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軍合作,打敗李自成!吳三桂在明清乞師眼中,是如何的形象?

2023-11-24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與清軍合作,打敗李自成!吳三桂在明清乞師眼中,是如何的形象?

說起吳三桂,我想很多人並不陌生,不管是在歷史書籍,還是在電影、電視劇中,都有所記載。但在現代多數人眼中,吳三桂是過大於功的大漢奸。

但事實上,從明末清初開始,關於吳三桂的評價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於吳三桂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

而吳三桂這種形象好壞的變幻,通常和人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其中包括忠君愛國、民族主義等諸多複雜的原因。

那麼明清時期在乞師眼中的吳三桂到底是一個什麼形象的人?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標誌著朱明皇朝對全國的統治正式終結。李自成在北京建立政權之後,北京城內的官員投降者比比皆是,一時間「委身於賊」者充斥於李自成的臨時朝廷之上。

正值君死國滅之際,離北京城不遠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卻選擇了一條不同於投降者的復明之路。吳三桂在孤軍無緣的情況下,選擇與清軍進行合作,乞師入關,以報崇禎自縊之仇。

對於吳三桂這種與清軍合作的行為,從那時起,就留下了各種多元、複雜的文本記載。各種評價也是隨著自身的立場不同,而差異巨大。

現在可見較早的關於吳三桂乞師復仇的文本,分別見於清朝官方多爾袞與史可法的書信之中。在多爾袞在其《致史可法書信》中,是這樣描述吳三桂乞師的。

其稱「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闕,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驅除狗鼠。」

多爾袞的書信,表明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吳三桂是效仿申包胥求救於秦,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而向清軍合作,聯合清軍與李自成的武裝對抗。

從1644年的大順軍、清軍與吳三桂三方的實力對比與軍事態勢來看,吳三桂是很難獨善其身的。吳三桂占據了軍事要地山海關,既是清軍入關的必經之處,也是李自成防禦關外的重要戰略基地。

因此,在面對崇禎皇帝身死煤山,君死國滅之際,吳三桂與清軍,也是有其內在的邏輯與合理性的。史可法在給多爾袞的回信中也佐證了以上分析。

史可法作為當時南明小朝廷的重要官方代表,一直是主張聯合清朝共同對抗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的。因此在與清軍合作這一點上,吳三桂與史可法是共同的。

而史可法對於吳三桂乞師於清,並不是持有負面的批評態度,而是給與一種認同。史可法的這份回信,表明了其聯合清軍共同對抗農民軍的態度。

而吳三桂乞師於清,在山海關之戰中戰敗李自成軍,最終導致李自成軍退出北京,也被其理解為「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兩封不同的書信,各自的立場、背景均不相同,多爾袞、史可法在後世人的印象中,也是互相對立的。

但是他們卻共同的都提到了吳三桂乞師於清,是為了借兵復仇,是為了乞師討賊。不同於流傳後世的吳三桂降清說,吳三桂的政治選擇與軍事作為,提供了最為原始、真實的一手資料。

夏允彝是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抗清義士,以其節義與殉國而名垂後史。而夏允彝對於吳三桂這這樣一位後世所謂的「漢奸」,卻給予了完全不同的評價。

夏允彝是著名的抗清義士,是站在清朝直接對立面的反清人士。他對於吳三桂的評價,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吳三桂的立場。首先,吳三桂乞師於清,與清朝合作是基本事實。

其次吳三桂乞師於清,在世人看來,是與包胥哭於秦廷一般的忠義之舉;對於清軍最終定鼎中原,吳三桂是無罪而言的。並且夏允彝也曾參與到抗清武裝之中,兵敗之後自殺殉國。

這樣一位南明的忠義之士,其對於吳三桂乞師於清,卻不曾有過負面的批評與譴責,反而更多是一種同情與認可。他對吳三桂的評價,為我們理解真實的吳三桂乞師復仇,提供了不同於後世的視角與切入點。

綜合以上可以說圍繞著吳三桂乞師於清問題,第一,吳三桂在崇禎皇帝死,君死國滅之際,拒絕了李自成的勸降,選擇了對李自成作戰。

第二、吳三桂孤軍無援,無力獨自與李自成軍對抗,因而選擇與清軍乞師合作。第三吳三桂乞師,與歷史上的包胥乞師於秦一般,都是值得正面評價的。

吳三國乞師於清,是吳三桂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其之乞師於清,雖以忠於明室為號召,以復仇於李自成為主要實踐。但是在乞師於清的操作過程中,吳三桂沒有實現一開始既定的乞師目標,清軍也沒有完成與吳氏所初定的合約約定。

