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湖之凈,是生物的家園 棲息的天堂

2020-04-30   青海日報

隨著高原氣溫的逐漸回升, 青海湖歷時5個月的封凍期在4月中旬基本結束。沉寂了一個冬天的湖水重新「活泛」起來,在陽光的照射下蔚藍靈動,湖面上,數百隻棕頭鷗在找尋著湟魚的蹤跡。

世界高原內陸湖泊濕地類型典型代表、水鳥重要繁殖地和遷徙通道主要節點、我國西北部「氣候調節器」「空氣加濕器」和青藏高原物種基因庫——青海湖,作為青海生態形象的一張名片,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其生態保護,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實施生態保護與生態治理,實行嚴格管控,使青海湖生態系統的原真性、系統性、完整性得以完整存續。多年來,隨著國家和我省生態項目的實施,流域降水偏多,蒸發量減小,青海湖面積一直呈增長趨勢,15年間水位持續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復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水平。

從水—魚—鳥共生的濕地生態系統,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共同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省逐步形成了具有青海湖特色的建設管理經驗,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精準有效。

當你再次來到青海湖,看到頭頂蔚藍的天空澄凈悠遠,岸邊清澈的湖水有湟魚在遊動,水面時不時飛過不同種類的水鳥,遠處一小群普氏原羚「混」在羊群里悠閒地吃草……水裡的游魚,陸生的動物,空中的飛鳥,多年的保護和研究,這裡的生物種群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恢復。

1992年,我國加入《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爾公約),青海湖鳥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履行國際水禽資源棲息地和濕地保護的義務和責任。

2017年,因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面停止鳥島、沙島的一切旅遊經營活動,拆除鳥島和沙島旅遊經營設施。

從旅遊景點變成核心保護區,如今的青海湖鳥島變成了水鳥和動物的生存天堂。「自然資源監測是生態保護的基礎,水鳥監測是每年3月到10月,每月一次,普氏原羚一年四次,還有8月份開始的植被監測和豐水期、枯水期各一次的水生物監測,基本涵蓋了青海湖生態的方方面面。」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向記者介紹道,無論是靜態監測還是動態監測,必須要做到資源清、數據明。

近年來,我省深入開展資源調查監測,對鳥島、海心山等24個主要鳥類棲息地和保護對象進行專項資源調查監測,對鸕鶿島、海心山及普氏原羚棲息地等38個重點區域定期開展植被監測,全面掌握了鳥類、野生動物種群及植被的分布變化情況,為野生動物保護、植被修復及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工作,完成了以繁殖後期水鳥監測、普氏原羚繁殖期監測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及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摸底調查工作,進一步加強了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繁殖期安全和專項執法檢查。

據了解,去年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聯合相關院所完成了2019年生物多樣性綜合監測野外調查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共觀測記錄到水鳥42種3.8萬餘只,較2018年相比水鳥的種群數量增加1.2萬餘只;在16個普氏原羚監測樣區24條觀測樣線上共記錄到普氏原羚2000餘只。

此外,在逐步形成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防控的「青海湖經驗」的同時,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與防控工作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成為我國第一批確定的118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實施單位之一。

除了生物物種的監測與保護,濕地的恢復、水質的保持、植被覆蓋度的增加都是青海湖大生態鏈里缺一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保持青海湖水質的「凈」,我省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湖水深測量、水質調查和湖泊淺表層沉積物採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設置觀測樣點26個。2019年以來,投資4000萬元,啟動實施青海湖水生態系統健康現狀評估及綠藻水華治理項目,按照標本兼治的原則,在初步分析發生綠藻水華原因的基礎上,通過阻源控源、內源清理、綠藻水華打撈等手段對鳥島等地區綠藻水華進行針對性治理,有效保障了青海湖的水生態安全。

4月,位於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的甘子河濕地內,雖還沒有到草返青的時候,但黃色的高草叢裡幾隻黑頸鶴正在覓食。甘子河濕地管護員尖木措告訴記者:「隨著生態環境日益變好,濕地面積不斷擴大,來這裡的黑頸鶴數量每年都在增加。」

2008年,我省啟動實施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項目總投資15.67億元,範圍涉及青海湖流域天峻縣、剛察縣、海晏縣、共和縣和4個省、州屬國有農牧場,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主要實施人工增雨、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態林建設、河道整治、陸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青海湖裸鯉保護與恢復、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等工程。

10年多的時間,始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使青海湖濕地面積累計增加1.51萬公頃,植被覆蓋度提高13.5%,沙地、裸地、鹽鹼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從湖裡湖外到岸上岸下,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棲息地生態環境改善、退化濕地綜合整治、生態效益補償、水體治理等一系列生態綜合治理項目,青海湖濕地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整體水環境重要指標多年來保持穩定。

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各單位執行工作的嚴謹與認真,一線人員的辛苦與努力,都是為了青海湖生態的恢復與保護。而能讓它越來越美、越來越凈、越來越大,最關鍵的是全民參與。

「科教宣傳對於生態保護來說,是老百姓跟青海湖之間的橋樑。目前有關青海湖『自然知識讀本』已經發放了1萬冊,並且我們每年都會抽出120天走進學校、社區,讓生態環保理念在群眾中生根發芽。」何玉邦說。

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立足自然保護區地域、地源優勢,主動承擔科普教育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科普教育社會功能,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和宣傳活動,針對社區、社會公眾、學校等受眾,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生態科普宣傳教育體系,結合生態研學和戶外環境教育,利用青海湖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生態研學體驗項目,開展走進青海湖自然課堂生態研學活動,近萬名中小學生參與了生態研學實踐活動。

此外,還通過社區共管的方式,引進外來技術和資金,尋求技術和保護項目的支持,組織人員深入到保護區、村社,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提升生態保護參與意識;組織牧民群眾,發展社區協管員,引導群眾參與到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最大程度地減少和化解生態保護與牧民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

保護自然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義務和責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生存基礎。青海湖作為青海的標誌性湖泊,我們應該將保護青海湖作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全面加強青海湖水體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努力實現全民共享、世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照片由王臻 楊金花 攝

作者:王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