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松材線蟲病?
松材線蟲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和毀滅性的林業有害生物,是造成森林資源損失最為嚴重的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給我國森林資源帶來最為嚴重的生態災害,松樹一旦感染最快40多天即可枯死,成片松林在3-5年內即可毀滅,是我國頭號檢疫性林業有害生物。其具有適生範圍廣、寄主種類多、傳播速度快、感病松樹死亡率高、防治困難等特點。目前,松材線蟲病已嚴重威脅著我省秦嶺地區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
松材線蟲病,又稱松樹枯萎病、松樹萎蔫病。病原體松材線蟲是鑽入松樹內的一種線蟲,體型非常細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外形像微縮的蛔蟲,體長只有0.014—0.016毫米(約為頭髮絲直徑的六分之一)。松材線蟲不會直接傳播,主要通過傳播媒介(松褐天牛等)啃食松枝的傷口進入健康松樹的枝稍,一旦進入松樹樹幹內,就會迅速大量繁殖後遍布全株,導致樹木輸導組織破壞,從而引起全株缺水,蒸騰作用降低,樹脂分泌減少和停止,就像是人被卡住了咽喉,松樹葉隨後失去綠逐漸變黃再變紅,感病枝梢逐漸增多,針葉相繼出現紅褐色萎蔫,由局部發展到整樹針葉出現萎蔫症狀,到最後整株死亡。
松材線蟲病危害症狀
松材線蟲主要通過媒介昆蟲松褐天牛(或稱松墨天牛)補充營養的傷口進入松樹的木質部,寄生在樹脂道中。在大量繁殖的同時移動,逐漸擴散到全株,並導致松樹樹脂道薄壁細胞和上皮細胞的破壞和死亡,造成松樹失水,蒸騰作用降低,樹脂分泌急劇減少和停止。外部症狀表現為針葉陸續變為黃褐色乃至紅褐色,松樹萎蔫,最後整株枯死。病死松樹的木質部經常由於有藍變菌的存在而呈現藍灰色紋。
松材線蟲病發展一般要經過如下四個階段:
1、外觀正常,樹脂分泌減少或停止,蒸騰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見天牛啃食樹皮的痕跡。
2、針葉變色,樹脂分泌停止,除見天牛補充營養痕跡外,還可發現天牛產卵刻槽及其它蛀乾性害蟲侵害或產卵的痕跡。
3、大部分針葉變為黃褐色,松樹萎蔫,可見到天牛及其它蛀乾性害蟲的蛀屑。
4、針葉全部變為黃褐色至紅褐色,病樹整株乾枯死亡,但針葉不脫落。此時樹體一般有許多弱寄生或腐生性害蟲棲居。
認識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或稱松墨天牛)屬天牛科、墨天牛屬,是我國松樹的重要蛀干害蟲,其成蟲補充營養,啃食嫩枝皮,造成寄主衰弱;幼蟲鑽蛀樹幹,致松樹枯死。更為嚴重的是松褐天牛是毀滅性病害—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昆蟲,在松材線蟲的擴散和侵染的過程中,松褐天牛起著攜帶、傳播和協助病原侵入寄主的關鍵性作用。
松褐天牛成蟲體長14.0-28.0毫米,體色橙黃色到赤褐色,鞘翅上飾有黑色與灰白色斑點。前胸背板有2條相當闊的橙黃色條紋,與3條黑色縱紋相間。前胸側刺突較大,圓錐形。鞘翅末端近乎切平。卵長約4毫米,乳白色,略呈鐮刀形。幼蟲:乳白色,老熟時長約43毫米。頭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狀橫紋。蛹:乳白色,圓筒形,長20-26毫米。
