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領土相接,互為最大陸上鄰國。兩國人口總量位居全球前兩位。中國和印度的海外族群也位居全球前兩位,海外華人5800餘萬,海外印度裔3500餘萬。
漢代之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西進以及佛教東傳,中印建立了較為密切的經濟人文交往。法顯、玄奘西去天竺求取真經,唐太宗與戒日王互遣三使都是這段歷史的最好見證。
中印山水相連
中印兩國自古交流密切且擁有數千萬規模的海外移民族群,但中印之間的移民數量極少。
20世紀上半葉,印度華人群體數量達到歷史巔峰,但僅有不到6萬人。二戰後,印度華人數量不斷減少,如今已不足萬人。
印度華人群體究竟如何產生,他們又為什麼在「逃離」印度?
印度華人
中國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華夏文明發端於黃河與長江流域,古印度文明則興起於印度河與恆河流域。
古代中印兩國的文明核心區卻相隔甚遠,高聳的青藏高原與喜馬拉雅山脈為中印交流增添了不小的阻礙。
青藏高原
公元前2世紀末,隨著張騫鑿空西域,從長安發端的絲綢之路一路向西進入中亞,分支路線則轉向南方,經阿富汗進入印度北部,這為古代中印兩國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
此時的中印兩國文明已經發展成相當成熟的水平,中國建立了以儒教為思想核心的郡縣制國家。印度形成了成熟的佛教信仰以及複雜的曼陀羅政治系統。
當中國向西域、印度等地輸出貨物時,印度卻在向中國等地輸出佛教文化。著1世紀初,佛教受到東漢明帝的認可,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佛寺——白馬寺。
白馬寺
東漢邀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高僧來華傳授佛法,此後二人常居洛陽並圓寂於此。
2世紀末,東漢在宦官、外戚輪流干政下不斷衰落直至滅亡。隨即而來的三國時代以及西晉短暫統一後再度分裂形成的南北朝,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
民眾在動盪的時代中更多的通過宗教獲得精神支撐,提倡眾生平等、輪迴轉世的佛教開始在華夏大地傳播。
佛教西來
佛教思想在中國不斷本土化並發展壯大,一些中印的高僧成為兩國最早的「移民」。
公元401年,祖籍印度的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長安,成為羌人建立的後秦政權的國師。鳩摩羅什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他在華生活十餘年,公元413年在長安草堂寺圓寂。
鳩摩羅什來華的第二年,中國僧侶法顯等人踏上了前往天竺求取戒律的征途。他們沿著絲綢之路向西直至帕米爾高原,然後向南進入印度。法顯等人在印度中北部遊歷十年,攜帶多部佛經回國。
法顯出國路線
除此之外,少林寺創始人佛陀跋陀羅、中國禪宗開創者達摩祖師都是印度來華高僧並在華圓寂。
隋唐時期,中國的國力不斷攀升,中印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印度自孔雀王朝後長期未能形成統一政權。唐朝建立後,當時印度地區最強大的,是統治恆河流域的戒日帝國。
歷史上著名的玄奘到天竺(印度)求取真經的目的地就是戒日帝國境內的那爛陀寺。與玄奘西行求法同時,唐朝派出官方使團出使戒日帝國。
那爛陀寺遺址
640-647年,唐朝與戒日各遣使3次,其中公元647年唐朝第三次遣使,恰逢戒日王詩羅逸多去世,大臣阿羅那順政變登位。
阿羅那順劫殺唐朝使節團,唐使中的王玄策借調吐蕃、泥婆羅等國軍隊,在距離大唐千里之外的恆河地區平定了戒日帝國的內亂。
再如唐玄宗時期編纂《開元占經》的瞿曇悉達,他所在的瞿曇家族在7世紀末從印度遷居中國。瞿曇悉達本人是第三代「大唐印裔」
盛唐與天竺(印度)
總的來說,從兩漢到隋唐,中印之間通過絲綢之路產生了經濟文化聯繫,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兩國關於佛學的交流。
西漢之後中國封建王朝斷斷續續對西域實行統治,但駐軍和移民數量相當有限,遑論更為遙遠、文化差異巨大的印度。且中國封建王朝嚴格控制人口流動,當時並未在印度形成華人移民群體。
