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網際網路的「下一站」,還需要先從行業的「上一站」開始說起。
整個TMT行業的「上一站」,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兩個二十年。
//第一個20年:IT革命的大時代//
1980至2000年的二十年,是TMT/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第一個大時代,江湖人稱IT革命時代。
這是一個信息技術產業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1940年代發明的信息技術,在這二十年間逐漸在由軍用向商用過渡中走向成熟和落地應用。
在IT革命時代,陸續產生了一批非常成功的信息技術公司,硬體公司包括Intel、Cisco、Juniper、EMC、SUN等,軟體公司包括Microsoft、Oracle、SAP、Salesforce等。誕生了第一批Geek氣息濃厚的企業家。
這些公司都有產品驅動型的特點:公司一代代地更新產品,當一代產品生命周期快結束時,趕快開始進入下一批產品的疊代,以追趕上變化中的用戶需求。
這時候的用戶需求主要來自B端商用,除了需要了解B端的用戶和市場,日新月異的技術創新成為當時TMT公司保持市場占有率的核心競爭力。
最懂技術和ToB的投資者從IT革命時代中掘得了第一桶金。
//第二個20年:消費網際網路的4萬億美金機會//
TMT行業第二個大時代的故事,是消費網際網路的二十年,從20世紀末開始,至今依舊熱度不減。
消費網際網路的大時代,在美國的代表公司是FAANG,在中國是BAT和TMD。
上個世紀IT革命時代二十年留下來的技術創新工具產品,成為了新時代的基礎設施,為消費網際網路的搭建出「信息高速公路」。
若再細分一輪,消費網際網路的前十年是PC端的諸神之戰——直至2007年第一代iphone發布,拉開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大幕。
在PC網際網路時代,美國公司領先中國公司2-4年。比如,美國先有雅虎(1995),中國後有新浪(1998),美國先有eBay(1995),中國後有易趣(1999)等等。這樣一種「Copy 2 China」的模式,在中國誕生了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巨頭。
但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中美的差距縮小成三四個月時間。美國出現的新模式,在中國立馬能看到。甚至到了現在,中國在移動支付、快速物流等方面已經局部反超美國。
在消費網際網路的20年,網際網路的多數平台公司都是在C端產生的,成功靠的是網絡效應和馬太效應。網絡效應讓市場規模憑藉人口紅利飛速擴張,馬太效應把越來越多的資源向頭部的幾家公司聚攏。
圖中是1999-2017年以來網際網路滲透率的變化。到2018年,網民規模達到8.17億,網際網路滲透率59.6%。接近60%的消費網際網路滲透率,離飽和已經比較近了。
消費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上限會在80%左右。從兩個方面推測:第一,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已經超過80%了,未來內陸地區會向這個數字趨近;第二,東亞文化圈的兩個國家,日本韓國,和中國文化消費習慣類似,網際網路滲透率都達到80%左右。
60%~80%的增長曲線,未來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增速一定會有所放緩。
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今天的市場規模已經是十年前的十倍。如今,只要能找到一個快速增長的潛力局部市場,這個局部市場的規模也很有希望能趕上十年前的整個市場的規模。例如近幾年快速增長的三四五線下沉區域市場,誕生了頭條快手和拼多多。
有一個市場經驗,滲透率每增長10%,市場規模將翻倍增長。因此,保守來看,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還能乘以4,我認為是4-8倍。現在網際網路行業2萬億美金市值,未來如果能翻5倍到10萬億,還有8萬億的成長空間。未來就算巨頭壟斷了一半市場,創業公司仍然有4萬億美金的機會。
4萬億的機會發生在哪裡?至臨資本持續看好網際網路娛樂和交易平台的這兩大領域。
文娛自不必說,遊戲視頻社交,人性的需求始終推陳出新,即便toC巨頭也很難在這個領域獲得絕對的壟斷權。雖然目前文娛行業不巧迎上行業政策雙周期低谷,但相信未來可期。
交易平台還有上升空間。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成功的交易平台,淘寶京東提供簡單的中輕度的標準化的產品服務;一旦涉及到更複雜的、中重度的、非標準化的產品需求,比如二手文玩,車房珠寶,市場仍是一片藍海。
更多新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機遇也許會在領域和主題的交叉空間中發生。比如剛崛起的拼多多,本質上是電商交叉了遊戲的跨領域新玩法。
