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題記:
《我不是藥神》里有句經典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這句話猶如一劑響亮的耳光,讓我們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
對大多數人來講,哪有什麼「詩和遠方」,分明只剩下「眼前的苟且」。
於魯迅而言,有銅臭味的人是真實的,而銅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爛的。
貧窮的「浮世圖」
「貧窮,限制了一個人的想像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窮和單身卻可以」、「拜金是因為缺錢,嫉妒是因為沒有」......,多麼幽默而又現實的話。
在今天,窮已經不單單是形容一個人生活拮据、物質匱乏,經濟條件低人一等了。窮,被賦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能力不夠、人脈不行、沒有鬥志,甚至還帶有鄙視的意味。
有句玩笑話,說:「比起身上的肥膘,我更想甩掉窮的帽子。」可見,窮是一件讓人多麼難堪的事情。
魯迅先生也曾直言:「窮人決無開交易而折本的苦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京撿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災區的饑民大約不會種蘭花,像闊人老太爺一樣……」
當然,他這句話有著現實的語境。既憤慨於當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社會現狀,又悲憫於窮人民不聊生的苟且生活。
窮,到底有多折磨人?我想凡是窮過的人,都深有體會。
還記得,我小時候,家裡窮的叮噹響,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人大都是守著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一年收成除去種子錢、肥料錢,再加上交公糧,所剩無幾,甚至虧本都是常有的事。
頭腦靈活一點的,會走出農村,去外面打打工,掙點辛苦錢養家餬口。雖然是背井離鄉,但總比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強多了。可俺爹偏偏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用俺娘的話說就是「活窩囊」。骨子裡只有上山下湖、壘堰打壩,抹泥腿子的勁,打工掙錢的事他壓根就不往心裡去。
於是,我們家過得是磕磕絆絆,縫縫補補。每當新學期開學,便是我最難為情的時候。因為別的小朋友都穿著漂亮的衣服,背上新書包,樂呵呵地走進學校,而我還是穿著那雙「張著嘴」的鞋,背著俺娘用舊衣服給我縫的書包,像做賊似的一溜煙跑到教室,便不再動彈,生怕被人看到我的窘迫樣。
都說,小孩子的自尊心是最強的。
我那時候的自尊心被「窮」傷得體無完膚,毫不誇張地說,時至今日心裡都還殘留著陰影。只要聽到「窮」這個字,我就不自然地覺得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或許,有一個詞可以概括我此時的心境。就是——窮怕了!
其實,說到對窮的感悟,最難忘的還是2002年。
那年,我正好上高三。學習壓力很大,白天黑夜拚命地學。因為,俺娘說「窮人家的孩子,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我親眼所見,我們村有個人因高考改變了命運,走出了農村,逃脫了貧窮的泥沼。
正當我為高考的最後100天,瘋狂衝刺時。家裡傳來了噩號,身體一向硬朗的奶奶生病了。而且,病的很重。從鄉醫院轉到了縣醫院,又從縣醫院轉到了市醫院,住進了ICU。
從重症監護室出來時,奶奶就再也沒回家,在醫院裡一躺就是一個半月。這期間,奶奶每天只能靠輸營養液維持生命。花費很大,這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老實巴交的人,最大的優點就是特孝順。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俺爹卻把奶奶照顧的乾乾淨淨。很多人也都勸他,「別治了,到時候會人錢兩空。」但是,俺爹不聽。他說,「娘在,家在。」
於是,家裡的錢用光了,連不到100斤的兩頭小豬和五隻山羊都被俺爹牽到集市上賣了。但那只是杯水車薪,為了讓奶奶多活一天,爹和娘就不停地求親戚,求朋友,滿世界的借錢。
可奶奶最終還是沒能熬過那個春季,她走了,沒能留下什麼。但是,爹和娘低三下四卑微求人借錢的樣子,卻給我留下了難以撫平的傷疤。每每想起,我內心對錢的渴望就增加一分。
有人說,「人要學會苦中作樂」;也有人說,「雖然我很窮,但我很快樂。」
但是,當我們看到那些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人們時;看到那些治不起病,把命交給老天的百姓時;看到那些上不起學,一輩子走不出深山的孩子時......,看到這一張張貧窮的浮世圖,你還會說「雖然我很窮,但我很快樂嗎?」
一如狂人魯迅在《墳》中寫道:
「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裡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後,再來聽他發議論。」
依我看,在「談錢不俗」的當下,「窮並快樂著」只不過是無能為力之下的自欺欺人罷了。從來都沒有人能夠真正的做到「苦中作樂」,於你、於我、於他都做不到。
窮,帶給人的三種無奈
世界這麼大,我想帶父母去看看!這是每一個做兒女的願望。
我也每年都計劃著帶父母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可摸摸自己乾癟癟的口袋,想想今年還是算了吧,等明年再說吧!
