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麥現場」首秀,線上演出終於可以說:我們不一樣

2020-06-01     北青藝評

原標題:「平行麥現場」首秀,線上演出終於可以說:我們不一樣

疫情讓音樂行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並因此改變了以往傳統的發展節奏。這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線上直播在一段時間裡已經開始代替線下演出,成為了很多音樂人對外的首要窗口。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在這幾個月都看了不少的線上演出,其中還包括「相信未來」這樣的大型義演。但總的來講,同樣都是直播演出,無論是動機、目的還是呈現和效果,還真的是各不相同。

而5月30日晚郝雲的「郝運來」超級在線演唱會,可以說是這幾個月質量最高的線上直播演出之一。除了在現場聽到郝雲的一些經典作品,並把郝雲音樂特色最大化之外,這次線上演唱會,還讓人看到了許多有意思的小細節——

這些小細節的產生,也源於大麥「平行麥現場」這個品牌,對於線上直播演出這種形式,從概念到結構、從內容到延伸的一種創新,甚至還解答了此前關於線上演出的一些疑問。

這些疑問包括為什麼有了線下演出,還要做線上演出?線上演出和線下演出有什麼不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不同,從而讓更多人像消費線下演出一樣,在未來同樣把線上演出消費也當成一種習慣。

作為「平行麥現場」的首秀,郝雲的這次線上演唱會,也許解答不了所有的疑問,但很多問題卻因為這次演出,讓人看到了一種豁然開朗的可能性前景。

郝雲讓人重回城市民謠年代

出道十二年,發過三張完整錄音室專輯,也舉行過多場次的全國巡演,雖然從來沒嘗過爆款的滋味,但郝雲卻可能稱得上音樂人良性發展的典型。

這種良性發展,包括作品質量一直在線,作品內容接近大眾,後者說的也是郝雲作品,總是非常接地氣。

這次「郝運來」演出中表演的作品,如《逃跑的木偶》《突然想到理想這個詞》《活著》和《陽光一般燦爛的日子》等等,就都能讓人從中聽見自己的生活。理想不算太大,掙扎也不算劇烈,但那種幸福感和痛感,卻又都清清楚楚、實實在在,讓人感同身受,從此有了共鳴。

從音樂屬性上,郝雲很像是對九十年代中國內地城市民謠的一種傳承。當年,因為艾敬、李春波、黃群、黃眾、郁冬、於江、謝東等歌手的出現,並且因為他們作品既有著流行音樂的好聽,又有著民謠音樂的接地氣,於是有了一波城市民謠的浪潮。

但此後,越來越多歌手開始追求技術和風格,而民謠歌手也走上了小眾和人文的路線,反而使得城市民謠這種在流行與質樸之間取得最佳平衡的音樂形式,漸漸開始失傳了。

郝雲的出現,也是填補了城市民謠的一項空白。而他京味兒十足的民謠,更因為很強的地域特色,讓作品在傳播的基礎上,同樣樹立起風格化的個人音樂標識。

郝雲的很多作品,既像順口溜、又像民間小調,甚至還融入了相聲的梗(他的第一張專輯,就是在德雲社發布的),但在音樂品質上,卻又絲毫不含糊。不僅有專業三弦演奏樂手這樣的特殊配置,而且比較固定的樂隊班底,也常常在音樂中大量呈現布魯斯、融合樂、民謠搖滾等多元化的元素,呈現出很豐富的音樂質感。

因為這次「郝運來」超級在線演唱會,相比線下演唱會,有著更強的音樂細節捕捉,比如樂隊成員的介紹,比如樂手獨奏時Solo的特寫等等,其實也能夠讓歌迷,更好體會郝雲音樂的品質。

進一步來講,通過這種比線下演出更細節化、精緻化的線上直播,也是對很多歌迷音樂審美能力的一種提升。

是一場演出 也是一台微綜藝

這次郝雲的線上演唱會,總共包括了三個舞台。

一個是錄音室站位設計的舞台,一個是單人小舞台,卻又通過3D視覺,讓舞台有了現場MV的特效。而還有一個舞台,則既是一個訪談區域,後來又成了樂手們的客廳,並最終完成了其中一部分的演出。

