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夏天,田曉鵬執導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火了,影片狂收票房9.56億。
同年10月,光線傳媒正式成立彩條屋影業,集中開發以動畫為核心的影視項目。
餃子是最早被彩條屋發現的動畫導演,他的短片作品《打,打了個大西瓜》,在豆瓣上打出了8.7分的高分。
對於當時懷揣夢想的中國動畫導演來說:
窮,是橫亘在他們面前的最大難題。
作動畫的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把製作成本壓縮在政府補貼之下。
但低成本,必定帶來水準失衡的動畫作品。
國產動畫《雷鋒的故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產動畫電影的江山,都被「一羊一熊」完全占據。
《喜羊羊和灰太狼》與《熊出沒》系列大電影,先後「屠戮」春節檔里家長的錢包。
屬於成人向的國產動畫長片,仍是一片空白。
田曉鵬八年磨一劍的《大聖歸來》,點燃了中國動畫人的希望,也讓資本看到了國產動畫電影商業化的無限可能:
國產動畫電影,不僅能賺錢,還能賺很多錢。
自從《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以來,票房不斷沖高,各路媒體輪番吹爆。
但愈是狂熱,愈需理性。
從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破億開始,國產動畫電影的命運,開始被時代的眼睛所關注。
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是國產動畫電影一次真正的破土重生。
十年一輪迴。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劍指年度票房冠軍的氣勢,則是屬於國產動畫電影的榮耀之巔。
未來,最難預測。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國產動畫電影的夏天,真的就要來了。
1、市場
2008年,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了一部動畫電影:
《風雲決》
影片改編自馬榮成的漫畫代表作《風雲》,也是國內較為少見的武俠題材動畫。
《風雲決》對原作進行了部分改動,引入了新的人物傲決,故事延續著人在江湖,快意恩仇的基調。
囿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雖然影片在製作層面,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但也已經是中國電影市場有準確票房數字統計以來,票房成績最高的一部國產動畫電影:2433萬。
200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全年共有8部影片票房過億。
年度電影票房冠軍被吳宇森執導的《赤壁(上)》摘得,影片共斬獲票房3.21億元。
對於一部國產動畫電影來說:
破億,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中國,總是善於創造奇蹟。
一年之後,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沖天》票房達到1億元,並刷新國內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
影片一經上映就十分火爆,甚至出現了一票難求的狀況。
《牛氣沖天》的故事是十分簡單,甚至有些低幼。
講述以喜羊羊為首的羊村小勇士們,為拯救因黃牛菌引起瘟疫的蝸牛,而進入了蝸牛體內, 平息了白牛國和黑牛國的戰爭,最終消滅了蝸牛體內的有害病菌,還蝸牛以健康的故事。
高速發展中的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有動畫電影站出來,回應主流觀眾的消費訴求。
自從 2005 年在杭州首播開始,《喜羊羊與灰太狼》已經在全國近 50 家電視台熱播,截止2009年播出已經突破 500 集,累積了相當高的人氣。
成功的市場營銷,空缺的賀歲檔期,龐大的粉絲基礎,都是《牛氣沖天》取得市場成功的重要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國內第一部取得轟動性成功的「粉絲電影」。
無論影片的藝術水準如何,至少,《喜羊羊與灰太狼》讓國產動畫電影開始擁有了存在感。
這一年的暑期檔,《麥兜響噹噹》的市場表現同樣不俗,累計票房達8779.5萬元。
如果將2009年,稱之為國產動畫元年,也並不過分。
畢竟,開始「冷啟動」了。
《麥兜響噹噹》
2010年,《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電影捲土重來。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在1月29日登陸院線,從製片內容到營銷流程,幾乎全套複製《牛氣沖天》的成功打法。
得益於市場體量的不斷擴容,《虎虎生威》最終取得票房1.24億元。
2011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兔年頂呱呱》報收票房1.38億元。