成蟲羽化後經過7天左右通過羽化孔從樹體內飛出,以傍晚至午夜最多,具有弱趨光性,陰雨天很少活動,躲藏在松樹皮夾縫中或樹幹、樹枝的背風面以及蔸部隱蔽處。松褐天牛喜食樹種分別馬尾松、白皮松、黑松、華山松、油松等松科植物,它多在樹冠部啃食樹幹和1-2年生嫩枝的樹皮,然後也會向多年生枝條移動和取食。
少數松褐天牛雄蟲一羽化即尋找雌天牛交尾,但大多數需要補充營養10天後才行交配,15-20天為交配高峰期,多在夜間進行。交尾方式為背伏式,雄蟲伏於雌天牛體背,待雌天牛固定不動後才行交尾。持續時間為10分鐘,雌雄均可多次交尾。
松褐天牛交尾後5-6天雌蟲開始產卵,先沿樹幹垂直方向咬一刻槽。刻槽形狀,在厚樹皮上,呈圓錐形;薄樹皮上,為橫橢圓形。刻槽咬好後,雌蟲向前爬行將產卵管由刻槽上沿插入樹皮與邊材間產卵。卵多產在衰弱木或新伐木上,距地面100厘米以上樹上,也有在直徑1.5厘米以上的枝上,每槽一般為1粒卵,產卵期60天,產卵量為40-180粒。雄蟲平均壽命55.6天,雌蟲為62.4天,每年從5月至10月,都能看到松褐天牛成蟲。
松褐天牛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木質部越冬。來年3月下旬,越冬幼蟲開始在蟲道末端蛹室化蛹,4月中旬即有成蟲開始羽化,5月為成蟲活動盛期,成蟲羽化後活動分3個階段,即移動分散期、補充營養期和產卵期。
松褐天牛成蟲是傳播松材線蟲的媒介。成蟲從木質部中外出後,體表就有線蟲附著,但大部分線蟲在體內,並以頭、胸部最多,可分布在整個氣管系統內,1頭成蟲保持線蟲數最高可達28.9萬條,脫離的線蟲能隨天牛啃食傷口侵入松樹進行危害。
松褐天牛幼蟲共5齡,1齡幼蟲在內皮取食,2齡在邊材表面取食,在內皮和邊材形成不規則的平坑,導致樹木輸導系統受破壞。幼蟲向木質部內蛀害約在3-4齡,秋天穿鑿扁圓形孔侵入木質部3-4厘米後向上或向下蛀縱坑道,縱坑長約5-10厘米,然後彎向外蛀食至邊材,在坑道末端築蛹室化蛹,整個坑道呈"U"字形。幼蟲蛀食時發出嚓嚓的響聲,蛀屑纖維狀,除蛹室附近留下少許蛀屑外,大部均推出堆積樹皮下,坑道內很乾凈。
成蟲產卵活動需要較多的光線,在溫度20℃左右最適宜。故一般在稀疏林分發生較重。鬱閉度大的林分,則以林緣木受害最多,或林中空地先發生,再向四周蔓延。伐倒木如不及時運出林外,留在林中過夏,或不經剝皮處理,則很快被此蟲侵害,成蟲遷移距離1.0-2.4千米。
松褐天牛作為重要蛀干害蟲,其幼蟲為害衰弱松樹輸導組織的韌皮部及木質部,破壞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造成木材的枯死。成蟲在取食和補充營養過程中,通過啃食嫩枝,其體內攜帶松材線蟲侵入松樹,使松樹受到傷口感染而導致松樹長勢衰弱,最終大面積死亡。
松材線蟲傳播途徑
松材線蟲不會自行傳播,主要通過媒介昆蟲自然傳播和人為調運松木及其松木製品傳播擴散。
自然傳播:松材線蟲的自然傳播主要是通過媒介昆蟲—松褐天牛來完成的,松褐天牛從罹病木中羽化時攜帶松材線蟲,通過啃食松枝的傷口進入健康松樹的枝稍,進入松樹體內後大量繁殖,並迅速遍布松樹全株。導致樹脂道薄壁細胞和上皮細胞的破壞和死亡,造成植株失水,蒸騰作用降低。樹脂分泌急劇減少和停止的松樹就像是人被卡住了咽喉,失綠變黃的感病枝梢逐漸增多,針葉相繼出現紅褐色萎蔫,由局部發展到整樹針葉出現萎蔫,所表現出來的外部症狀是針葉陸續變為黃褐色乃至紅褐色並萎蔫,最後整株死亡。
人為傳播: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特別是在工程建設、造林綠化等建設中,有意無意的將帶有松材線蟲的松木及其松木製品(電纜盤、摩托車托盤、家具、設備包裝材料等)通過公路、鐵路等交通工具進行異地調運,將疫情人為地傳入新的地區。
