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電影首映禮新趨勢:遊戲化與在地化

2023-11-02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2023電影首映禮新趨勢:遊戲化與在地化

作者 | 春假

你見過這樣的電影首映禮嗎?

入場送大蒜辟邪,片方還為每位觀眾準備了觀影保險,首映禮的邀請函竟然有一撮頭髮……原準備在2018年4月4日上映的國產恐怖片《中邪》,巧妙結合自身的電影類型,辦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首映禮,使詭異氛圍在放映之前就被拉滿。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微博)

《中邪》的詭異不止體現在首映禮的布置上,整個活動都充滿了蹊蹺事。

首映禮票務工作人員在回家的路上多餘的票離奇消失,導演也在採訪中透露了許多劇組遇到的靈異事件,車禍,突發疾病,甚至男主把腰都給摔斷了。

可惜噱頭拉滿之後,《中邪》在上映前突然發博稱,本片因為技術原因改檔,再無音訊。

五六年過去了,敢把首映禮「玩」起來的電影卻少了。因為有前車之鑑,太保守沒有話題,辦得過火又會招搖生事,想辦好一場有趣的首映禮是件難事。

電影首映禮的主流就是看明星,映後交流變成誇誇場,和氣氛圍都千篇一律,乏味也陳舊。

但並非每部電影都想打保守牌,尤其是疫情後電影首映禮又開始興起「卷」的趨勢,營銷方卯足了勁想在首映禮上拿出新的東西,驚艷觀眾。

褪去星光之後,電影首映禮還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有些片方交出的答卷,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不只是放映活動——遊戲化的首映禮

大多數電影首映禮都會在活動現場布置上花點心思:《芭比》直接塗粉,觀眾也穿上粉色元素的服飾,開啟粉紅派對;《封神第一部》則辦起沉浸式展覽,劇組的衣物和道具都拿到了首映禮現場,提前領略電影中精美的設計細節。

(圖片均來自電影官方微博)

置景其實只是最基本的手段,可以通過宣傳的周邊物料直接使用,主視覺、易拉寶、海報等物品堆積在一起,是可以烘托出電影的主題元素。

而近期上映的電影《一個和四個》則花了一些小心思,本片宣傳口號為「荒野狼人殺」,突出在有限空間內推理出兇手的電影框架,於是在映後環節,主創現場玩臥底遊戲,迅速拉動起現場互動氛圍。

它反映了電影首映禮遊戲化的趨勢,「狼人殺」遊戲與電影文本得到對照,懸而未決的結局撲朔迷離,為公眾討論留出空間。

遊戲化的首映禮其實也與市場的電影劇作有一定的關係,越來越多的「劇本殺」、「狼人殺」、「密室逃脫」式的電影出現在大眾視野里,都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

大眾的日常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對於往常的劇作模式就可以進行配對,一個娛樂方式對應一種電影模式。《揚名立萬》、《滿江紅》都沒有在首映禮上安排相對應的遊戲環節,《一個和四個》這次的臥底遊戲也算是一次突破。

這種遊戲化的方式往往與懸疑、恐怖等類型片契合度較高,更容易達到破圈的效果。

遊戲化的另一面是當下影游融合的現狀,IP之間的相互賦能,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爆款,如今年的《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全球狂攬13.6億美元票房,萬聖節檔的《玩具熊的五夜驚魂》也以7800萬美元開畫票房刷新多項紀錄。

國內這種自帶流量的IP電影,當然要最大化它的賣點與遊戲性。

今年三月底上映的《龍與地下城:俠盜榮耀》作為一部桌遊改編IP電影,電影首映禮塞入很多遊戲元素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放映活動、酒會配上互動遊戲的方式使得整個首映禮更像是朋友間的偶得閒聚。遊戲使用了桌遊中常見道具骰子,隨機性拉滿,效果起飛,活動場也是笑聲不斷。

