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一個人焦慮的根源,容錯率太低

2024-09-26     富書

作者:亦城(富書作者)

作家余華曾剖析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國人如此焦慮?

他談到「事實上,我們人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擔憂和害怕,這樣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在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態度。」

而最終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允許自己出錯

正如他後來所說:「心可以碎,手不能停,該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也是一個成年人的素養。」

容錯率太低,容易焦慮

《人民日報》中曾寫過:「事緩則圓,人緩則安。」

過度地要求事物在自己的計劃中進行則會物極必反,陷入越來越焦慮的死循環中。

鄰居奶奶是一個愛操勞的人,整天殫心竭慮家裡兒女的各種瑣事。

外孫成績後退了幾名,就忙跟在後頭換更有名氣的家庭教師,結果新聘請的不負責任,外孫不服管教;

小女兒晚回家幾次,怕她結交狐朋狗友,就定了9點之前必須回家的門禁制度,小女兒索性搬出去住;

老伴咳嗽幾聲,為防止他感冒就在大熱天把空調關了,結果身上起滿了痱子。

在她的生活中,一點風吹草動都將變成大患。

每次看見鄰居奶奶,她都是眉頭緊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她容不了半點沙子與不得意,結果是處處都要更加出錯,容錯率太低,焦慮只能是時常伴她身。

人應當順其自然,在乎已經發生的事還不如保持心態,樂觀地接受,再尋找出路。

任何人都不能因為不允許出錯而提前插手改變一些事,要放平心態,要學會像余華那樣滿足過程,而不擔憂結果。

余華在未成名之前將書稿一一郵向各大平台,他那時每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接收退稿。

即便如此,他也毫不氣餒,照舊寫自己的,大平台退回就重新寄給小平台 ,心緒絲毫沒有受此所困。

因為他能夠接受眼前的失敗、不夠好,並且不以為意。

余華的高容錯率告訴我們,一個不急於追求成功的人,才能專心地做好眼前事,腳步沉穩才能厚積薄發。

即便是這樣厲害的作家,在成功之前都歷經挫折,為何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如此焦躁,竟不許自己有半點出錯。

提高自己的容錯率,耐心一點,總會有光明的前程在等候。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心寬一點,生活才能更安順些。

停止焦慮的良藥:允許自己出錯

皮特·沃克曾在《不原諒也沒關係》中寫過一段很治癒的話:

「你可以犯錯,錯誤是你的老師。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並尋求幫助,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並且不必喜歡所有人。你可以時不時地感到困惑和矛盾,也可以沒有答案。」

余華在1977和1978連續兩年都參加了高考,兩次都落榜了。

人生的追求就這樣落敗了,一般人可能會在此時自暴自棄,墮落一陣子。

可余華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進入衛校學習,同時利用業餘時間繼續寫作。

余華不以一時的失敗論英雄,而是堅定自己的道路,允許出錯和失敗。

擁有良好的心態,才會有穩定的出路。

允許自己作為主體造成的失誤,允許現實的坍塌、人性的醜陋,才能夠停止焦慮。

不能面面俱到是現實,放下得到,才不會失去。

我也曾經在工作和生活上陷入迷茫,無法適應自我和他人的衝突,認為這種錯誤明明能夠提前解決,卻為何不能夠預判。

這對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這種小失誤中蹉跎,以至於無法潛心工作。

直到我看了一本書,叫《奇妙錯誤書》。

裡面寫道:「錯誤不一定是壞的,只要正確對待錯誤,能夠把錯誤變成契機,它也能為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創造力。」

錯誤不是完全的貶義詞,連好事都能變成壞事,而誰又能確保錯誤會一直錯下去呢?