增長十分乏力,受限於長期同質化的內容,影片對除兒童以外觀影群體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同年上映的動畫電影《魁拔之十萬火急》,以3500萬的投資成本,換來票房305萬,收益無比慘澹。
2012年,國產動畫電影延續火爆景象。
全年共有11部動畫電影票房超過1000萬元,其中,《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票房累計達1.67億元。
與此同時,衍生電影《我愛灰太狼》登陸暑期,報收票房7528.4萬元。
同年,萬籟鳴執導的國產動畫巔峰《大鬧天宮》重映,收穫票房4206.7萬元。
《麥兜噹噹伴我心》、《賽爾號大電影2》、《摩爾莊園2》、《豬豬俠》等一眾國產動畫電影,均擠入2012年的中國電影市場。
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2013年,「局變」來了。
《喜羊羊與灰太狼之喜氣羊羊過蛇年》票房同比滑落25.7%,累計票房1.24億。
連續保持4年增長的「喜羊羊」,第一次出現逆增長。
但所幸,沒有遇到強勁競爭對手的喜羊羊,還是勉強保住了年度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冠軍的寶座。
直到2014年,「熊」來了。
面對氣勢洶洶的「熊大熊二」,毫無還手之力的「喜羊羊」,從此跌下神壇。
《熊出沒之奪寶熊兵》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展開了正面對決,兩部作品僅相隔一天上映。
最終,《喜羊羊》僅報收票房8619.8萬元,創系列大電影上畫以來的最低成績。
而《熊出沒》以2.47億元的票房成績,當仁不讓的坐上了冠軍寶座,並刷新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同年上映的《十萬個冷笑話》,成績亦是不俗,票房1.19億元。
而暑期檔上映的三部動畫電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神筆馬良》、《龍之谷:破曉奇兵》票房均突破5000千萬。
至此,中國電影市場日漸成熟,「喜羊羊」一家獨霸的局面被徹底打破。
國產動畫電影你追我趕的局面逐漸形成,這也預示著國內動畫製作體系的不斷成熟。
《十萬個冷笑話》
「喜羊羊」每年穩賺一億元的成績,自然會令不少業內同行眼紅。
當資本嗅到利益的氣味之後,那就只剩下瘋狂的捕食和獵殺。
就像一句網絡流行語所說的:
這世界上沒有錢辦不到的事情。
如果有。
那就加錢。
2、希望
2015年7月10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正式上映。
上映首日,影片僅報收票房1799.8萬元。
但之後,影片票房連續呈現逆跌曲線,到次周三,單日票房已經來到了6587.9萬元。
火了。
徹底火了。
國產動畫電影多年的空白終於被補上了。
要知道,同年上映的好萊塢進口動畫片《超能陸戰隊》和《小黃人大眼萌》,報收票房不過5.24億和4.35。
兩部影片加起來,才與《大聖歸來》的9.56億票房相當。
《大聖歸來》終於為國產動畫電影出了一口,被壓制多年的惡氣。
當談起國產動畫。
我們終於不用說1961年的《大鬧天宮》,也不用說低幼化的《喜羊羊》和《熊出沒》,而是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國風動畫《大聖歸來》。
一時間,關於導演田曉鵬的創作故事,關於國漫崛起的傳奇神話,開始傳遍街頭巷尾。
如果說,前五年「喜羊羊」的鋪墊,讓國產動畫電影有了市場。
那麼,《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橫空出世,則讓國產動畫電影有了希望。
中國動畫電影,真的行。
2016年,中美合拍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票房過10億。
這也是首部票房突破10億的國產動畫電影。
《大魚海棠》暑期上映,相當成功的營銷,讓很多人都將此片等同於「大聖歸來2」。
影片雖然取材於傳世名片《莊子·逍遙遊》,但其本質卻是一位文藝青年的自我囈語。
導演梁旋、張春所描繪的,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宇宙面貌和情感波折。
而影片在敘事手法和主題表達上海略顯生硬晦澀,並不具備征服主流大眾的商業性。
精緻的美術,讓觀眾領略到東方意境的唯美,但也體驗了言之無物的尷尬。
影片最終報收票房5.64億,未達先前預期。
同年,追光動畫出品的《小門神》,號稱史上投資最貴的國產動畫電影,但票房未能過億,僅報收7850.7萬元。
而華誼出品,號稱投資3.34億的《搖滾藏獒》,票房慘敗,僅入帳3953.6萬元。
2017年,進口動畫片持續發威。
皮克斯的《尋夢環遊記》,以及照明娛樂的《神偷奶爸3》票房雙雙過10億。
但暑期檔的國產動畫電影《大護法》,則遭遇票房敗局,僅報收8760.2萬元。
《大護法》豆瓣評分7.8分,並不算低。
成人向並不代表政治隱喻,成人向也並不代表反商業化。
相反,國產動畫電影在此時,最需要的不是向內的深度思考,而是「錢」。
所以,我覺得《大護法》生不逢時,來得有些早了。
當許多年後,國產動畫電影工業水準不斷進步,合格的商業作品層出不窮時,再回過頭來看不思凡的《大護法》時,你一定會感慨:
神作!
