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五代十國是一個極其紛亂的時代,所謂的「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對於後周的建立,我們可知是郭威以禪讓的形式奪取了皇權,並自稱為古代周朝王族的分支,以此建國為「周」。
郭威
後周的建立,可以說使得連續幾代的蠻族王朝終於終結。但郭威在位僅三年就死去,因為無後,所以就指名侄子柴榮繼承皇位。五代第一明君,就此嶄露頭角。柴榮繼承郭威,這個皇位繼承用傳統邏輯是解釋不了的。雖說已經有收養關係的父子繼承的例子出現,但柴榮並沒有改姓,並且後周的朝廷也沒有就此議論的痕跡,說明他們幾乎沒有考慮儒家傳統的名分論和王權議禮。
柴榮
雖然柴榮就此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事實上整個國家的局勢並不樂觀。自認華北正統的北漢趁柴榮即位不久,計劃大規模攻打後周。後周朝廷以宰相馮道為首的官僚主張固守開封,此時就是考驗一個優秀的領導人是如何決策的了;血氣方剛的柴榮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出擊迎敵,並在山西高平與敵人遭遇,經過殊死搏鬥,柴榮大勝北漢。北漢因此元氣大傷,後周也沒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推進南下的政策。順帶一提,趙匡胤在這場戰鬥中立了大功,被提升為殿前都虞候。
趙匡胤
後周最大的對手就是繼承大唐帝國名義的南唐王朝,雖然與其一直保持著緊張的敵對關係,但是起初因北方的壓力而沒有開戰的能力,但如今的境況已經不同。柴榮決定與南唐和蜀國展開對決,以掌握富裕的南方,並以此增強後周同北方進行持久作戰的經濟實力。在征討南唐以前,柴榮實行了鎮壓佛教的政策。這就是所謂的三武一宗之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中的最後一個。但這只是整頓經濟實力雄厚的佛教教團,並以此充實國庫而已,和宗教因素無關。在此之後,柴榮親征南唐取得了勝利,並占領了淮水以南的食鹽產地。南唐之所以富裕,主要還是依靠食鹽。所以後周在經濟上也一躍成長為了最強大的王國。再順帶一提,趙匡胤在這次南下中也立下了戰功,並被升為殿前都點檢;但是對於趙匡胤收穫最大的,恐怕是在軍中結識了一位叫趙普的幕僚。
在柴榮英明的領導之下,長期以來的群雄割據局面開始出現逆轉。在親征南唐勝利後,柴榮決定北伐契丹,目的就是收復因石敬瑭認賊作父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柴榮的北伐很順利,但是其在征途中患病,顯德六年(959)六月,年方三十九歲就離開了人世,一代明君就此隕落。而此時繼承皇位的太子,年僅九歲。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出禪讓劇開始,舞台設計是名參謀趙匡義和幕僚趙普,劇情則為計劃擁立禁軍最大實權派趙匡胤做皇帝。宋代編纂的史書無一例外地記載趙匡胤根本無心篡權當皇帝,但是你信嗎?在披上提前準備好的黃袍之後,他提出了兩個條件:一、不危害周朝皇族和高官;二、不搶掠開封。這些野蠻的行為,幾十年來每次政變都會上演一番,而宋太祖的要求,則表明了其要與過去軍閥爭權做訣別以及開闢新的時代的決心。最後宋太祖封后周最後的皇帝為鄭王,但其終究還是沒有完成明君柴榮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願想,燕雲十六州再次併入漢人河山之時,已經是400多年以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