唐朝滅亡後,中國先後經歷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中原王朝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印度本土仍是列國紛爭,且印度教勢力強大,伊斯蘭教也進入南亞西北部,佛教式微,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消失了,兩地交流幾乎斷絕。
如今南亞宗教分布
13世紀末,元帝國首次將青藏高原納入中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統治範圍,中國封建王朝與印度地方政權首次接壤,但高聳的喜馬拉雅山依舊阻隔著兩地交流。
倒是因為造船技術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中國與外界的聯繫更為緊密。除了商貿活動,一些不願接受蒙古統治的南宋舊民從東南沿海乘船出發,移民到鄰近的越南、泰國等地。甚至在馬來亞等地與當地人融合,形成文化特色鮮明的峇峇娘惹族群。
娘惹
有少量中國商船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來到了印度沿海港口。但畢竟路途遙遠,並沒有華人選擇移民印度。
15世紀初,明朝派出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出航,就到達過印度的古里等港口。
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地理大發展運動中首次越過好望角,發現了直達印度的航線。此後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紛紛加入殖民印度的行列。
新航路開闢
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軍隊在普拉西戰役中擊敗孟加拉地方封建領主,進而控制了富饒的恆河三角洲。英國以此為基地不斷鯨吞蠶食印度封建王公領地,逐漸獨霸了印度。
1772年,孟加拉地區的加爾各答成為英屬印度的行政中心。此地位於恆河支流胡格利河畔,建有聯通印度洋的港口。
1776年的南亞
與此同時,隨著清王朝日益嚴密的海禁政策。一些不願接受滿族統治的漢人和尋求生計的沿海居民南下遷居東南亞。
華人憑藉手中的技術和資金,結合東南亞的地緣局勢,很快在東南亞打下一片天地。如在越南南進過程中,為越南開發湄公河三角洲河仙鎮的鄚玖,在加里曼丹島西部建立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等人。
華人開發的河仙鎮
印度也出現了近代早期的華人移民。1778年,廣東香山人(今廣東中山市)楊大釗(又名阿釗)跟隨外商船隻抵達加爾各答。
根據1778年東印度公司的記錄,「印度總督沃倫·黑斯廷斯同意阿釗在巴吉以南約6英里處獲得了土地——年租金45盧比」楊大釗成為有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在印度發展糖業而定居的華人。
黑斯廷斯
為紀念楊大釗在加爾各答開辦糖廠的經歷,今天加爾各答城郊鑽石港附近的土地仍被稱為糖園或者阿釗坡(Achipur)。
19世紀早期,那些跟隨楊大釗製糖的香山同鄉陸續搬到加爾各答城裡以提拉蒂市場為中心的舊中國街居住,他們從事手工製鞋、木器加工或者餐飲服務等行當營生。
1783年楊大釗去世後,加爾各答仍是印度華人最為集中的地區,但直至1799年,當地華人不足300人。
阿釗坡的位置
19世紀初,英國先後擊敗印度半島上強大的邁索爾、馬拉塔等政權,控制了印度半島超過70%的土地。殘存的王公也不同程度的受到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控制。
雖然英國逐步確立了在全球的霸權,但東方的大清帝國憑藉茶葉瓷器的出口,每年都從英國手中賺取大量白銀。
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憑藉「茶葉大盜」羅伯特·福瓊從中國盜取的茶葉種子,開始在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等地試種茶葉。
阿薩姆位於印度東北
19世紀初,少量中國南方的茶農通過偷渡或被販賣的方式來到印度阿薩姆。他們被英國人僱傭在當地的茶葉種植園工作(約200人)。
