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大18歲荷蘭老公寵上天,每周送花,出門還幫我穿外套擦皮鞋

2023-01-08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我,被大18歲荷蘭老公寵上天,每周送花,出門還幫我穿外套擦皮鞋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1392位真人故事

我叫Rebecca

@歡樂在荷蘭

,福建漳州人,如今在荷蘭生活。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不幸的婚姻,讓我的童年失去了色彩。和母親相依為命長大,讓我更加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後來因工作的機緣巧合,和大我18歲的荷蘭老公相識相知相愛,走進了婚姻,有了一對可愛的混血雙胞胎女兒。

成了媽媽的我,才真正治癒了童年的自己。

(我和我的雙胞胎女兒)

1979年,我出生在福建龍海,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

我們家在當地經濟條件不錯,父親是個生意人,和朋友合夥開加油站,賺了很多錢。

從我兩三歲記事開始,父親經常外出不回家。他愛上了加油站裡面的女會計,並且有了一個小我三歲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當時母親和我們都被蒙在鼓裡,父親卻早就有了離婚的打算,為了不給母親分到家產,他和那個女人合夥做假帳,讓加油站始終處於虧損的狀態。所以,當母親和他離婚的時候,沒有得到一分錢,只有16000元的外債。

(父母參加了我們的婚禮)

在我懵懵懂懂的6歲那年,父母正式離婚。我跟了母親,弟弟和妹妹跟了父親。

父親的背叛使我一度恨透了他,讓我和弟弟妹妹沒有了完整的家。想到以後母親獨自艱辛養家,我每天晚上都會悄悄地哭。

為了早日還清債務,母親把我放在外婆家,她去做家政賺錢還債,可每個月只有微薄的收入,補貼家用都不夠,更別說還債了。

過了沒多久,經熟人介紹,有一個台灣男人要找個人照顧他的生活,於是母親就定期去他家幫做飯和收拾屋子。

得知我們母女的遭遇,這個台灣男人一次支付給了母親16000元工資,讓她先還債。憑女人的直覺,母親能感到他對自己有意思,為了還債,就接受了對方的好意。

拿到錢後,母親哭了很久,感覺像是自己的賣身錢。台灣男人卻對母親說:「如果你不願意跟我也沒關係,那筆錢就當是你給我做女兒了,你好好照顧我就行。」

通過相處,母親慢慢發現繼父是真的對她好,對我也很好。

(母親和我們在一起)

後來,那個台灣男人成了我的繼父。

如果說我和母親曾經被生活逼得無路可退,那麼繼父的出現,大概是上天給我們的恩賜吧。

繼父資助我去北京上高中,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給我創造優越的吃穿住行條件,一點不比北京的同學差。那時候,我每個周末都從北京坐飛機回廈門,在那個年代算是非常奢侈了。

雖然繼父人很好,但親生父親背叛家庭所帶來的陰影,讓我對家產生了牴觸情緒。後來考上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北京,一個人漂泊了十年。

直到2009年,繼父離世,母親一個人操持完後事,也許是一個人太孤獨了,她常常打電話給我,反覆說同樣一句話:「一個女孩子,還是別跑太遠了。」

為了照顧母親,我離開了已經熟悉和融入的北京,回到福建重新找工作。

(初入職場的我)

2009年的28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的日子,在這天,我遇到了我的荷蘭老公。

那天我去一家企業面試,我老公當時在一家跨國公司上班,作為荷蘭代表,為了尋找供應商,準備在這天和我面試的所在公司進行生意談判。

老闆對我說:「一會公司有個重要的外國客戶要來,你一起正好見習一下,看能不能聽懂他們說什麼。」

初見「未來老公」的第一印象是他長得很高,長相比較老氣。他應該是我如此近距離交流的第一個外國人。

(我認真地給荷蘭代表當翻譯,誰能想到他是自己未來的老公呢)

剛一見面,他就很溫和地問我:「what is your name?」 我竟然慌張得聽不出

來他問什麼,尷尬地笑笑,他又用很不流利的中文問:「你叫什麼名字?」

我從沒有過英文名,只能快速地在頭腦里想著叫什麼好,因為我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是「蓉」,R開頭的英文名,我隨口就說「Rebecca」。沒想到,十幾年後,老公的家人、孩子的老師,每個人都叫我Rebecca。

