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提過這樣一個問題,太平天國自天京被攻破之後,尚存數十萬殘部都去了哪裡?太平天國運動長達十二年,期間太平軍先後轉戰兩廣,安徽,江西,湖南等數省,最遠甚至一度北伐至上海一帶,威震京師。
天京保衛戰讓天國政權轟然垮塌,包括洪仁玕,李秀成在內的主要領導人紛紛被俘就義,太平軍十幾萬精銳在天京保衛戰時被殲滅,而且這種殲滅是屠殺性的,史載,天京城破,兩軍展開激烈巷戰,血濺旌旗,屍骸相枕,太平軍天京守軍就此灰飛煙滅。城破之後,忠王李秀成護著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不想在城外與部下走散,情急之下李秀成帶著幼天王躲在破廟中,湘軍破城的第四天,幾名路過的農民發現了破廟中的李秀成和洪天貴福,於是趁其不備將其捉住送往湘軍大營。
被捕後的李秀成曾經對曾國藩表示過願意投降的意向,並主動交代了太平天國的一系列問題,甚至還曾表示願意擁東南數十萬舊部擁戴曾國藩稱帝。當然李秀成是否詐降我們暫且不論,想想看曾國藩聽說李秀成還有數十萬舊部,這該是何等驚心。湘軍和太平軍死磕了這麼些年,對於太平軍的軍力湘軍也從未真實了解過,眼下好不容易破了天京,原以為太平軍所有主力均以被殲滅,沒想到李秀成竟然還聲稱尚有如此眾多的舊部,這一點讓曾國藩不得不皺緊了眉頭。
李世賢
那這些太平軍餘部掌握在誰的手中呢?答案正是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賢。
李世賢也算是太平天國最年輕的將領之一了,加入太平軍的時候還不到二十歲,天京事變後,天國人才匱乏,洪秀全開始大力提拔年輕將領,李世賢脫穎而出,得到洪秀全重用,後帶領部隊配合李秀成大破江南大營,立下赫赫戰功,被加封侍王。天京陷落之後,李世賢率康王汪海洋、來王陸順德等經廣東入福建,在漳州一帶堅持鬥爭,斬清福建提督林文察等。
此時太平軍在福建一帶的主要部隊有四支,除侍王李世賢部之外,還有天將丁太洋、林正陽部,來王陸順德、東平王何明亮部,康王汪海洋部。其中,僅康王汪海洋便有軍隊達九萬之多,李秀成所言東南數十萬舊部並非一句虛言。
李世賢統領這支太平天國最後的正規軍立即成了清軍最大的心腹之患,1865年春,左宗棠親自統領大軍進剿李世賢部,清軍兵分五路進圍,太平軍與之陷入血戰,由於缺乏後援,太平軍戰敗,退守永定,清軍窮追不捨,太平軍被衝散,李世賢於亂軍中不知所蹤。
李世賢的失蹤讓太平軍餘部失去了主心骨,李世賢部的大敗極大地削弱了太平軍的實力,如今僅有康王汪海洋尚有實力與清軍周旋。眾人都以為李世賢已經死於亂軍之中,還有一些人甚至認為李世賢早已經變節投敵。輿論重壓之下,康王汪海洋為了穩定軍心,以"救護侍王不力,應即議罪"之名將李世賢老部下李元茂等人處死,這李元茂也不是一般將領,他不僅是李世賢的老部下同時也是李秀成和李世賢的叔叔,汪海洋殺了他,等於是徹底同李世賢決裂。
出人意料的是李世賢在永定一戰中並未戰死,而是憑著殘部拚死護衛躲過一劫,李世賢帶著少量幾名護衛躲入深山中,為了躲避搜捕,大家換上便服晝伏夜出,山高林密,李世賢等人在密林中鑽了幾個月,靠著打獵和採摘野果充飢。當年8月19日,李世賢前往鎮平(今廣東蕉嶺)投汪海洋。雖然此前汪海洋同李世賢有矛盾,但是李世賢畢竟是侍王,名義上的所有太平軍餘部的統帥,面對衣衫襤褸風塵僕僕的侍王李世賢,汪海洋等人心中萬分矛盾,但是既然侍王大難不死,自然得迎接,於是汪海洋帶領眾將,列隊郊迎,並馬入城。當時,康王府設在榮錄第,而將李世賢安排在隔壁之大禾坪下榻,相待甚優。