《熊出沒·奇幻空間》開始在春節檔發力,5.21億的票房同比增長高達82%。
只能說,《熊出沒》吸取了《喜羊羊》的失敗教訓,不斷讓動畫往電影的方向靠攏,拋棄了純粹的電視動畫思維。
影片既滿足孩子的觀影需求,更符合了家長的觀影期待。
畢竟,如果家長都看不下去,就沒人願意給熊孩子們買票了。
2018年,中國動畫電影持續蕭條。
《熊出沒·變形記》以6.05億的票房成績拔得頭籌。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3》排在第二,但票房成績卻嚴重斷檔,僅有1.58億元入帳。
而打著國漫旗號的《風語咒》,票房只是將將過億。
黯然。
成為了國產動畫電影的代名詞。
在一片黑暗森林中穿行的國產動畫電影,看到了一把從天而降的希望火炬。
但很快,這片光亮就被更多的黑暗吞噬進去。
3、底氣
彩條屋影業進入中國動畫市場時,當時已經有許多逐漸成熟的項目。
如《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等,他們只是跟進了動畫製作的後期進度。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是彩條屋從PPT創意開始,一手扶持出來的原創電影。
關於《哪吒》影片本身,我們此前已經在文章:「哪吒」憑什麼刷爆朋友圈 中,分析的相當透徹了。
謝謝導演餃子,讓中國動畫電影真正吃上了一回「餃子」。
餃子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從大三接觸Maya軟體後,對動作製作產生興趣。
很多人將餃子的「改行」,解讀出勵志的色彩,當然這也與電影的主題相符。
但從整個動畫產業的維度上來看,這也影射出我國高等院校動畫專業教育的尷尬處境。
國產動畫電影的進步與壯大,可以依靠一個天才少年的多年堅持,成功放一次衛星。
但整體工業製作水準的提升,系統化、產業化模式的形成,則依賴於整個動畫教育體系的完善。
相比於「西方列強」,我們的動畫電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自信,要得。
驕傲和自滿,一定要不得。
除《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外,《熊出沒·原始時代》在今年春節檔再收票房7.14億,走勢相當穩健。
而追光動畫的《白蛇:緣起》也取得相當不錯的口碑,最終票房4.50億。
誠如我前面所說的。
《喜羊羊》給了中國動畫電影以市場,《大聖歸來》給了中國動畫電影以希望,那麼《哪吒》給予我們的,則是底氣。
《哪吒》參與製作人員多達1600多人,但大多都分散成小公司,小作坊的形式,很多團隊就只有一兩個人。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游兵散勇」集合起來,加速中國動畫電影體系化的建設。
如此,觀眾所期待的「封神電影宇宙」,也許很快就會到來。
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永遠是從無到有,從0到1。
有1就會有2,有2就會有3。
我們希望,如今票房突破30億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會是國產動畫電影的天花板。
我們希望,帶有中國鮮明標識的國產動畫電影可以不斷壯大,不僅只征服本國人民,更可以走向世界。
有市場,有希望,有底氣的中國動畫電影,也必將做到這一切。
加油!國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