就像周星馳在《唐伯虎點秋香》里所吟唱的那樣:「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今年等明年,明年等後年,直到父母等彎了腰,又等白了頭。
待父母走不動路了,待孩子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我便更沒有心力和條件陪父母出去看看了。每次想到這裡,心就隱隱作痛。
因為窮,我們的父母在家窩了一輩子!這便是第一種無奈。
為了兒女,父母啥苦都能吃,啥罪都能受。小時候把我們扛在肩上,等我們有了孩子,又把我們的孩子扛在肩上。他們就這樣洗洗涮刷、縫縫補補,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
父母何嘗不想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個什麼樣子。但是,每次聽到「出去要花很多錢」,他們就斬釘截鐵地說:「出去幹啥,天好地好不如自己的家好。」箇中滋味,自己體會。
甚至,為了減輕兒女們的負擔,大多數年邁的父母老了也落不得清閒,享清福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看看,馬路上的清潔工哪個不是白髮叢生的父母、飯店裡的刷碗工哪個不是滿臉滄桑的父母。他們頂著烈日和嚴寒,餓了啃口饅頭;他們長時間坐著洗碗,落下了腰酸背痛的毛病,手上起滿了水泡。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的眼界很小,給我們的愛卻很大。他們對兒女很慷慨,對自己卻很吝嗇。所以,有錢沒錢,餘生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窮不能窮孩子。」、「別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那條起跑線劃在了哪兒?是在孩子的面前,我們的面前,還是父輩的面前?
不,這條起跑線著著實實地劃在了錢的面前!
2011年《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文章《窮孩子沒有春天?》,引發無數人的感慨;2013年,網際網路上瘋傳的那篇文章《我們這個時代,寒門難再出貴子》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2017年,由印度國寶級演員伊爾凡·可汗主演的《起跑線》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精英教育的認識,也拉大了「寒門」和「貴子」之間的鴻溝。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些貧困孩子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常常只能夢碎黃粱?
你大可以說出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原因:孩子缺少家長的陪伴、孩子自制力不強、孩子沒有一顆不服輸的心......。可你不得不承認,有一個難以啟齒的原因,就是窮!
因為窮,我們根本沒有時間陪孩子。輔導他們寫作業,陪著他們成長似乎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過這樣一項數據: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留守兒童超2200萬。為了這個家,父母們東奔西走,把他鄉當故鄉,根本無暇顧及孩子。
「有一個方向叫期盼,媽媽說她就在我們的北邊。」每每聽到這句話,想到自己留在老家的孩子,我的心就深深作痛。這種心痛,這種無助或許只有錢能解決吧!
可能你會說:「教育孩子和掙錢養家相比,當然是孩子的未來更重要。」誠然如此。但是,我想弱弱地問一下:「守著孩子,那動輒六七千,甚至上萬的輔導班費用你交得起嗎?」而不上這些輔導班,你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因為窮,孩子自信心受挫,並常常自卑。我承認培養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你也得承認,錢是一個人做事的資本和做人的底氣。孩子的內心本來就很脆弱,而攀比又是孩子的共性。當你的孩子時常被別的小朋友富足的物質生活比得體無完膚時,他難免會產生自卑,又談何自信心。
有位哲人說過:「錢,是一個人培養自信心最便捷的方法。」
深以為然!
因為窮,我們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輸的可不只是孩子得不到優質的教育,更是孩子心裡層面的陰影和創傷。而後者才是更難治癒的,就像前文講到的我自身的經歷一樣。
這就是窮人的第二種無奈,當然還有第三種無奈。
網上有句很扎心的話「又一天過去了,夢想實現的怎麼樣了,是不是更遠了?」
莫名地戳痛淚點,這就是現實。
當你有孩子要養、有父母要照顧、有房貸要去還,當你灰頭土臉的為了生活去奔波,又怎麼去靠近自己的夢想。
情商大師蔡康永說過:
「30歲以前,只談夢想不談生活,是天真、是激情;30歲之後,只談夢想不談生活,是無責、是無能。」
誰沒有過夢想,誰不是從烈馬青春的歲月走過來的,當年我們也是帶著滿腔熱情和毫不畏懼的信念沖向社會,一心想著實現夢想。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與其說我們敗給了現實,不如說我們敗給了窮。
我們也曾為了夢想拼搏過,失敗過,站起來過,可是「屢敗屢站」,有幾人做得到。因為窮,輸多了就再無登山再起的資本。所以,我們缺的不是不服輸的心,而是錢!