//下一個20年:讓技術重回中心位置//
在C端網際網路較為飽和之後,行業開始向B端滲透。
2011年,我們投資了美團。美團的商業模式是O2O,O2O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強調從線下到線上的滲透,不僅改變C端消費者的生活方式,更希望B端改變餐廳的經營模式。
8年前,我們投資美團做DD時,很少有餐館能上網。當時只能拿著便宜的上網本讓餐館用。今天餐館的網絡滲透率已經到了50%左右,這主要是團購、外賣等驅動的結果:把餐館的供給和C端的需求向匹配,創造了高市值。
美團、餓了麼、口碑三家創造了600億美金的市值後,下一步的滲透目標是讓餐館都用系統運營,開發智慧餐廳解決方案。這是網際網路很典型地一步步往前推進的過程。
再看一張圖:
亞馬遜的股價是呈指數增長的,微軟市值在一段十年平台期之後才重新上攻。
亞馬遜是從第二代網際網路革命的C端走出來,在消費時代的馬太效應達到峰值的時候,敏銳地抓住業務轉向風口,布局下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技術,目前是全球雲計算的絕對領跑者,
微軟則是第一場IT技術革命誕生的獨角獸。幾乎沒有布局C端業務的微軟全程錯過了消費網際網路的增長,從2000年開始經歷漫長的瓶頸期。直到2014年納德拉出任微軟CEO,才終於在雲計算領域取得突破,重新在下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技術找到地位,重拾增長。
技術和產業相結合的「先進網際網路」,將是網際網路的下一個路口。
2017年,我在北極光內部第一次提出先進網際網路的大時代的概念。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超過20年時間,網際網路將對各行各業進行滲透。
現在,大家談論比較多的是產業網際網路。但產業網際網路只代表應用方向。接下來,應用的確會發生巨變,但也不能缺少技術的支持。未來,還是一次技術的全面升級,即對IT革命時代和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的技術全面升級,從而形成以智能化和自動化為特點的下一代的基礎設施。
能將「產業」和「技術」兩個概念融合在一起,我能想到的詞就是「先進網際網路」。如果我們簡單地稱之為「產業網際網路」,容易讓人們忽視技術變革的力量。
ToB和toC都要依靠技術變革,但toB的應用難度更大,許多領域還需要技術突破。
比如交通出行領域,當網際網路交通出行的用戶是普通消費者的時候,滴滴打車和高德地圖就能滿足用戶需求,產品本身的開發周期也不會特別長。
但當網際網路交通出行的目標用戶是企業和產業的時候,技術和產業可能都變得很複雜。
單車智能一方面需要各種傳感器實現汽車對周圍環境的有效感知,另一方面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實現高效的數據處理與計算,目前即使是業內頂級企業在算力和功耗平衡方面也接近極限,亟需一輪新的技術升級。
在這場全面升級的過程中,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比如AI、雲計算、大數據、IoT、5G、晶片、邊緣計算等等之間的相互組合。
更進一步說,形成基礎設施能力的組合。比如,把人工智慧、大數據和雲計算組合在一起,再結合不同的場景能做出不同的應用。現在雲從、商湯、曠視就是把三樣組合在一起,最早在安防領域做得很成功。
這個時代,技術和產業應用互相驅動的平台型公司將大有作為。這也是我熱愛TMT行業的原因,TMT的產業邏輯是健康良性可自洽的。
每個時代成就不同的投資人。在先進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對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IT革命時代,要成功主要得懂技術和To B。而在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懂用戶和To C的投資人顯然大為風光。但是到了先進網際網路時代,只懂To B和只懂To C都會碰到巨大挑戰,必須既懂B又懂C,既懂技術又懂市場。
在產業應用層面,按照優先級,我們的投資方向是分別是:政府、地產、物流、金融科技、零售、在線教育、網際網路醫療、交通出行、網際網路出海、工業網際網路和智慧農業等。
投資優先級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屬性決定。第一,產業鏈滲透率,也就是在產業應用的整個邏輯鏈條里,網際網路和數字化技術要有很高的滲透率空間;第二,強大的需求端,因此政府和地產的需求落地項目在很高的投資優先級上。
無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來說,網際網路的下一站都是一艘開往深海的巨輪,方向已經在羅盤上了,航路繪好了草圖,上一路的喧鬧結束了,駛向更加深處的未知的遠方。
誰是先驅,誰是舵手,地平線盡頭遇見新大陸,沿途多少海市蜃樓。只有堅定地走下去,探索世界,探索科學,探索商業,尋找有質感的創造者,開拓有品質的長期航線。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