後來我入職的公司跟老公所在的外企有了合作關係,他作為外方監理三天兩頭地過來檢查工作。公司里除了我沒人會講英語,所以他每次來我都全程陪同,於是我們就慢慢熟悉起來。

(老公經常送花給我)

在公司里,他雖然身為副總,但從不擺架子。雖然語言不通,但是他和公司同事從上到下溝通非常順暢。辦公室的同事們甚至車間一線的工人都很喜歡他。

在我眼裡,他的成熟穩重,舉止紳士,風趣幽默。每當他站在身邊,我覺就像身邊有了一座堅實的大山,讓我有了依靠。

不久後,有一天臨下班,他約我去當地一家西餐廳吃晚飯。

那天公司正在接待一個重要的客戶,我一直忙到晚上八點才結束。當我急急忙忙趕到飯店時,他已經在那裡等了兩個多小時,還幫我點好了牛扒,桌面上放著一大捧紅玫瑰。

見我坐下後,他深情地說:「我看很多中國人都有一個大家庭,我也想有一個大家庭,現在我只有我自己。」停了一下,他像是鼓足勇氣,又說了句:「我想我愛上了你。」

我有種被電擊的感覺。相處了這麼久,彼此的好感與日俱增,其實這也是意料之中遲早會發生的事,但我還是被這份真誠的表白感動了。

(熱戀中的我們)

雖然,在我腦海里也曾產生過我們18歲年齡差的顧慮,但不是有句話說:「好的老公如父如兄」嗎,年齡的差距,影響不了我們的相愛。

就這樣,我們開啟了異國戀。

當時我上班的公司在郊區,距離他們在市中心的公司相隔幾十公里,交通並不便利。為了見我,他幾乎每隔一天都會打計程車來看我,哪怕只是半個小時的午休時間,都無比珍惜。

幾個月的合作項目結束後,他對我說,有一個中國公司聘請他擔任技術指導和品質控制負責人,要到雲霄縣工作。他讓我跟他一起去,擔任他的翻譯,這樣我們就能天天在一起了。

我也想每天都能看見他,於是向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和他一起去了雲霄縣。

後來的那段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時光。

(和同事們在一起,第一排右一是我,後排右三是我老公)

我們每天形影不離,白天跟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工作,一面見客戶談業務。下班後,一起去菜場買菜,然後回宿舍做飯。

每逢周末,他都會帶上我外出旅遊。從北京、上海到香港、廈門,都是周末雙飛,他還給我買了很多手錶和包包。

他是個非常浪漫的人,每個星期都會送我一束花。他說希望我像花朵一樣美麗綻放,幸福快樂。而且,母親來雲霄看我們,他也會送花給她。

有人說,好的伴侶,能夠治癒不幸福的童年,我深以為然。他源源不斷的愛,讓我漸漸放下了對父親的怨恨。

2016年,在我的家鄉,我們舉辦了盛大的婚禮。我的親朋好友,公司的所有高管同事全都參加了我們的婚禮,父親牽著我的手把我交給了他。

我知道,外界對我們18歲的年齡差和文化差異有質疑的,但我的內心充滿了幸福,這就夠了。

(我們的婚禮現場)

婚後的日子是幸福的,一直到現在,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結婚後,家裡的什麼事情也不用我操心,他每天下班後就幫忙做家務。他很喜歡做家務,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承擔家務多抱怨或者不愉快,他覺得兩個人既然在一起,誰做都一樣,更不會覺得家務應該由女人來做。

他也很會體貼人,自從我們結婚後,每次出門前,他都會幫我穿外套,既紳士又暖心。我的每雙鞋他都會擦得乾乾淨淨,包括鞋底。無論什麼時候穿,都是鋥亮鋥亮的。

當我沉浸在愛的滋養里時,母親開始催著我要孩子,對我說:「你只需要負責生,我還年輕,孩子由我來幫你們帶。」我能體會到老人家想抱孫子的迫切心情。可當我把母親的想法告訴老公時,他卻很震驚。

老公說:「如果我們要生就自己帶,如果你媽媽想帶孩子,她可以自己生呀,為什麼要搶我們的孩子?」荷蘭沒有長輩幫忙帶孩子的傳統,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應該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生活。

(我們在上海旅行)

後來讓我最終決定生娃的是老公前翻譯的一句話。有一天,她帶了一個博士後朋友來雲霄找我們玩,她說:「你們都是高學歷,如果強強結合,生出來的混血娃肯定很聰明。」我就這樣被打動了。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季節,35歲的我開始孕育寶寶。懷孕兩個月後,得知是雙胞胎,我很開心,可老公卻說不想要。