英國有意識的將華人大規模引進馬來亞、新加坡等英屬東南亞殖民地。華人從事採礦等初級技術行業,華人富商還被賦予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權利,英國藉此平衡當地原住民勢力。
東南亞華人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戰敗的清廷除了割地賠款,還被迫開放東南沿海五處港口對英國通商。
五口通商後,列強勢力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擴張,通過所謂的「豬仔館」,華人偷渡或被販賣的情況更嚴重了。
除了被非法販賣的人口,列強的入侵、清廷的衰落外加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東南地區的巨大破壞,這都催動著閩粵等南方沿海省份的破產農民移民海外。
西方歧視華人的漫畫
到1900年,東南亞總人口約5000萬,華人數量就突破了百萬規模(不包括18世紀前的華人移民)。
相較之下,在1901年英印殖民政府的統計中,印度的漢族華人群體約6000人。他們主要分布在加爾各答、孟買、馬德拉斯等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尤以加爾各答最多,達到3857人。
19世紀末,加爾各答港口的輪船
印度華人較少,除了地理上的不便,也與印度的文化、英國的統治方式有關。
首先,印度教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差異巨大,華人不能也不願融入所謂的種姓制度中。
如東南亞、美洲等地的華人移民初到移入地時,多靠「三板斧」闖天下。即餐飲、理髮和洗染。這類服務行業能夠發揮華人的家族或族群力量,服務性行業也便於上手。
海外中餐館
印度華人沒能在南亞施展出餐飲理髮等三板斧,這與印度本地的文化、地理要素息息相關。當時英屬印度70%以上人口信仰印度教。中餐在對豬牛肉都有禁忌的南亞很難打開市場。印度教徒將屠宰(皮革)等行業視為低種姓的工作,初來乍到的華人被動的占據了這塊市場空缺。
孟加拉等地生產黃麻,被用來織布,沿海港口需要大量船隻運輸,華人因此聚集到洗染、布商、海員等行業。
南亞黃麻豐收
其次,華人與印度人長相不同,這隨時能成為華人被「特殊對待」的標籤。東南亞人的長相與華人相近,且當地許多地方沒有印度那般高度成熟的地方政治、文化,華人融入難度較低。
第三,20世紀初的英屬印度人口約3億,是當時東南亞人口的6倍,遠不需要引入華人進行開發建設。
印度因為國內人口過多,在19世紀末大量人口出海。主要目的地是今東南亞的英屬殖民地,如今日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數百萬印度裔以及緬甸的羅興亞人。
新加坡現任總統尚達曼(印度裔)
在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社會中。華人移民根據祖籍形成了海外群體,如福建幫、客家幫、廣府幫、潮州幫和海南幫。他們有以方言、地域和幫會劃分的經濟活動範圍,從事不同的職業,有相對固定的職業圈。
印度華人職業劃分上具有明顯的幫群特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華人移民中廣東人的比例始終在70%-80%左右,福建和湖北等省移民分別占5%~10%。山東籍占8%,其他省籍占3%左右。
粵省華人多從事製革、製鞋、機械、木工、海員、飯館業。湖北人大都從事紙花和鑲牙業。山東人多經營中國綢緞,江蘇、浙江人多經營飯館、洗衣、縫衣及航海,雲南、河北人多經營與西藏的商品貿易。
部分印度華人有吸食鴉片的惡習
19世紀末,隨著英國在南亞統治的日益穩固,英屬印度無論是土地面積、經濟總量還是人口規模,都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為了保證英屬印度的安全,英國開始在其周圍構建緩衝區。
英屬印度西北方,英國在1838-1919年間發動三次戰爭,一度使阿富汗淪為英屬印度和俄屬中亞間的緩衝國。
東北方,英國人不斷向中國西藏滲透。一方面非法劃設「麥克馬洪線」,單方面將中國藏南9萬平方公里領土納入英屬印度。另一方面在1903年武力入侵中國西藏,迫使清廷開放西藏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口岸。
英軍入侵西藏