人為傳播是我國松材線蟲病傳播擴散的主要原因,其中疫木流通是最主要的人為傳播途徑。據統計,我國將近80%的松材線蟲病疫區疫情發生的原因是疫木及其松木製品流入造成的。由於人為傳播不受自然屏障限制,傳播速度快,涉及領域寬,管理難度大,帶來的危險最大。
如何開展松材線蟲病監測普查
松材線蟲病主要採取專項普查和日常監測兩種方式。
1.專項普查。主要任務是全面掌握疫情發生情況和防控成效,為科學決策和制定下一年度防控工作方案提供支撐。在轄區內所有松樹分布區域,每年9-11月開展1次專項普查,查清本轄區病死(瀕死、枯死、因災致死)松樹數量和疫情發生面積等疫情信息。可根據工作需要開展春季普查。
2.日常監測。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準確鑑定、及時報告疫情。
(1)監測範圍:未發生疫情的松林(小班、散生松林)。電網和通信線路沿線,通信基站、公路、鐵路、水電等建設工程施工蟲區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邊,自然保護地,以及疫區毗鄰地區,應重點加強日常監測。
(2)檢測時間:常態化巡查,一般2個月至少巡查一遍。重點區域應加大巡查頻次。
(3)監測內容:調查是否出現松樹枯死、松針變色等異常情況,取樣鑑定是否發生松村線蟲病,對確認新發疫情松林小班及周邊地區進行詳查。
(4)監測方法
地面巡查:依靠生態護林員和鄉鎮林業工作站、林場等人員隊伍以及社會化力量,因地制宜組建監測調查隊伍,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以小班為單位進行網格化巡查,觀察並記錄松樹異常情況。
航天航空遙感調查:有條件的地方可應用亞米級衛星遙感影像數據或航空遙感監測數據分析松樹異常情況。遙感監測發現松樹異常後,應立即開展地面核實核查。
無人機監測:推行應用無人機對大面積松林及人工普查進行監測調查,一旦發現松樹枯死、松針變色等異常情況,根據無人機定位採集圖像,進行人工取樣鑑定,確認是否感染松材線蟲病。
應用「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監管平台」及其移動端監測APP,推進疫情監測調查精細化可視化管理。
松材線蟲病、松褐天牛和松樹三者之間的關係
松褐天牛一般5月前後羽化,從罹病樹中羽化出來的天牛幾乎100%攜帶松材線蟲,天牛體內的松材線蟲均為耐久型幼蟲,這階段幼蟲抵抗不良環境能力很強,它們主要分布在天牛的氣管中,每隻天牛都可攜帶成千上萬條線蟲,最高可達28萬條。當天牛在樹上咬食時,線蟲幼蟲就從天牛取食造成的傷口進入樹脂道,然後蛻皮成為成蟲。被松材線蟲侵染的松樹往往又是松褐天牛的產卵對象。
翌年,在罹病松樹內寄生的松褐天牛羽化時又會攜帶大量線蟲,並「接種」到健康的樹上,導致病害擴散蔓延。病原線蟲近距離由天牛攜帶傳播,遠距離則隨著調運帶有松材線蟲的苗木、枝丫、木材及松木製品等傳播。松樹線蟲雌雄蟲交尾後產卵,每雌蟲產卵約100粒。蟲卵在溫度25℃下30小時孵化。幼蟲共4齡。在溫度30℃時,線蟲3天即可完成一個世代。最適宜松材線蟲生長繁殖的溫度為20℃,當溫度低於10℃時,不能發育,28℃以上繁殖會受到抑制,在33℃以上則無法繁殖。
三者關係為:
(1)松材線蟲和松褐天牛以松樹為寄主,離開了松樹等寄主植物,線蟲和天牛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存活。
(2)線蟲以天牛為媒介,沒有天牛等的傳播,線蟲就無法轉移危害。
(3)線蟲使松樹樹勢衰弱,流脂減少或停止,提高了天牛卵及幼蟲的成活率,天牛種群增加。
(4)天牛數量的增加,促進了線蟲的進一步擴散。
(5)天牛、線蟲相輔相成不斷地相互促進,加快了松林的毀滅。