在他看來,雙胞胎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多養一個孩子,需要寶媽付出成倍的時間和精力,他不希望我辛苦。

而且,通過孕檢發現,其中有一個胎兒旁邊長了一個子宮肌瘤,當時已經有10cm大,而我又是高齡產婦,想兩個孩子都要會有很大的風險。

老公擔心我的安全,決定聽取醫生的建議,拿掉其中一個胎兒,我雖不舍,但也說服不了他,畢竟他也是為我好。

(女兒們剛出生的時候)

在我們把手續簽名都辦好後,我在婦產科主任辦公室哭得難以自持,老公一直在旁邊安慰著我,幫我擦眼淚。他鄭重地問我:「你確定要做雙胞胎的媽媽嗎?除了手術風險,你會非常忙,忙到沒有自我。」我哭著連連點頭。

就這樣,我們取消了手術,安心靜待兩個寶寶的到來。可能是雙胞胎的緣故吧,我的妊娠反應比較強烈,從沒有停止過一天孕吐,雖然很辛苦,但老公一直陪伴在我身邊,讓我很溫暖。

在懷孕第38周的時候,我順利產下一對雙胞胎女兒,黛安娜和阿斯特。

女兒出生後,我成為了全職媽媽。老公堅決不讓我再出去工作,怕我累著。而且他的收入完全可以讓我們衣食無憂。

母親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當了外婆後的她一心照顧我和兩個外孫女,每天從鄉下買土雞蛋和走地雞給我們吃。

(母親和她的兩個外孫女)

生完孩子後我基本沒做過家務。老公下班回來經常幫手做家務,孩子的衣服都是他洗的,偶爾也學著中國人的習慣,給我煲湯喝。

他很喜歡中國,我們結婚後,他賣掉了荷蘭的房子和車子,還退了保險,計劃跟我一起在國內養老。

我則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孩子教育上。我想,全職媽媽也是一項職業,干一行愛一行,必須要精進自己才能做好。所以孩子出生後,我看了很多中外育兒書籍,學習如何養育孩子。

有一次,我看到一本關於荷蘭人育兒理念的書籍,萌生了讓孩子到荷蘭成長的想法。

而老公也因為一件事的觸動,讓他也產生了回荷蘭生活的念頭。

(姐妹倆一起過生日)

有一次他接女兒放學,在幼兒園門口,被好幾個發放輔導班傳單的工作人員圍了個結結實實,有舞蹈課、籃球課、心算課、珠算課......什麼都有。

老公認為孩子才三歲,根本不需要這麼早就有學習負擔。

於是,2021年陪孩子過完聖誕節和元旦後,老公一個人回了趟荷蘭,在他的老家林堡省找了一份工作,一邊工作,一邊為女兒買房子找學校。

在老公做好了一切準備後,我帶著兩個女兒飛到荷蘭和他團聚。

前往荷蘭之前,正好是同母異父的妹妹在家鄉舉行婚禮,我趁著這個機會和家裡的親戚朋友互相告別。畢竟,遠離祖國和故鄉,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來。

(在福建南平參加妹妹的婚禮)

來到荷蘭後,孩子適應環境很快,而我有點不太適應。

在國內,我們買菜都是在菜市場買的,活魚活蝦活雞鴨,這裡全是冰凍的,而且看不到整條魚,整隻雞。這讓我非常懷念家鄉菜,還是咱們中國人的飲食講究。

到荷蘭時孩子剛四歲半,老公就開始給她們預約上小學的日子了。

荷蘭的小學生上學要提前預約,入學時間是四周歲生日的隔天,所以每個小孩的入學時間都不一樣。

在荷蘭入學儀式很隆重,所有長輩都會到場,送禮物,恭喜孩子入學,放學時父母還會拿著一大束鮮花去學校門口迎接。不過,我們沒準備這個儀式。孩子們的第一次放學,我帶她們去玩具店挑選喜歡的玩具。

剛開始我去接倆娃的時候,小姐妹倆都哭得好慘,畢竟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荷蘭語一句也聽不懂。在中國的時候,她們英語說得很好,能流利地跟爸爸溝通,有時候我不在家,她們還能充當外婆的翻譯。

(荷蘭老公帶小姐倆搭城堡)