隨著中國西藏與英屬印度的經貿往來不斷密切,一些藏族邊民和商人來到英屬印度邊界的大吉嶺、噶倫堡等地。他們多從事打包、縫衣、做鞋、搬運和旅店工人等行業。
從西藏而來的藏族移民構成印度華人的另一重要群體,到1910年時,印度的藏族僑民人口約2000~3000人,占印度華人總數的40%左右。
英屬印度
1912年清朝滅亡,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國的扶持下割據自立。在此背景下,更多中國藏族進入英屬印度北部,其中既有商人,也有求學的貴族和喇嘛。
20世紀30年代,日本不斷膨脹的野心促使其發動了侵華戰爭。美國為防止日本損害其在遠東的利益,逐步限制對廢鋼、石油等物資出口日本。
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於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太平洋艦隊,日軍同時入侵了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地,以獲取當地豐富的資源。至1942年中旬,東南亞全境淪陷。
日本入侵東南亞
從日本侵華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印度華人數量快速增長,在1941年首次突破兩萬人大關。這並非印度華人自然繁衍的結果,受戰爭影響,大量居住在東南亞的華人移民進行了「二次遷徙」,進入尚未被日本占領印度。
數萬中國軍隊在援助駐緬甸英軍之後向西進入印度。在印度蘭伽姆換裝新式裝備並接受訓練,為日後盟軍反攻東南亞做好準備。
中國駐印軍接受訓練
大量中國人的到來推動印度中國餐館日益興隆,當時全印各地華僑經營的大小餐館茶室約在150家以上。華人牙醫院更是達到300餘家。
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加爾各答設立辦事處,華僑新聞事業因而振興。《印度日報》最高日發行量曾達3000多份,此外,還有《中國周報》《軍聲報》《新軍月刊》三種報刊發行,《中央日報》在加爾各答也有分銷處。
縱觀近代印度華人的發展史,雖然族群規模始終有限,印度出現了唐人街、孔廟、同鄉會、華文學校和華文報紙。印度華人在掌握當地語言的同時,相對完整的保留了語言與傳統習俗。
印度華人會館
1945年二戰結束,英國雖然獲得戰勝國身份,但國力在戰爭中大受損耗,已無力維持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
在此背景下,以甘地等為代表的獨立派在經過數十年鬥爭後,英屬印度也迎來了獨立的曙光。
1947年,英國簡單粗暴的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區分標準,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
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並未過多影響印度華人群體,因為當時印度華人的聚居地大都分布在新生的印度共和國境內(集中在加爾各答)。巴基斯坦僅有喀拉蚩等地有百餘人的華人。
印度獨立之初,華人的生活與英國殖民時期並無太大差異。因擁有印度國籍,印度華人具備了選舉權。
1949年,中國經過3年解放戰爭後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當時西藏的地方政府(噶廈)試圖負隅頑抗,阻擋解放軍入藏。
解放軍跨過金沙江
印度在1950年同中國建交,但其遭受英國兩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獨立後卻拾起英國人當年的戰略計劃,單方面將中國西藏看做其外圍緩衝政權。印度甚至代表所謂的「西藏政府」向聯合國遞交了「制止入侵」的申請。
西藏問題最終在1951年和平解決,西藏的噶廈地方政府暫時保留。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中印兩國關係基本維持健康發展,中印兩國總理在1954年實現了互訪。
周總理訪印
印度穩定的政治局面為華人經商提供了一定保障,又有新移民進入印度,印度華人規模在50年代達到頂峰,總數接近6萬人。
經過百年發展,印度華人中出現了一些大企業家。如鑄記商號創始人馬鑄材,從1921年在印度噶倫堡經營跨境貿易。是北印度有影響力的華人領袖之一。
噶倫堡
