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南部邯鄲市境內的309國道沿途,肥鄉區和廣平縣交界處,有兩個村子的名字里都帶有一個「漳」字,分別是肥鄉區東漳堡鎮的東漳堡和廣平縣平固店鎮的清漳村,另外在肥鄉區經濟開發區附近還有肥鄉區辛安鎮的小漳堡村。
位於309國道兩側的清漳村和東漳堡村
如果把視角放到全市範圍來看,在邯鄲市東部有6個縣的17個村村名里都有「漳」字,分別是:
臨漳縣2個村:狄邱鄉北漳村、西羊羔鄉漳潮村;
成安縣7個村:成安鎮北漳東村、北漳南村、北漳西村、北漳北村,漳河店鎮漳河店、東漳河,柏寺營鄉漳邊村;
肥鄉區2個村:辛安鎮鎮小漳堡、東漳堡鎮東漳堡;
廣平縣1個村:平固店鎮清漳村;
曲周縣2個村:槐橋鎮東漳頭村、西漳頭村;
邱縣3個村:古城營鎮李漳逯村、張漳逯村、霍漳逯村。
這個「漳」字,顯然是來自於邯鄲市南部與河南省安陽市交界一帶的「漳河」。但有意思的是,漳河在邯鄲市京廣鐵路以東所流經的臨漳縣、魏縣、大名、館陶4縣裡,除了臨漳縣有兩個離漳河較遠的村以「漳」為名之外,其他3個縣裡卻並沒有以「漳」命名的村子,而在漳河所沒有流經、並且距離很遠的其他5個縣裡卻有眾多得名於「漳河」的村莊,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
漳河在邯鄲市流經山地和平原地帶,這兩種地形基本上以京廣鐵路為界,在鐵路西側漳河河道有著山體束縛是固定的,但是鐵路東邊,漳河流出崇山峻岭之後,由於地形突降和泥沙淤積等因素的影響,河道穩定性差,以水猛沙多,善淤、善徙、善決而著稱,這樣的特徵極其類似黃河,因此漳河也就有「小黃河」之稱。
漳河三個方向河道的大致位置
漳河平原段的河道變遷極為頻繁,根據其流向大致歸納為三個方向:
一、北道。即漳河向北決口與滏陽河合流後所稱,其大概流經範圍為臨漳、廣平、邱縣、威縣西北、新河縣一線以西,其故道統稱「北道」或「北路」。
二、南道。即漳河南遷與衛河合流後所稱,其大概流經範圍為自臨漳、魏縣經大名至館陶一線以南,在館陶以上入衛河,其路線與今天漳河走向相近。
三、中道。即介於「北道」與「南道」之間的所有河道,其大概流經範圍為走肥鄉、廣平東北,再到冀州附近與滹沱河合流後,再北流經河間等地直達天津。
綜合歷史時期來看,漳河平原段河道走「中道」的時間最長,其中臨漳——成安——肥鄉——曲周一線是漳河穩定流經時間最長的河道,漳河主河道行中道的時間大致為春秋戰國時期、隋唐時期、宋金時期、明清時期。
正是因為漳河流經「中道」時間最長,因此在其流經地就形成了眾多以漳河命名的村莊,其中因成安縣位於漳河中道眾多河道最初流過的地區,所受影響最為嚴重,因此在漳河變遷範圍內的以「漳」命名的村莊也最多,除了以「漳」為名的村之外,成安縣共有 50多個村名與漳河有關,占全部村名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見受漳河影響之大。
民國成安縣地圖,其中帶狀所示即為漳河舊河道
相比漳河的「中道」,其南道則肇始於康熙十年(1771年),在那之後還有南、北、中三路並行,再到逐漸轉為南流為主的過渡階段,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實現全漳入衛。漳河行南路主要是人為因素,為保證河南漕糧有著充沛的水量通過衛河北運,就採取了「引漳濟運」的措施,最終形成了到今天漳河仍然在館陶縣徐萬倉村入衛河的格局。
由於漳河行南道的時間最短,並且在清朝時,其流經區域的村莊、人口已然極為稠密,村莊的數量和規模已經固定,也就沒有給村莊重新命名的先決條件,因此在魏縣、大名、館陶3縣也就沒有以「漳」為名村莊的出現。相反在漳河河道已經遠離、歷史上流經時間最長的中路一帶,以漳河命名的村莊名字卻一直使用下來。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