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雲」,到底在哪裡?

2019-08-28   大地理館

雲南,是「彩雲之南」嗎?

彩雲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

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

彩雲之南,歸去的地方,往事芬芳,隨風飄揚

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瀘沽湖畔,心仍蕩漾

這是一首叫《彩雲之南》的歌詞,歌頌的是雲南的風光。

雲南玉溪上空拍攝的「金鳳凰」雲

網上百科「雲南省」詞條中,常將「彩雲之南」作為雲南地名的釋義。古代以中原視角,偏據西南邊陲的雲南,的確仿佛遠在雲端——彩雲之南,這樣一個美麗浪漫的說法,也十分契合雲南的地理方位和美麗風景。

但是旅遊宣傳和地理知識是兩碼事,需要分開來說。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索一下,最早的「雲南」是如何來的。

漢代,設立雲南縣

比「彩雲之南」更有現實依據的是西漢時期設立的雲南縣,一個跟今雲南省同地名的縣級行政區。

先秦文獻中,雲南地區被稱為「百濮之國」。《逸周書·王會解》:「商、產里、百濮以象齒、文犀、翠羽為獻」,《史記·楚世家》說:「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

戰國時期,約公元前3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並建立滇國:

莊蹻者,故楚莊王苗裔也。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

漢代,古滇國時期的青銅飾

雲南境內鹽津縣的一段「五尺道」

秦代開鑿的 「五尺道」溝通了巴蜀與雲貴高原,並在雲南派遣官吏任職。到了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漢武帝時期,征伐西南夷,滇王投降:

元封二年,天子發巴蜀兵擊滅勞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誅。滇王離難西南夷,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

這一年(公元前109年)戰事結束後,西漢在滇國故地設益州郡,設24個縣(據《漢書·地理志》)。其中,有一縣名為「雲南」。據學者考證,縣城選址在今祥雲縣雲南驛,當時的「雲南縣」管轄著包括今祥雲縣全境,以及彌渡、賓川兩縣的大部分區域。

西漢時期地圖及雲南縣位置

三國設雲南郡

公元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師北伐前,在《出師表》中曾提到: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這裡所說的「不毛」「南方」,說的是兩年前,他率兵平定南中的行動。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中」是對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的稱謂。

孟獲城

東漢時,漢武帝時期設立的雲南縣屬永昌郡管轄。三國蜀漢建興三年,也就是公元225年,平定南中後的諸葛亮上書奏請後主,在雲南地區新設三個郡,其中一個叫雲南郡—雲南縣,由此完成了升級,從縣名變成了郡名。

從此時起,一直到隋開皇三年(公元583),350多年裡,雲南郡及其治所云南縣,一直是滇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583年,隋朝廢雲南郡。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今雲南縣所在地設州,管轄宗居、河西、石塔3縣。

唐代的雲南城、雲南王、雲南節度

唐玄宗時期,南詔強大崛起,控制了今雲南全境,在今雲南驛建造了「雲南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詔接受唐朝冊封,皮邏閣被封為「雲南王」。並於唐貞元年間(唐德宗年號,從785年正月使用至805年八月)設置「雲南節度」,管轄今楚雄州西北部與大理東部地區。至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雲南節度廢止。

唐代:南地區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天下大亂,雲南地區也不例外。公元937年,段思平滅掉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大理國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兩宋相始終。大理國首領向宋朝稱臣納貢,先後被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

北宋雲南地區

雲南省

重新迎來大一統的元代,也重新讓雲南進入了中央王朝的行政區劃版圖。

元初實行行省制,其中之一被命名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命名來源沿襲了漢代雲南縣、蜀漢雲南郡的傳統,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立的這個一級行政區,習慣上簡稱雲南行省、雲南省。明代在此基礎上設立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雲南省,管轄範圍覆蓋今天雲南省大部分區域,及境外緬甸的一部分。清朝繼承明朝行政區制度,並有所調整轄區範圍,雲南省形成了跟今天版圖類似的範圍。