不過,汪海洋等人心中還是對突然出現的李世賢心有疑慮,就在李世賢到來的前兩天,汪海洋部發生了陪王譚富試圖變節投敵的事,好在汪海洋及時察覺並派兵平定了譚富。譚富這件事還沒處理完,李世賢又來了,很難讓人不把李世賢同譚富聯繫起來,李世賢剛回來並不知道這些,反而向汪海洋索要李元茂等老部下,甚至還要求汪海洋撥出一部分兵力助他南下招兵。
侍王府
這下,汪海洋自知無法同李世賢解釋一切了,李元茂等人早就被處死了,李世賢絕對不會原諒自己,加上此時大局上已經推舉了汪海洋為首,李世賢幾乎已經被排除在外了,一個沒有了多少實權的侍王,留著也會是一個威脅,萬一他真的已經變節,那後果不堪設想。8月23日,也就是李世賢來到鎮平的四天,那天深夜,李世賢已經睡下了,幾名懷揣利器的人悄悄推開了李世賢寢室的門......。
第二天一早,侍王李世賢的人頭掛在軍營示眾,康王汪海洋宣告:"侍王心懷二意,欲投降妖頭,吾不得已而下令誅之,以絕後患。"太平軍內原李世賢的親屬,部將等五人也被處斬。
汪海洋殺掉李世賢之後,從此太平軍餘部開始聽康王號令,不過,這場內耗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儘管李世賢死後,偕王譚體元等人均表示理解和支持,但是李世賢畢竟是太平軍餘部的最高領袖,就這樣被以叛逆罪被殺,還是有許多人心生不滿,太平軍的軍心也深受影響。隨後鎮平戰役打響,面對清軍大軍壓境,太平軍死戰數日,戰沒多名將領,汪海洋也負了傷,最後由於臨近重鎮長樂被清軍攻克,鎮平孤懸一線,為避免被重圍,汪海洋只得率殘部轉移。
此時,太平軍原先尚存的軍隊僅剩汪海洋這一支孤軍了,天將丁太陽等人均以投降,不久,佑王李遠繼、奉王黃朋厚先後叛變,汪海洋獨自領軍於同治四年十二月(即1865年初)抵達粵東重鎮嘉應州(今梅縣),在這裡,這最後一支太平軍迎來了最終覆亡。
湘軍
嘉應是座小城,清軍派出了以湘軍大將劉典為主力的重兵對嘉應進行了重重包圍,劉典採取了湘軍一貫的戰法,圍字訣,在城外重重設防建立營壘,封死太平軍的一切出路。汪海洋多次試圖突圍均被擋了回來,1866年1月底,汪海洋忽然決定"破釜沉舟"與圍城清軍決一死戰,分兵三路衝出,湘軍主力劉典部全力抵擋,太平軍前仆後繼,英勇奮戰,鮮血染紅了道路和溪澗。劉典提前從城內太平軍叛徒口中得知了汪海洋的計劃,而且叛徒丁太陽告訴劉典,汪海洋每次打仗必然衝鋒在前,丁太陽請求劉典給予他一支槍炮隊,讓他從側面轟擊太平軍。當汪海洋率軍沖至城外,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太平軍戰死者無數,清軍棄屍河中,總計不少於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盡。
汪海洋死後,城內太平軍推舉偕王譚體元繼主軍事,清軍一度被擊退。但是孤城能堅持多久呢?譚體元思來想去,決定冒險出走,轉移他處,太平軍乘勝出走東南,進入了黃沙嶂,這裡山高林密,太平軍在此迷路,饑寒交加,湘軍大將鮑超率軍追至,譚體元領著部下與鮑超部進行最後的決戰,1866年2月,偕王譚體元率余軍奮戰力竭墜崖被捕犧牲。
至此,太平軍最後一支部隊被殲滅,標誌"太平天國徹底地失敗"。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