在演出的最後,郝雲和樂隊所有的成員(除了鼓手和鍵盤手),通過在第一個舞台的「破壁」,來到第三個舞台,並且經過第二個舞台,又回到第一個舞台。這種舞台貫通的體驗,確實是這次演出的一大亮點,也是一個非常精心,但一般因為觀眾視角問題又比較難在線下演出實現的一個設計。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霸王造型的京劇演員,貫穿整場演出,也讓這次「郝運來」線上演唱會,有了一種很時尚的國潮范兒。

因為看到了演出海報上的特別提示,所以這次看「郝運來」特別選擇了酷喵(優酷的電視端)觀看。正是因為在大屏端欣賞,所以特別感受到了4K的高品質畫質,讓線上演出真正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其實也是對如今良莠不齊直播市場的一次重新定義,即大麥「平行麥現場」這個品牌,將會是線上演出領域高端、專業的品牌,它走的不是手機端即時同步畫面就行的初級直播路線,而是為音樂人和表演者,創造一個全新且有品質的藝術表達空間,從而形成一種沉浸式的現場體驗。

當然,這同樣不防礙小屏的使用,因為小屏客戶端,可以用來和現場搭建互動。而互動,從來都是線上演出的生命線。

這次「郝運來」的線上演出,同樣在訪談環節設置了網友互動。這個環節,未來隨著「平行麥現場」品牌的持續運營,還可以延伸出更多新的玩法,甚至能夠成為許多人選擇在線上直播消費的重要理由。

聽覺到視覺 未來演唱會有更多可能

這次的郝雲演唱會,也是「平行麥現場」的首秀。「平行麥現場」是由阿里文娛旗下的大麥出品、優酷播出的演出內容廠牌。線上直播這種形式,「平行麥現場」並不是第一家做,但通過這次郝雲的演唱會,看到的「平行世界」概念,確實又賦予了線上演出以新的定義。

無論是從字面上的理解,還是實際上的操作,此前的線上直播,大部分都是將線下演出同步轉移到線上。也就是將真正現場演出的內容,以視頻端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但線下和線上,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時空,體現在音樂現場這個層面,因為環境的不同、平台的不同,必然導致它們在內容呈現上的邏輯不同。

而在以往,大部分的線上直播,還是沒有解決線下到線上過程的轉化,這種轉化有時候不能是簡單的轉移,而更應該是一種質變,這樣才能真正讓線上直播,成為一種獨立於線下演出的存在。

這也讓我想到MV(音樂電視)這種形式最早出現時,當時很多的從業者,在一開始也僅僅只是將一首歌曲,配上了流動的畫面,從而完成了音頻到視頻、聽覺到視覺的轉化。但這種簡單的轉化,其實並沒有體現出音樂視覺化應該有的更深層表達。說白了,就是沒有完全利用視覺的藝術屬性和多元可能性。

到了後來,越來越多的MV,有了用鏡頭創造的語言,以及各種採樣、旁白、對話組成的劇情和情節。原本一首音頻作品無法體現出的藝術空間,就這樣通過MV這種新形式,有了全新的拓展。

時至今日,誰也不敢說MV只是歌曲的一種附屬品,雖然它源於音樂,但卻因為充分發揮了視覺的表達功能,讓MV同樣可以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存在。

演唱會實時混音控台

這次大麥「平行麥現場」,就有點像現在MV對歌曲聽覺功能的延伸和升級。雖然它有著線下演出的基本屬性,比如全樂隊的參與,比如同步的演奏與演唱,但在多維舞台、3D視覺的運用,尤其是輕綜藝的製作模式上來說,其實已經將原本的線下演出、線上訪談,以及網綜節目等等元素,融合到了一起,創造出平行於線下現場,又自成一格的新現場。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平行世界」的概念,讓大麥「平行麥現場」不會是這個特殊時期的權宜之計。因為屬性的差異,也讓這個內容品牌在未來,還可以和線下演出市場共存,真正做到演出市場的雙線發展。

有時間的去現場,沒時間或者想享受輕綜藝觀感的到線上,未來的演出市場,大概就是這樣的。

文|愛地人

編輯|史禕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69bnIBd4Bm1__YC9-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