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明偵》又用「恐怖童謠」做背景了!老粉戰戰兢兢看完,還好,沒有生理性驚悚,卻講述了一個令人細思恐極的故事:公爵一家中毒而死,居然僅憑一個小孩隨口編的幾句謊話,就攪起了漫天輿論,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先後冤死了兩個無辜的人。
事發當天,小孩目睹素有「混混」形象的「山東雞哥」出現在富豪家附近,覺得這事八成是他做的,沒有證據壞人不就跑了麼?於是他「好心」地編出了「山東雞哥」往牛奶里摻毒的細節。
這個過程真是一點也不陌生,像不像三不五時就發生的微博斷案?案情不明時,輿論已經乘著刻板印象而上,證據未至,人肉先行,瘋狂傳播的還大多是假料截圖,背後不就和這小孩一樣麼?不惜製造謠言也要上證據,反正我認定的人必須是兇手。
「山東雞哥」被送進監獄後至死不認罪,輿論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錯了。於是,小孩又把懷疑轉向公爵家唯一倖存的美麗女僕,編出一個女僕作為幫手的細節,他的理由是:女僕長得那麼好看,又倖存了,她一定有問題。
聽到這裡全場玩家和我腦中都瘋狂冒問號,邏輯在哪裡?
魏晨扮演成年後的小孩,仍然言之鑿鑿:你們仔細捋一捋,她長得美,還倖存,肯定有問題!
這心情簡直了,和在微博里看到傻叉評論時一模一樣。往往這種評論還能有一大堆贊,非得仔細想好多圈才能發現點贊者隱秘又惡毒的腦迴路——女僕這麼美,能和公爵沒一腿嗎?都說最毒婦人心,肯定是上位不成,蛇蠍心腸唄。
儘管事發時女僕完全不在場,只要稍一查證就能發現,但就因為這套腦迴路形成的「民憤」,女僕受大火燒死,真兇順利隱藏十幾年,看得氣死了。
小孩不覺得自己有錯,他只是編了一個小謊,沒想到大家都會信啊。「大家」覺得自己有錯嗎?不知道,因為「大家」隱藏在故事的背後,沒有一個人需要走到台前接受審判。
就算讓他們知道這個故事,說不定積極發言反省的人和當初砸石頭的會是同一批。就像雪莉事件後,網友們也曾深刻反省,但當初誤解和攻擊雪莉的貼子難道是平行世界的網友傳播的麼?
不是責備網友,輿論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味宣揚雪花論未免因噎廢食,這個故事讓我思考的是,只要中間環節上多一點拋開成見的理性判斷,就像李銀河說的「要去掉偏見」。
不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就一定是潛規則or小三,不是家裡有公務員or經商就一定是仗勢欺人的二代,不是女司機就一定是責任方……然後在憤怒的轉發前耐心地等一等解釋、查證或反轉,許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輿論的力量越大,越要審慎的使用。
感覺這一季的《明偵》變了,往季最驚艷我的是腦洞大開的案子,本季更多感嘆它討論的話題越來越豐富,不只有精彩的推理,借案件本身表達的內容也越來越多。
有普世的情感題,如02案「海上鋼琴師」和08案「X學校殺人事件」都討論親子關係。02案「海上鋼琴師」用四代同堂的科幻故事聚焦父子關係中的誤解,四代兒子都因為父親沒有宣之於口的愛、缺失的陪伴和過重的期望而痛苦不已,像許多中國家庭的縮影。多少父親以愛出發卻給孩子造成了終身難以解脫的心理傷害?父親在等感謝,兒子卻在等道歉。
08案「X學校殺人事件」則更深入,用腦洞的方式探討父母對孩子期望的邊界。父母為了想要完美的小孩,出重金複製小孩的胚胎,定製他/她的性格,作為養在身邊的孩子的備胎,等到孩子十歲時若對孩子失望,就把備胎換過來,原胎當成垃圾處理掉,毫不留情。
當初看到「基因編輯」的新聞時我也在想,會不會有一天,只有各項基因優良、行為習慣完美的孩子才被認定為孩子?就像這個故事裡,在自私的父母眼中,自然的天性成為一個孩子的原罪,只讓我感到深深的恐怖。
更恐怖的是,故事裡胚胎複製技術還不成熟,備胎孩子患上怪病活不長久,但現實中,技術的發展一定早過父母成熟。
《明偵》也見縫插針地討論社會、職場話題。如03案「甄的不行街」講網貸的危害,女孩最初只想買幾樣衣服包包,但輕易滿足慾望的背後有想不到的代價,最後只能用死來解脫。
07案「MGQ的時尚風雲」借一個發生在辦公室的案件,展示了職場眾生相:中年員工上有老下有小,被壓榨不敢吭聲,誰讓你每個月的工資付完房貸和家用就月光?
職場小透明被叫做「喂」,替大家干各種雜活卻還是沒有存在感,越是好心越不被尊重。就算生病要去體檢老闆也聽不見,回應的只有連環祈使句語音:你的身體有我的狗要洗澡了重要?
還有有才華的新人被剝奪成果拿不到署名權,上司美其名曰給你一個機會鍛鍊,鍛鍊了什麼?不把MMP罵出口的心理素質嗎?
作為娛樂行業從業者,最親切的話題還是06案「NZND破冰謎案」,討論娛樂圈這個特殊的職場,明星紛紛靠賣人設維生:吃不胖女星靠催吐,號稱「八千年一遇」的天然美女是整容,創作歌手靠槍手,改年齡、買假名牌裝時尚,還有那一看就知道在說誰的「非得假裝混血公主」人設……
有時候覺得明星背後的智囊團是智障,或者他們認為觀眾都是智障,反正要配合好這些人設,總得有一方是智障。
《明偵》的環境是沉浸式的,我們已經習慣了每期嘉賓之間複雜又狗血的人際關係,當這些關係開始讓人對號入座,配合抽絲剝繭的查證過證,得到結果的一刻比空聽講大道理要震憾得多。
如07案「MGQ的時尚風雲」抓出兇手魏晨時,聯想到他被職場冷暴力的窒息和得知自己患絕症的絕望,我甚至覺得對他說不出指責,只要看過這個故事,都會對他感同身受。
遊戲的最後,其它不是兇手的玩家也紛紛反省自己是造成惡果的原因之一,選擇陪他走進鐵籠。《我們與惡的距離》里的堅持,竟然在這裡得以實現,懲治一個兇手遠不是結束,理解背後原因、避免它再次發生才是。
這一季越往後追,越喜歡這種話題上的嘗試,或許有人覺得在綜藝里加入社會話題不一定有用,起初我也這麼想,但03案「甄的不行街」提及裸貸時,我發現到彈幕里很多人並不知道裸貸為何物,經解釋才有所警惕。
首都網警在微博上普及過多次社交應用暴露個人信息的危害,當節目上嘉賓再一次鄭重提醒觀眾要警惕「信息泄露」,許多人才如夢初醒:「原來在大數據面前我們都是『透明人』。」
看到這裡時體會到了節目組的心意,哪怕只提醒到一個年幼的觀眾、只引起一個微小的討論,就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zhRmm8BbDmBVZuPkG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