月天卻不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同樣都是過了狀態巔峰期,唱現場有翻車風險的老牌歌手,為什麼伍佰就可以乾脆把舞台全權交給觀眾而不挨罵?

因為伍佰是歌手,樂迷允許他老去,也理解他力不從心;五月天是概念,他們永遠年輕,把主導權交給樂迷替唱,「永遠年輕」的意向不就隨之打破了嗎。

不過11月底的伍佰演唱會,因1280區位置不佳影響樂迷體驗,也有人帶頭喊起了「退票」表達不滿。其實伍佰演唱會唱不唱觀眾已經不care,但「共創」的體驗感打了折扣還是要會引起反彈。

而五月天現在遭遇的,就是很多觀眾認為自己購買的是現場聽歌服務,實際上樂隊提供的是大型沉浸氛圍感體驗,貨不對板就要維權。

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應該是進一步細化行業準則。像五月天這種一年開幾十場演唱會的,完全可以再細分:想感受青春氛圍的,來氛圍場,咱就主打一個「跟著感覺走」;喜歡聽現場live的,來演唱專場,噴麥也好破音也罷,要的就是那個真。

這不是在開玩笑,而是行業確實到了重新制定規則再分類的時候,否則未來只會有更多類似的情況出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48db9be9ff0de1462d204717330c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