抗戰期間,他組織了大批馬幫從加爾各答進口貨物遠銷至昆明以支援抗日戰爭。1941年他集資創辦了噶倫堡中華學校,任學校名譽董事長。50年代,馬鑄材還出資支援祖國建設青藏、康藏公路。
新中國建立後,一部分印度華人選擇回國,另有返回東南亞地區的。至1959年,印度華人數量減少至3.8萬人,其中藏族占62%。
50年代,印度無法再向西藏擴張勢力,但印度堅持要求將英印時期非法劃設的「麥克馬洪線」作為正式的中印邊境。
「麥克馬洪線」
印度一方面不斷蠶食領土,一方面接連製造邊境事端。印度國內也掀起了反華浪潮,如1958年8月,印度以華僑進行『反印活動』和『間諜活動』為由,對華人華僑進行甄別登記,通過修改外國人法剝奪1954年以前旅居印度的華僑無須申請即可在當地永久居留的權利。
1961年2月,印度當局逮捕了加爾各答興華中學校長張敬和華僑報紙《中國新聞》總編輯侯興福,二人後來被押解出境,《中國新聞》遭到查封。
華人重要領袖馬鑄材被非法關押折磨70餘天后被印度無端驅逐出境。馬鑄財回國收到陳毅等領導同志的接見,1963年因心臟病在昆明去世。
馬鑄材
印度所謂的「前進政策」最終迫使中國發起邊境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中國軍隊在西藏東南部、新疆西南部發動攻勢。
戰前被吹噓的十分強大的印軍,在戰鬥中被打的潰不成軍。中國軍隊在完成作戰目標後停止進攻,但印度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
印軍投降
既然對外戰爭失敗,印度決定挑軟柿子捏,印度華人的厄運自此開始。
印度國內的反華浪潮規模更甚,華人被扣上間諜的帽子並被印度政府肆意關押、驅逐。甚至有中國血統的人也遭到牽連。
例如在印山東籍華人曾有4000人的規模(1951年),集中分布在加爾各答、噶倫堡、孟買三地。50年代的反華浪潮和戰爭影響,致使山東籍華人減少至不足千人(1963年)。
到1963年2月,2308名印度華人華僑被關進拉賈斯坦的集中營。
阿釗坡的華人後裔
沒有被捕的華僑的存款和財產也被凍結,印度政府要求他們每周到所在地警察局報道並嚴禁前往居住地以外的印度其他地區。大量華人失去生計陷入窘迫的環境中,加爾各答的唐人街愈發蕭條。
中國在戰前的1962年4-8月接受了2398名印度華人,中印戰爭後中國再度接受大批被印度無端驅逐的華人。
如今已消亡的加爾各答唐人街
歸國的印度華人被集中安置在南方省份,尤以廣東(5200人)、雲南(2387人)、廣西(410人)最多。
進入80年代,印度逐步放寬了對華人群體的監視,到華人仍在不斷減少。華文報紙、學校的消失也切斷了印度華人與母國的文化聯繫和身份認同。
華人「逃離」印度
2004年,印度官方統計國內華人僅6000餘人,其中4500人居住在加爾各答,剩餘分布在孟買、班加羅爾、海德拉巴等城市。除了族群繁衍率低,還有大量華人選擇移民東南亞、歐美等地。
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也有一些印度華人選擇回國,如2004年,中國駐印大使館就收到了190份印度華人的回國申請。
2010年後,隨著中印經濟合作加強,前往印度定居的中國人不斷增加。雖然他們大都是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但仍給印度的華人族群增添了新血液。
小米公司在印度
新的印度華僑多集中在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加爾各答等印度大城市,就職於中國企業或與中國有聯繫的印度公司。
如今的印度華人規模維持在4000人左右(不包括藏族),知名者如印度中餐業巨擘黃玉堂、華人歌手張眉陽;華印混血羽毛球運動員瓦拉·古塔等。
張眉陽
印度華人呈現出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他們仍保留著春節、中秋等中華節日習俗,另一方面他們的印地語、孟加拉語遠比漢語熟練,喜歡寶萊塢電影超過中國影片。
印度華人族群規模始終有限,但在20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見證了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這群生活在南亞異域的華人,如今已是印度民族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華人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