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死別」更殘忍的就是「生離」,老年痴呆就是這樣一種疾病。
他們的記憶猶如從指縫間流走的細沙,緩慢而堅決,當沙子流盡,手掌空空,曾經最熟悉的彼此也就成為「陌生人」。
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範圍內年齡>40歲的人群中有5700萬痴呆症患者,預計到2050年數值將上漲3倍,老年痴呆已成為不得不重視的社會公共問題。
一、研究:血型不同,大腦衰老速度不同?
目前關於「痴呆」的研究中,認為有3種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包括為:年齡、性別和家族史。那不少科學家就好奇,血型也是不可改變的,會影響到痴呆的發生嗎?務實求真的科學家開始了探尋。
美國醫學會期刊雜誌《JAMANeurology》上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495個認知障礙患者以及587個普通人進行了3年半的隨訪調查,校正年齡、種族、地域、性別等因素後發現,AB型血的人群罹患痴呆症的風險是其他血型的1.82倍。
對此,研究人員認為與AB型血的人群體內有更高的凝血因子VIII相關。當體內凝血因子VIII水平升高時,會導致血管損傷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進而增加老年痴呆的發生風險。
但研究人員也承認,該研究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包括樣本數量過少、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未明確等,所以更多是起到參考作用。想要證實研究結論,需要更多的證據來佐證。
二、日本研究:飲食習慣與阿爾茲海默症息息相關
老年痴呆看似遙遠,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卻越來越多見,我國老齡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年齡>60歲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的人數約有1507萬。老年痴呆的發生,除了與年齡相關外,還與日常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
《日本健康社會服務人類科學雜誌》上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525名年齡>65歲的老年人進行了6年的隨訪。分別對受試者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不吃早餐的受試者相較於其他受試者,罹患阿爾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其他的4倍。
除了不吃早餐外,3個不良飲食習慣也會促進阿爾茲海默症發生。具體來看:
經常吃零食會讓風險增加2.7倍,零食攝入過量可能會導致身體脂肪攝入過剩,血液內的膽固醇含量上升後會促進腦內β澱粉狀蛋白積聚,導致患病的風險增加;
不控制鹽攝入量會讓風險增加2.5倍,鹽分攝入過剩會讓大腦血管內皮細胞干擾增加,容易讓顱內壓上升,增加皮質萎縮;
不注重膳食均衡則會讓風險增加2.7倍,營養攝入不足會無法滿足大腦需求。大腦長期「吃不飽飯」,自然也更容易衰老出現功能性退化。
可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預防老年痴呆有積極的意義。
三、出現5個症狀,或許是阿爾茲海默症在靠近
罹患阿爾茲海默症會讓患者的身體出現一系列的異常表現,如果你身邊的人出現了這五個症狀,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記憶力減退
對於近期發生的事情經常想不起來,如剛吃完飯就忘記吃了什麼,鎖完門卻不記得鑰匙放哪裡了等等。
2.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
原先經常做的工作、家務突然不知道從何下手了,如炒菜不知道開火、洗衣服不知道放洗衣粉等等。
3.語言表達出現障礙
對於自己的需求無法準確表達,說出來的話經常詞不達意,旁人無法理解。
4.搞不清時間地點
對於今天是什麼日子完全記不住,每天都在走的路也會迷路,外出後無法找到回家的路。
5.判斷力受損、情緒行為出現異常
阿爾茲海默症還會讓患者對事物失去正常的判斷能力,如過期變質的食物還會繼續吃、衣物髒了也不知道洗。
2018年,有學者專門對國內一家重點三甲醫院阿爾茲海默症科的171名患者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患者1年的經濟負擔平均都超過了21.4萬,其中包括直接的醫療費用和家屬的照看的間接費用。這個費用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更令人遺憾的是,目前針對阿爾茲海默症沒有任何有效治癒方法。我們能做的只有積極發現、儘早干預,老年人要加強自身鍛鍊,原先有慢性病的要積極配合醫生控制病程。同時,要給老年人科普阿爾茲海默症的相關知識,在發現異常時方便老人及時求助。
參考資料:
[1]《血型又出新研究,這個血型更易「痴呆」?到底真的假的》.百度健康醫典 2023-07-20
[2]《危險!起床之後的這個習慣,會讓阿爾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倍!》.科普中國 2022-10-20
[3]《遠離大腦「橡皮擦」,早診早「智」——關注阿爾茲海默病》.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2023-11-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