因為窮,我們讓父母在家窩了一輩子;因為窮,我們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因為窮,我們讓夢想在半路便夭折了。
這就是窮帶給一個人的三種無奈,一奈更比一奈痛,一浪更比一浪傷。
有錢真的很好,沒錢真的不好
張愛玲在《半生緣》里說過: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與其說,這是一個女人對男人的體諒。不如說,張愛玲寫出了男人的無助和酸楚。推而廣之,是所有沒錢人的酸楚。
良禽擇木而棲,更何況人乎。都說現在的女人太現實,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可是男人何嘗不是一樣,不然為什麼總對秀色可餐的女人垂涎三尺。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即使當初你們有幸遇見了最美的愛情,結為「秦晉之好」,可是婚後的柴米油鹽足以把每個人熏得昏昏沉沉。特別是人到中年,婚姻幸福與否的最大因素就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經濟學上亘古不變的真理,在婚姻里同樣適用。有項調查表明:婚姻里80%—90%的爭吵都是因為錢。可見,錢對於維繫婚姻的滿意度不言而喻。
人微言輕被人瞧不起是常有的事,這一點只要是窮人就深有感觸。那種鄙視的眼神,比刀子刺傷還要痛入骨髓,體傷只是膚表,而心傷卻難以癒合。不信但看席中酒,杯杯相勸有錢人。無論在什麼場合,只要你窮,就有可能會成為別人嘲諷、鄙視、甚至是羞辱的對象。所以說,錢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底氣。
「久往令人厭,貧來親也疏」,如果說因為沒錢,被幾無交集的人嘲諷還可以忍受的話,那麼被常來常往的親朋疏遠和嫌棄,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郭德綱在其相聲里說過這樣一句話:「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有錢時是親朋,沒錢時一個個都形同陌路,躲你遠遠的。生怕一不小心與你相遇,一言不合就找他們借錢似的。甚至,會因為有你這樣一個窮親戚而有損他們的顏面。因此,「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不僅在生意場適用,在「朋友圈」也很適用。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
沒意義的酒局, 不愛你的他或她, 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義的朋友。
有銅臭味的人是真實的,而銅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爛的
貨幣的出現,是人類文明史上一次質的飛躍。在給生產生活提供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展現出了它與生俱來的雙刃性,那就是「牽制」。在生活中,大部分的糾葛,溯其根源都是因為金錢。
如今,很少有人再去談論「錢乃身外之物」,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社會的進步。不把錢看得太輕,就不會把錢看得太重,金錢是一個好僕人,卻也可能是一個壞主子,這猶如硬幣的兩面。
就如同魯迅先生講過:「有銅臭味的人是真實的,而銅臭味太重的人是腐爛的。」
我們都是凡人,吃飯、穿衣、養家......,都需要錢做保障。所以,談錢不恥,你可以光明正大的談錢。但是,利慾薰心只會讓你變成錢的奴隸,讓你徒增煩惱,心生不快,甚至是誤入歧途,鋃鐺入獄。
台灣女詩人席慕蓉說:
「金錢是一種有用的東西,但是,只有在你覺得知足的時候,它才會帶給你快樂,否則的話,它除了給你煩惱和妒忌之外,毫無任何積極的意義。」
所以,在物質與利益膨脹充斥的現實中,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尤為重要。
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車轍所輾之處都見證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點滴改變。從「路有凍死骨」到「勞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養」;從只知道「富口袋」到「口袋腦袋一起富」;從「金錢至上」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在不斷改良著「金錢觀」,也在不斷提升著自己的涵養。
前文說到,人到一定年齡要學會丟掉四樣東西,那也請你培育四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裡的善良,融進血液的骨氣,刻在生命里的堅強。
而「自信,善良,骨氣,堅強」既是用金錢作肥料涵養起來的,又不是。
因為,比金錢更重要的是砥礪前行。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凝聚的精神品質。
所以,我看到的是千千萬萬個在黑暗裡昂揚向上的人,在泥濘的道路上捲起褲腿前行的人,被生活無情的折磨卻拚命死磕的人。他們用行動向世人宣示:我們不做金錢的奴隸。他們用不屈的脊樑詮釋:雖然拚命掙錢的樣子很狼狽,但是靠自己的樣子真的很美!
希望,這千千萬萬的人裡面,有你、有我、也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