(6)帶有天牛和線蟲的病死木的人為傳播和天牛的遷飛,造成新的疫點和新一輪危害。
松褐天牛成蟲通常飛行距離約為800米,最大距離為3.3公里,可作為松材線蟲病自然傳播距離的一個依據。
松材線蟲病疫木處理
對於尚未感染松材線蟲病的松樹來說,松材線蟲病是可「防」的;對於整片松林來講,松材線蟲病是可「控」的。
集中除治,即在冬春季,媒介昆蟲非羽化期內(一般是當年11月至翌年4月)採伐清理病死(瀕死、枯死、因災致死)松樹並進行除害處理,實行全過程現場監管。疫木處置應當採取疫木燒毀和疫木粉碎兩種處理方式。
疫木燒毀:必須堅持疫木當日伐除、當日燒毀,伐樁高度不得超過5厘米。疫木伐除後,在伐樁上放置磷化鋁片1-2粒,用0.1mm以上厚度的塑料薄膜覆蓋,綁緊後用土將塑料薄膜四周壓實,或用鋼絲網罩住並四周覆土壓實。對採伐跡地上疫木和直徑超過1cm以上的枝椏、碎片、樹皮等進行全部清理,集中燒毀。疫木燒毀處理現場,施工作業人員應當按規定做好影像記錄、台帳登記,並存檔備查,在疫木燒毀完畢確認無火災等隱患後方能離開。
疫木粉碎:疫木處置單位應當制定疫木粉碎處理方案,明確作業流程、安全管理措施等,確保現場作業安全。疫木粉碎處理必須在山場就地粉碎,禁止疫木離開山場,粉碎物的最大粒徑不超過1cm,粉碎處理結束後,應當及時清理現場,凡直徑超過1cm的疫木枝椏、碎片、樹皮等要集中進行粉碎處理,疫木粉碎作業應當按規定做好粉碎物管理,做好影像記錄、台帳登記,並存檔備查。
媒介昆蟲松褐天牛防治
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傳播的主要媒介昆蟲,防治松褐天牛是防治松材線蟲病的重要環節,是切斷松材線蟲病自然傳播途徑的有效方法。
1.藥劑防治。適用於所有松林分布區,重點生態區域、水源保護地等生態敏感區域謹慎使用。選用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藥劑,根據媒介昆蟲的生物學特性、藥劑持效期和誘捕器監測結果,選擇在媒介昆蟲羽化初期、羽化盛期、盛末期或上一次施藥防治的藥劑持效期末等關鍵時期開展防治。綜合運用飛機、無人機和人工噴藥防治等多種措施進行全面防治,降低松褐天牛蟲口密度,減少自然傳播機率。
2.立木誘木引誘。適用於媒介昆蟲一年一代的地區。嚴禁在疫情小班邊緣的松林,以及不具備粉碎(削片)或者燒毀處理條件的區域使用。要求在當地媒介昆蟲羽化前,在松材線蟲病疫情除治小班的中心區域選取衰弱松樹設為誘木,在誘木胸徑部環剝10cm寬的環剝帶,環剝深度應當至木質部。誘木每10畝可設置1株,對每株誘木進行編號和定位,並於每年冬春季媒介昆蟲非羽化期,將誘木伐除並進行粉碎(削片)或者燒毀處理。
3.生物防治。作為媒介昆蟲防治的輔助措施使用,因地制宜釋放腫腿蜂、花絨寄甲等天敵昆蟲或噴施白僵菌、綠僵菌等病原微生物,控制媒介昆蟲種群密度。適用於已撤銷或者已經實現無疫情且有希望拔除的疫區,作為鞏固防治成效的措施使用;經省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研究論證認為可使用生物防治措施的其他區域。
4.樹幹注藥。適用於需要重點保護的松樹或根據防治需要應實施打孔注藥的松樹。樹幹注藥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藥劑進入樹體內,依靠樹體自身的蒸騰拉力將藥液輸送至樹體各部位,從而達到補充營養和防治目的。通過注入松線靜、一針凈、線蟲清等防治藥劑,一般每兩年注射一次,殺死松樹體內的松材線蟲和天牛幼蟲,達到保護松樹的目的。
歡迎關注
麻城發布視頻號
來源:樂昌發布
編輯:何蓮 陳楠 郭玲 朱秀 王逸帆
編審:謝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