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胃管難插,而是我們經驗少!幾種難插胃管的解決方法

2019-12-13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插胃管是內科臨床護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我在輪轉內科三個月的時間裡也多次順利為患者留置了胃管,對基護書上關於留置胃管的知識也熟練掌握,自己對這項操作還是很有信心的,然而當你真正置身臨床工作之中時才會發現,教科書上寫的並不是那麼面面俱到,遇到難插性的胃管,關鍵時刻還得豐富臨床實踐能力的帶教老師出馬。

案例分享

33床,一位腸梗阻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遵醫囑要給予患者進行胃腸減壓,剛開始我協助患者取右側臥位,由於患者年齡比較大,駝背又比較重,再加上患者腹痛、疼痛難忍,嘔吐,情緒也比較緊張,遂決定等患者情緒稍微好轉之後,再行插胃管,在插如過程中,當插入胃管10cm時,患者出現嗆咳,呼吸困難,心想:「不好,胃管誤入氣管」,立即拔出,患者更加緊張,更加痛苦了,見如此情形我決定請我的帶教老師出馬,只見張老師將患者肩部墊了一個10cm左右的厚枕頭,頭肩部稍微抬高約30-45°角,在為患者插胃管至10-15cm時,將患者頭部托起,使下頜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後壁滑行,緩緩插入胃管,在插管過程中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至插到預至的長度,用注射器回抽有胃液後,觀察患者無不適,直接連接負壓引流器,用膠布固定好位置,動作一氣呵成。

一、張老師根據自己臨床經驗分享了一些非一般情況:

1.臨床中遇到駝背的病人,頭肩部墊軟枕,使患者頭肩部與身體在同一平面上,然後按常規操作就可以了,事實證明確實有效。

2. 在臨床工作中還遇到過在肺部感染的患者,痰液較多,又咳嗽無力,遇到這種情況,為了保證插管順利進行,護士首先要為患者進行吸痰,避免操作過程中一直咳嗽、咳痰而被中止操作,或是有痰液的情況下加之插胃管對患者的刺激而阻塞氣道引起窒息。

3.之前會診過一例顱腦損傷昏迷的患者,患者意識不清沒有吞咽動作、舌肌和會厭部肌肉鬆弛易發生舌後墜,無法配合治療,使置管有一定困難,增加了鼻胃管插入的難度。將患者取平臥位站在患者右邊徹底清潔口鼻腔,將其頭部後仰經鼻孔插入,當胃管插人10~15cm時左手托起患者頭部,使下頜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將胃管經鼻孔快速插入至預定長度,妥善固定即可。

4.對於意識障礙伴舌後墜的患者,採用臉面和床面呈70°角右側臥位法利於口咽部通道的開放,操作時動作應輕穩、快捷,當舌頭拉出時應迅速將胃管插入,以縮短拉舌時間,同時,舌頭不可被夾得太緊,以恰好能拉出為宜,拉舌過久過緊易導致舌尖破損出血。胃管插完後應仔細檢查舌尖上下兩面有無破損,若有破損應予創面處理並加強口腔護理。

5..病人緊張不配合:對於清醒的患者,可以採取坐臥位插管,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緊張情緒。對於不配合或者有緊張情緒的患者,先做好患者的解釋和安撫工作,給患者講解在插管中如何吞咽,既能減輕患者插管的痛苦,又能順利插入成功。

圖文無關

二、臨床中還會遇到一些情況,反覆拔插,置入過程不順利,不是因為胃管難插,而是我們經驗太少。如:

確定胃管是否在胃內(有三種方法):

連接注射器於胃管末端進行抽吸,抽出胃液。

置聽診器於患者胃區,快速經胃管向胃內注入10ml空氣,聽到氣過水聲。

置管末端於水中,觀察無氣泡。

根據臨床經驗此三種方法也並非準確,如以下幾種情況:

1.胃內積氣,誤以為插入胃管。臨床表現無嗆咳,紫紺,胃管末端置入水中見氣泡冒出,叩擊腹部鼓音,以方法難以準確判斷,可將病人坐起,再將胃管插入少許後採取的方法進行證實或採取x線透視證實。

2.反抽無胃液,誤以為不在胃內。a.胃管插入長度不夠,《基礎護理》中規定置入胃管長度前額髮際至劍突的距離,成人45—55cm,研究表明,根據身高不同,其前額髮際到劍突的距離有一定差距,規定不是絕對的,要因人而異,避免因插入長度不夠而影響判斷。b.胃管阻塞。橡膠胃管,管壁厚官腔小,如因鼻飼飲食較稠而衝刺也過少造成堵塞,因此插胃管前要做好評估,應對鼻飼喂養宣教到位。

3.回抽胃液阻力大。可因胃管插入過深或貼於胃壁,可將胃壁退出少許。

插胃管的注意事項

插管動作要輕穩,特別是在通過咽喉部食管的三個狹窄處時,以避免損傷食管黏膜。操作時強調是「咽」而不是「插」。

在插管過程中病人出現噁心時應暫停片刻,囑患者做深呼吸,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緩解緊張,減輕胃肌收縮,如出現嗆咳、呼吸困難提示導管誤入喉內,應立即拔管重插,如插入不暢時,切忌硬性插入,應檢查胃管是否盤在咽部。

昏迷患者插管時,應將患者頭向後仰,當胃管插入會咽部時約15cm,左手托起頭部,使下頜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使管端沿後壁滑行,插入所需要的長度。

參考文獻:

1、朱秀芬,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現代臨床護理

2、魏寶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作用[門]、國際護理學雜誌

來源:護士網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YKa_24BMH2_cNUgEL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