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州走了,但還有更多劉學州需要走出「童年逆境」的陰影

2022-01-30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劉學州走了,但還有更多劉學州需要走出「童年逆境」的陰影

大腦在童年時是如此多變,而且在一生中都是可塑的。

陳學州的去世,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痛心不已,他在這個世界上僅僅存活了十幾年,實在太過短暫。很多人惋惜痛心的同時也不能理解,那明明是一個陽光燦爛,臉上布滿笑容的男孩,怎麼說走就走了?在陳學州的自述中,他坦誠自己曾經得過抑鬱症。但在我看來,或許他的不幸,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剛出生3個月就被親生父母賣掉,這不僅是一個聽上去很殘酷的事,更是一個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巨大影響的心靈創傷。是的,3個月的孩子並非人們慣常所理解的那樣無知,相反,他們有著最敏感的神經和感知力,在那個時候受得「傷」,也許在他長大後甚至毫無印象,但卻已經深深地烙進潛意識中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基本人格形成於6歲之前,而發展心理學的奠基人埃里克森雖然認為人是終身發展的,但也不否認幼年時期的影響對人來說烙印更為深刻。從某種程度上說,童年境遇塑造了一個人的「底色」如果一個人在童年遭遇長期且難以預料的壓力、喪失和逆境,那麼影響的,將不僅是人格、認知和思維方式,甚至還會波及到生理機能。正所謂「身心一體」,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身體的很多疾病都與心理密切相關,二者交互影響。

《童年逆境如何影響一生健康 》就是一本專門研究「童年逆境」如何影響一個人以及如果不幸遭遇童年逆境的人,如何走出困境的書。它的作者自己就是一個深受童年逆境影響的人。她一生都在與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作鬥爭,並曾因這種疾病癱瘓過2次。因為這位作者的身份是一位科學記者,所以在這本書里,我們能看到她引用了大量翔實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數據,向我們展示了童年逆境到底會對一個人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這個影響,超乎想像。科學發現,多種類型的童年創傷與成年期的身體疾病和精神健康障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科學聯繫

那麼,童年逆境到底包括什麼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口頭上被貶低和羞辱
情感或身體上被忽視
遭受身體或性虐待
與抑鬱的父母,患有精神病的父母,嗜酒或存在其他物質濫用情況的父母一起生活
目睹母親被虐待
因父母分居或離婚而變成單親家庭
父親或母親亡故
在貧困家庭中長大
被同學或老師欺負

等等

回到劉學州,他在3個月大時就被親生父母遺棄,在4歲時目睹養父母死亡,多次遭遇校園霸凌,還曾被男性老師的猥褻........好多人說,這個孩子太苦了,如果心靈的傷像肉體一樣能被看到的話,那麼可以想像劉學州的心理上,是怎樣的傷痕累累。一個人童年時的心,就像嬰兒嬌嫩的皮膚一樣吹彈即破,而劉學州的心,卻被砂紙反覆打磨,這種疼,超過常人的想像。

在過往的心理文章中,曾多次有人留言談到基因的話題,言外之意是很多事都是基因決定的。的確,基因非常強大,畢竟一個梨子的種子,無論再怎麼改變後天環境,也不可能長成蘋果。但是基因除了強大的遺傳之外,還有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基因的表達。以童年逆境為例,科學研究顯示,以上類型的長期逆境能夠改變兒童的大腦結構,改變了兒童控制壓力激素的基因表達,引發了過度活躍的應激反應,使兒童在成年後易患疾病。經統計64%的成年人在童年時期面臨著一種童年不良經歷,40%的成年人則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童年不良經歷。

在《童年逆境如何影響一生健康》中,作者使用了2/3的篇幅講述書名的內容。比如童年的不良經歷會對大腦和身體造成怎樣的影響?這些看不見的變化,是如何促進疾病發展的?作者還揭示了為什麼有些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早期逆境的影響?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響?以及早期逆境是如何影響我們愛他人的能力和為人父母的能力的?

最後一條很重要,很多習慣壓抑情感,只講道理的人都非常不理解:為什麼要談過去,尤其是要談過去那些創傷?不管怎樣,那些都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了,談它們還有什麼用?事實上,心理學之所以要回溯一個人的過往經歷,不是為了甩鍋,找一個可以推卸責任的對象,而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晰地看清楚,我們的「今天」是怎樣被「昨天」影響的,只有了解了過去,才有可能從過去的桎梏中走出來,尋找新生。就像家庭教育,本質上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一個人在原生家庭的撫養模式,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了ta將來感知愛以及表達愛的能力,很多人為人父母之後都會發現,無論自己曾經怎樣討厭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自己都會忍不住將父母的模式重新用於自己的孩子。這似乎是一個看上去簡單,但卻很難打開的死循環。在這種現象的背後,就是一個人「過去」對「現在」的影響。想要真正走出過去,活在當下,只有面對過去這一條路可以走

不過幸運的是:人生雖然苦難重重,但卻始終充滿希望。在這本書里,雖然作者詳盡地闡述了童年逆境是如何塑造一個人的,但她也一直在強調一點:「大腦在童年時是如此多變,而且在一生中都是可塑的」。當然,這種有益的塑造,發生得越早越好。但無論如何,只要我們想要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

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作者分別「從12個步驟開啟自我治癒之旅、尋求專業幫助和遭受童年逆境的人如何養育孩子」這三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如何走出童年逆境,回歸到真實自我的方法。在我看來,作者已經講述得非常詳盡了,囊括了自我重塑的方方面面,如果對這些內容想要有詳細的了解,不妨翻開這本書看一看。

我一直認為人有兩次出生,一次是生物學上的誕生,從母體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生命,另一次是心理的誕生,即從混沌的無意識狀態走出來,成為一個有覺知的人。前者是每個人都能獲得的,但凡有生命,就會有生物學的誕生,但它同時也是被動的,因為降生人間這件事,不歸我們自己管。相比之下,後者是一個人的機緣和自我的選擇的結果,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第二次新生,而只有突破心理上的新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才算真正活著,因為這時候的活著,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吃喝拉撒的生物存在,而是成為了一個有自主意識,能夠自我重塑的、真正的人。

人的出身、際遇都是不公平的,但每個人其實都始終擁有「選擇權」,這大概是人生最玄幻,也最值得留戀的所在吧。願每一個劉學州,都能有走出童年逆境的勇氣和機會。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是一名專注乾貨分享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你的點贊、收藏和關注,如有問題,歡迎後台私信。

所有遇見,皆因同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