但是在爸爸離開中國回到荷蘭的9個月里,小姐倆的英語突然一句也不說了。我們剛到荷蘭的時候,她們跟爸爸的溝通全靠我翻譯。不過孩子適應力強,如今的交流已經完全沒有障礙了。

荷蘭的學校比較人化,在他們看來,上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生剛開始每天才上一個小時的課,後來慢慢增加到兩個小時三個小時。

荷蘭小學中學和國內一樣,都是義務教育,全免費的,不同的是上學的年齡段,在那裡,小學階段是從4歲到12歲。

剛入學的時候,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我還是有許多的擔憂。我最擔心的是兩個孩子的語言交流問題,她們根本沒接觸過荷蘭語。

(老公和小姐倆在一起)

通過諮詢學校,被告知說,七歲以前的孩子跟著學校正常上學上課就行了,語言幾個月後就會了。如果超過七歲就要每周固定幾天上語言班,把荷蘭語補上,再和當地的孩子上一樣的學校。這下我才放寬心。

中西方文化還是會碰撞出一些有意思的小插曲。

在國內時,兩姐妹走在路上經常被圍觀,大家會七嘴八舌地議論:「她們是雙胞胎嗎?」「怎麼長得像外國人?」「頭髮好卷哦,真好看。」

可是,在荷蘭沒人會去問別人的隱私,更不會當面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漂亮。他們認為好看是父母給的,跟孩子一點關係也沒有,大部分人會夸孩子懂禮貌或是有愛心等等,這些品質才是屬於自己的。

(雙胞胎姐妹的幸福童年)

荷蘭的學校假期還很多,光是聖誕節就可以放到1月9日。上班族父母除了可以把孩子送到附近託兒所,還可以請鄰居家的大孩子來幫忙照看。

託兒所照看孩子一小時也就幾塊錢,大孩子幫忙的話,五塊錢就能帶一天。

荷蘭非常注重孩子自主的培養,學校沒有飯堂,孩子們自帶早餐和午餐。我家姐妹倆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自己準備好第二天的早午餐,一般早餐是點心和水果,午餐就準備一些三明治麵包、雞蛋和小番茄等等。

食材我提前在超市為她們買好,需要什麼她們要提前和我說好,如果忘記了沒有提前告訴我,我就隨便買點帶回去。她們第二天沒有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下次就會長記了。

(和老公在一起的日子)

在荷蘭,學校是不能隨便對小孩子拍照的。在入學前的申請資料里,有一條這樣寫著:「是否願意授權老師給你的孩子拍照」。

當時老公毫不猶豫就填了「不願意」,我有點急眼,問他:「不同意老師拍照,那不就意味著我永遠無法看到寶貝在學校的照片。」在我的強烈要求下,老公改成了「願意」。

現在,小姐倆到學校上學已經一個多月了,而我在學校官方平台上只能看到幾張模糊的照片,不像在國內幼兒園,每天都有幾個視頻可以看到自己的娃。

不過,讓我欣慰的是,雙胞胎姐妹已經慢慢適應學校的生活了。因為學校要求媽媽在身邊陪學,所以現在的我既充實又忙碌。

(母女三人逛遊樂場)

我原本是個隨不喜歡做計劃的人,到了荷蘭,不得不學會預先計劃。因為在這裡,很多事情都是預約制。看牙醫要預約,開家長會要預約,甚至親戚朋友來家裡玩也要預先約好,準時到場。

最讓我不習慣的是買菜。在福建,從菜市場買回家的魚還會游泳,蝦也是活蹦亂跳的,還可以買活雞回來自己。可是在荷蘭,買不到活魚活蝦,全是冰凍的,而且雞是犯法的,家裡允許養雞,不過只能當寵物養,不能來吃。

來到荷蘭差不多半年,除了想念故鄉的味道,牽掛母親,其他各個方面都漸漸適應了。我就想著,爭取明年夏天接母親來這裡生活,讓她在我身邊,我也好照顧她。

(周末帶孩子外出遊玩)

在少女時代,我曾經幻想未來的自己,能夠過著上午抱娃、中午燒菜、下午做面膜、晚上看月亮發獃的幸福生活。

有時我想,現在不就是這樣的狀態嗎?

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對於我來說,家庭圓滿,親人團聚,孩子快樂成長,就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口述:Rebecca】

【編輯:飛越】

我們不能走過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別人真實的故事,而且,每個故事都有真實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真實的故事,請關注我們吧!

@真實人物採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fc5108d245f9b53361297ba668c3f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