結果是,吳三桂雖然聯合清軍戰勝了李自成,但是清朝卻定鼎中原,占據北京,朱明宗室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以南明小朝廷苟延殘喘。

更重要的是,吳三桂在清軍後來與南明的戰役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吳三桂其後的所作所為,部分明遺民對於吳三桂深惡痛絕,連帶著將吳三桂早期乞師於清的忠義之舉也給否定了,對吳三桂進行污名化的處理。

由此,形成了吳三桂乞師的第二類敘述方式,也就是吳三桂乞師喪國形象的建構與形塑。在這類敘範式中,各方記載雖都對吳三桂乞師喪國而多加批評,但是批評的側重點則又各有不同,體現了各自不同的建構動機。

楊士聰在《甲申核信略》一書中對吳三桂乞師於清而求取合作的行為,不但不表以認同和同情,相反卻橫加指責,貶低吳三桂乞師復國不成,卻禍及全家。

乞師復仇是持一種貶低、甚至痛斥的態度的。以楊士聰的敘述邏輯來看,吳三桂乞師復仇,沒有接受李自成的勸降,導致吳襄並其餘家屬被殺,此其罪一。

吳三桂與清朝合作,導致清朝入關,進而渡江攻占了南京,此其罪二。在楊氏的敘述邏輯里,其對吳三桂的批評,乃是更多基於一種事功的考量。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吳三桂並沒有成功,反而禍及全家,京師也沒有真正收復。除了從結果層面批評吳三桂乞師於清的,也有從民族大義的角度,批評吳三桂乞師於清,雖趕走了李自成這等「逆賊」,卻又引來了清軍的入侵。

通觀以上各家言論可見,只是就吳三桂乞師於清,大多數學者和當事人都是給與認同和正面評價的。只是吳三桂於乞師之後,進一步歸附清朝,這點違背了儒家的忠義標準與事君不懷貳心的準則,從而引起了多方對於吳三桂的負面評價,以至於進一步否定了其乞師的正面形象。

康熙時期的戴名世,撰寫《八月庚申及齊師哉於干時我師敗績》,通篇議論儒家語境下的復仇和忠義觀。能夠為我們理解明遺民及其後清人對於吳三桂乞師復仇而後投清的評價提供一個參照。

在戴名世看來,復仇之層次有三,其上者為成功復仇,次則雖復仇不成而以身死之,最下者則為「事仇」。按照這個要求,吳三桂乞師復仇,雖覆滅了李自成,但是卻沒有復國成功。

但是吳三桂最後是以身事於虜,更可甚者,吳三桂更是直接殺害了南明的永曆皇帝。這就是明遺民及其後相當一部人文人學者對於吳三桂乞師給與負面評價的內在思想背景和文化背景。

關於對吳三桂的討論,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吳三桂乞師之後的背主和不忠不義之舉,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於南明統治者來說嚴重的軍事、政治後果。

以吳三桂乞師喪國為敘述主題的寫作方式,並沒有否定吳三桂曾經乞師的基本事實。其所否定的是吳三桂在乞師之後的所為,以及由此引發的嚴重後果。

站在同情南明的角度來看,彼時的吳三桂已經是幫助清朝對抗南明的清朝悍將。在山海關之戰前後,南明小朝廷對於吳三桂尚有幻想,希望拉攏吳三桂站在南明一方。

當時的吳三桂雖然沒有直接同意,也沒有與南明小朝廷直接對抗。隨著吳三桂在清朝的角色變化,其對南明的威脅也是不言自明的。現實政治的變化影響了史家書筆中的吳三桂乞師敘述。

歷史好比是一條長河,奔流不息。僅僅數年時間,對於南明及同情明室的明遺民來說,吳三桂乞師的意義已經較諸之前發生了極為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吳三桂乞師喪國說生成、流傳的重要內因。

而歷史的推進和演變是無法預測的,可悠悠眾口,在世人眼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大不一樣,有讚揚的也有批評的,但是無論如何,人無完人,正因為不同才有多彩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035e7cb98239ca8b7c1e2c3b5c38d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