明代雲南省

清代雲南省

從元代開始,「雲南」作為省級行政區名稱,延續到今天。

省級之下,元代有路,其中大理路下設有雲南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雲南州降為雲南縣,屬大理府管轄。洪武十七年(1384),朝廷在城川壩築城設洱海衛,也就是今祥雲縣城所在,同時也是雲南縣的新駐地(註:衛、縣一體,軍政合一)

從這一年開始,雲南縣也結束了在雲南驛長達近1500年城址未變的歷史

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範圍開始大規模調整區劃,雲南縣屬騰越道管轄。1918年,因縣的名與雲南省重名,所以雲南縣改稱祥雲縣。

祥雲縣在雲南省的位置

另外,雲南省中部臨滄市下設雲縣,其前身是明萬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設立的雲州,1913年改稱雲縣——誕生晚於雲南縣、雲南省。

「雲南」之「雲」總結

通過追根溯源,我們可以發現,現有雲南縣、雲南郡、雲南州等地名,後有了雲南行省名稱,然後延續至今。現有文獻確切記載的「雲南」地名始於西漢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這是雲南省明確的得名之源。

雲南在中國的位置

至於「雲南」二字的具體含義,目前大多數解釋是傳說和猜測,大體說法有如下幾種:

  • 「彩雲之南」或「彩雲南現」:據說,建縣時,縣治駐地即今雲南驛鎮以北山中出現五彩雲霞,而縣城在彩雲之南,所以稱「雲南」。支持這一說法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元郭松年《大理行記》:「雲南州舊名鏡州,州北龍興和山忽五色雲起,人以為祥,州居雲之南,因改今名。」 這裡說的是當地因有彩雲而將舊名改為「雲南州」,這與歷史事實相矛盾——比雲南州更遠的漢代,已經有了雲南縣,三國已經有了雲南郡,唐朝南詔國有雲南節度,這裡的彩雲之說,比雲南地名出現還要晚,邏輯上說不通。所以,「彩雲之南」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解釋,但它更多出於感性表達,沒有現實依據。

雲南瀘沽湖上空的彩雲

  • 「雲山之南」或「雲嶺之南」:雲山之南,說的是建縣之時,縣城北部雲氣繚繞,城因位於雲山之南而得名雲南。此說依據是,南朝梁時期的劉昭對《後漢書·郡國志》注釋時,引用了晉代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的話——「縣西北百數十里有山,眾山之中特高大,狀如扶風太一,郁然高峻,與雲氣相連接,因視之不見,其山固陰冱寒,當五月盛暑不熱。」不過,這裡只是說了當地氣候特徵,並沒有說雲、山與縣城命名的關係。「雲山之南」是後人的推測。雲嶺之南,說的是雲嶺山脈之南。今雲南省西北的確有一列叫「雲嶺」的山,是橫斷山脈的組成部分,但山脈命名是近代地理學家所為,古時這裡的山不僅人跡罕至,而且沒有固定名稱,以今天的名稱推斷2000年之前的地名,是因果倒置。

梅里雪山

  • 「漢武帝夢雲設縣」:據說,漢武帝夜晚夢到彩雲,於是派人追尋線索,到了今雲南省祥雲縣附近,果然發現了空中有彩雲,所以在那裡設雲南縣。這只是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傳說。漢代設立雲南縣的經過,史書已經交代。而夢見彩雲,目前沒有可靠記載,是不是真的發生了,只有漢武帝本人才能回答了。

雲南昆明雕塑,漢武帝操練水軍圖

所以,關於「雲南」得名,我們可以確認的結論是:

一、雲南省的得名,最早的證據可追溯至西漢時期的雲南縣。

二、雲南縣的得名,目前多種說法為不靠譜的傳說和猜測,其中真正來由還是謎團。

作為一個熱愛遊歷的人,我認為用「彩雲之南」形容雲南大地,名副其實。但是,在教科書上、在科普中,我們不能將「雲南地名來自『彩雲之南』」作為知識來傳播。

歡迎關注,大地理館 geo-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