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味道之:豆油

2019-07-23   互動汝城

豆油,此油非彼油,郴州本地亦稱「豆膏」,稱膏其實更為貼切。

關於豆油性狀的描述,與黃豆醬、甜麵醬的色澤、質感並無二樣,功能亦相同,是調味料的一種;假若日後廣泛推向市場,規模化生產將其分類,歸於「醬料」應該是合理的。

豆油製作 關於其製作工藝流程和原理,大凡稍具生活常識的本地成年人也能道出一二。將黃豆洗凈,蒸煮至熟、置冷、發霉,生物學上稱之為益生菌發酵,然後加熱熬制而成,換而言之其實就是霉豆豉的再加工。此工藝流程與黃豆醬的製作也是大同小異,黃豆醬只不過是炒熟磨成粉再發酵而已。由此可證豆油理應屬於醬的一種。當然,要做成郴州固有的獨特風味,必然還有很多細節和竅門,要不也不會為眾人喜愛併流傳久遠。

豆油成品 「醬」的釀造西漢就有記載,曰「醬,以豆合面而為之」,郴州豆油始於何年代已無法考證。其來歷,郴州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某戶人家的兒媳婦,因手腳大方而屢遭婆婆斥責;某日煮食的黃豆吃剩很多,因懼怕責罵,不敢倒掉、將其洗凈藏於櫃屜中,數日後被婆婆發現已經長霉,兇橫的婆婆要媳婦將長霉的黃豆吃掉,柔弱的媳婦十分無奈、只好將霉豆倒在鍋中一邊暗自抹淚、一邊慢慢熬煮,卻不想香氣四溢,撲鼻而來,嘗之鮮香可口、回味無窮,且色黑黃而亮如油脂、冷卻後如凝膏,且久藏不壞,豆油或稱豆膏由此得名。就在這不經意間,一道造福千百年的調味佳品戲劇性的產生併流傳至今!豆油為何如此鮮美呢?按現代食品工藝學分析,大豆富含豐富蛋白質,適宜多種有益黴菌的生長,菌體大量產生各種酶,使大豆的蛋白質充分分解而形成獨特的風味。

棲鳳渡魚粉 《論語》有云:「不是其醬不食」,北京人吃片皮烤鴨少不了甜麵醬,廣東人打邊爐'少不了花生醬,魯菜很多燒菜少不了黃豆醬;豆油也是湘南地區如耒陽、郴州永興、蘇仙區五里牌、棲鳳渡等地很多地方菜品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料,特別是享譽郴州的棲鳳渡的魚粉,若是少了豆油就談不上地道和正宗了。如今郴州豆油也從城鄉家庭廚房走入賓館酒店,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和接受,相關部門也正在努力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和傳承。在倡導綠色健康飲食、拒絕化學調味品的今天,我想這種代表」郴州味道」的原生態調味品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