樂觀的心態是永恆的,我們應當戒驕戒躁,不力求極致的完美,自然就對錯誤有了免疫力。

在這以後,我豁然開朗,不再對已發生或未完成的事耿耿於懷,而是隨心而動,讓生活保持原有的張力。

作家伍爾夫說:「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為別人,只需做自己。」

而我借用她的這句話告訴你:相信自己,你可以成為那個出了錯也能光芒四射的人。

人生在於體驗,而非結果

木心曾說:「人生在於體會,今時哪及昔時。」

一件事既有了結果,就代表它已成為過去,既然過去的美好無法替代,那我們的眼睛就朝前看。

所有的意義都並非真的有意義,只在我們一念間,剎那的轉變,只有享受事情本身,才能在記憶中保存永恆的美好。

余華在寫出《活著》和《許三觀買血記》後遭遇罵聲一片。

大家痛斥他落於俗套,不再堪當「先鋒」作家這個名號。

余華不僅沒有為此鬱悶憤恨,還想著勸慰當時出版《豐乳肥臀》,因為書名就已經過於露骨而遭受攻擊的莫言。

不過想著自己也正被人圍攻討伐,半斤和八兩,才就此作罷。

在一片烏泱泱的質疑聲中,余華只回應道:「作家不會為了一個流派而寫作。」

他只想寫一個故事,而不會為了先前固有的流派而刻意。

余華寫苦難,他正當身處「苦難」其中,被流放深陷淤泥,心卻亮堂堂。

何愁於眼前困境,做了想做的,就是從未跌倒,而是一直毅力前行,看不見那些侮辱謾罵。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主角小艾從小就是一個拚命努力的小孩,拚命讀書、拚命讓父母開心,所以她從小就被寄予厚望。

在這樣的生活中,她已然沒有了私生活,只有無時無刻地學習。

可在高考當天,她因為發燒而沒能考進理想大學,卻又因為有紮實的學霸基礎,最後成為律師。

在律所上班時,小艾照舊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可是上司對她壓榨至深,累得她最後暈倒。

就這樣,她還是沒能當上律所合伙人,甚至患上了抑鬱症。

人努力是應當的,但不要為了結果而過度地壓縮自己的體驗,想要先苦後甜,也要讓自己留有餘力嘗到那甜。

如果你也處於低谷期,如果你對眼前無事而成感到迷茫,那就停下腳步。

看看眼前的風景,哪怕是空白也好,你只為自己而活,你只要自己的感受。

人生正像賀淑芳在《湖面如鏡》中寫的那樣盪氣迴腸、重在體驗,「喜與懼如旋風捲來。但勿否定,勿阻擋。天空中自有道路。」

稻盛和夫曾說:「幾乎任何事情都是越做越簡單,越想越困難,越拖著越想放棄。」

去做今天該做的事,切實地踩著腳下的每一塊磚。

當我們學會邁出第一步、學會接受不完美、學會擁抱錯誤,我們才會看到明天的路。

1、提高容錯率,去做而不是去想

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是一個人極端焦慮的開始。

我們並非生來完美,一開始總會有錯誤等著我們去犯,只要熬過「新手期」,何事都不足畏懼。

抱著平和的心態先做,容納早前的錯誤,才能規避往後的風險。

2、提高容錯率,制定合理目標

要制定合理的目標,而不是追求與自身能力相差較大的目標。

一口氣吃不成胖子,目標過高,壓力太大,反而弄巧成拙。

要給自己「嬰兒學步」的機會,拆解目標才不會一棍子打死自己所有的努力,要合理劃分失誤原因。

3、出現錯誤時,懷抱世事無常

雖說事在人為,但有時運氣也占一部分。

有些你覺得板上釘釘的事,它可能就是這麼不湊巧的失誤了。

沒有關係,當無常變有常你也可以選擇轉換賽道,人生始終是在為自己服務,而不是他人。

出錯從來都不是什麼大事,高容錯率的人能夠充分享受事物本身,是一個完全的體驗派。

余華說:「無論多麼美好的體驗都會成為過去,無論多麼深切的悲哀也會落在昨天,一如時光的流逝毫不留情。

生命就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我們受傷,痊癒,再受傷,再痊癒。每一次的痊癒好像都是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傷。或許總要徹底地絕望一次,才能重新活一次。」

焦慮是因為不夠果敢,而生命必然偶有差錯,錯一次,就再重活一次,悲傷會落在昨天。

作者簡介:亦城,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1bdac79ef341da0811cda55ebfdd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