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縣馬街鎮金家村脫貧攻堅見聞

2020-04-08   陸良縣廣播電視台

4月上旬,記者一行來到了陸良縣馬街鎮金家村採訪。所見所聞,令人大開眼界,切身感受到了脫貧攻堅工作帶來的成效和威力。

住新房——易地搬遷展新貌

今年54歲的建檔立卡戶王美蓮,住在金家村安置小區2幢1-2號。王美蓮說,她自小雙目失明,丈夫也因患癌症去世多年,大女兒外嫁,小女兒剛上大一。家裡原先居住的老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是上個世紀30年代建蓋的土坯房,陰冷潮濕,破爛不堪。2017年底,她們母女倆搬進了政府兜底建蓋的漂亮小區房裡,雖然面積只有60平方米,但內設二室一廳一廚一衛,住著比較舒適。由於她家屬於兜底保障戶,連房屋裝修都是由政府統一出資建設的,自家沒有花費一分錢。除此之外,政府還出錢採購了沙發、茶几、床、電視機、衣櫃等家具,搬家的時候又專門派人送來了香油、大米和熱水壺等生活用品。王美蓮動情地說:「真沒想到,像我家這種情況也能住上這麼好的新房子,真是託了黨和政府的福呀!」

據金家村黨總支書記朱海林介紹,金家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有107套房屋,其中建檔立卡戶安置房47套、兜底戶12套、隨遷戶48套,項目直接受益460人。整個安置點設計新穎、布局合理,除了興建起文體小廣場外,還配套建設了停車場,並實施了大面積硬化、綠化、美化和亮化工作,簡直就像一個高檔小區。

拿薪金——外出務工增收忙

來到建檔立卡戶貧困戶朱建波家裡,我們並未見到朱建波本人。他的妻子李仙快言快語地告訴我們,她家共有5口人,大兒子正在讀著大專,老二上了初中,老三也上小學一年級了。過去,由於家裡底子太薄,又不會做生意,光靠盤著幾畝責任田很難維持家庭的開銷。從2015年起,在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的指點下,丈夫也開始跟隨一家土建施工隊外出打工掙錢,雖然工作比較辛苦,加之施工地點不固定,但收入還是比較穩定的,每年收入大約在4萬元左右。丈夫外出打工後,李仙自己也找了一份到蔬菜冷庫打零工的活計,每天收入100元左右,並且當天就能領到工錢,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顧了家庭。2017年底,她家也享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陽光,搬進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新房,用夫妻倆辛勤打工攢下的7萬元積蓄進行了裝修,雖談不上豪華,但也窗明几亮,屋裡收拾得井井有條。

據金家村民委員會副主任金炳華介紹,脫貧攻堅工作核心是要克服貧困戶的等、靠、要懶惰心理,關鍵是要催生和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才能真正促使貧困戶依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目前,金家村的218名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就近就地轉移的就有129人。

置新業——自立自強巧致富

走進建檔立卡戶貧困戶王建東家的人工菌種植大棚,只見王建東正忙著採收食用菌。王建東告訴我們,他今年已經36歲了,除了老婆之外還有一雙兒女。在種植大棚食用菌之前,他一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四處打零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2017年,眼看村裡好多人家依靠種植食用菌賺了錢,他開始萌發了種菌致富的念頭,決定返鄉創業種植食用菌。說干就干,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家一口氣投資6萬元建起了6個大棚,每年種植10萬個菌包,每個菌包大約能賺五毛錢,一年工夫下來大慨能夠凈賺5萬多元。王建東說,今年是他家種植人工菌的第4個年頭,年初由於受疫情影響,新鮮菌子銷售相對困難,只好把菌子曬乾再進行銷售。近段時間來,疫情的影響逐步消除了,採收下來的新鮮菌子比較好賣,裝箱後就會有人上門收購,每公斤收購價4塊錢。

縣委宣傳部派駐金家村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王斌感慨地說,金家村像王建東家這種依靠自身創業走上致富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3戶人家。建檔立卡貧困戶要想真正鞏固脫貧成果,只有發展產業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培植起了「造血幹細胞」,貧困戶增收致富的路也才會走得穩當、走得久遠。

通訊員:顧貴明 馬錦玲 陶珊

審核:桂雲濤

編輯:續葉

來源:陸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