活動策劃深知電影的受眾,通過線下活動來聚攏核心觀眾群,同時營造話題來將活動影響力擴大化。線上與線下的聯動,才能將首映禮這步棋下好。

《神秘海域》之前也在首映禮上直接將遊戲搬到影院,觀眾首次在IMAX大銀幕上玩遊戲,體驗超大屏帶來的極致快感。

電影改編自PlayStation全球經典動作冒險遊戲IP,為了配合電影宣傳,廳外也有專門的遊戲體驗區,兩層空間兩種滿足,舒適感拉滿。

在脫離了嚴肅莊重的發布會式首映禮後,輕鬆加愉悅的現場氛圍使得這一盛會更加下沉。它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領獎台」,參與者只有一小部分人;首映禮以轉身的姿態去擁抱每一個參與活動的觀眾,讓他們感受到片方的誠意與電影的魅力。

不只是搬出影院——首映禮的在地性

首映禮作為一次性的活動本就是需要創新與噱頭,它必須突破當下市場的規則去挖掘人群的興趣,發現全新的話題機制與熱點,形成一種潮流。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微博)

電影《白塔之光》直接將首映禮搬到白塔寺裡面,露天場地放映如同穿越回《一秒鐘》的時代,懷舊感與儀式性並存。

首映禮取名為「白塔之夜」,在妙應寺七佛寶殿前舉行,電影中的時空與現實產生聯結。電影是夢境,地標是現實,整個首映禮被蒙上了一層獨特的靜謐,夢幻又深情。

導演對於北京的觀察最終與現實合二為一,影片大部分取景都在北京,首映禮與片名場景進行聯動,也是為了上映前造勢,攏攏北京觀眾的興致。

這種強烈的在地性影片從宣傳開始就被打上了城市的烙印,《愛情神話》之於上海,《路邊野餐》之於凱里,《鋼的琴》之於鞍山。

北京之前的代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在當下來看仍舊熠熠生輝,電影中明晃晃的胡同街景,現在還會有人去當年的拍攝地打卡留戀。這是電影的餘溫,為這座城市帶去的持續能量。

當下的Citywalk文化與影片的城市漫遊氣質極為相似,「白塔之夜」首映禮更像一張邀請函,邀請未到現場的觀眾去親身體會白塔寺的魅力,北京街區的魅力。

電影首映禮對於城市的選擇也是技巧頗多,每個地區的觀眾喜好不同,所用的營銷策略當然要有所區別。

找到影片的受眾才是這種城市符號濃重的電影需要努力的方向,地域性是把雙刃劍,對於《白塔之光》來說,鎖住了宣發,也鎖住了本就慘澹的排片。

《長安三萬里》首映禮則直接搬到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九個小時的馬拉松式首映禮使168分鐘的原片都沒那麼漫長。

觀影完直接來到開元廣場,領略當地的旅遊文化與風土人情,晚上還來一場唐·潮音樂會,電影、文旅、演出三者串聯起首映禮的主線,沉浸式的設計使得整個過程內容量充足,觀眾可以真正稱得上不虛此行。

(圖片來自電影官方微博)

電影營銷整合資源的同時,也打開了大眾對於首映禮的想像空間。

這種文旅+電影的模式很有參考價值,充分調動當地的文旅作為首映禮的引擎,整個活動如虎添翼,打開了影片的聲勢,最終拿下了18.24億的票房。

除了對於城市的選擇,首映禮也可以在場地上多下功夫。

《灌籃高手》的首映禮直接給辦成了籃球賽,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舉辦。場內27米長的CINITY巨幕,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移動銀幕。上千人將一同領略這場別出心裁的首映禮,兩代配音演員相聚,濃縮了兩代人的青春記憶。

路畫營銷拿出這個策劃方案也是猛賺了一波熱度,今年有《鈴芽之旅》和《灌籃高手》兩部搶眼的項目,動畫引進片這塊公司還是很懂如何挑動國內觀眾的神經。

當營銷公司試圖將電影拉出影院的時候,完全不用擔心影院是否會消失,能擊潰電影的只有電影本身。

不只是首映禮——短視頻營銷後的文藝復興

當首映禮只剩下明星效應,靠人物來造話題,就會使得首映禮形式同質化嚴重,淹沒於一眾影片之中。

即便如此,社交網絡上依舊有許多觀眾想要獲得首映禮的入場券,畢竟能夠免費親眼看到明星已經是一件足夠特別的事情。

對於片方來說,首映禮的籌備工作是一件麻煩事。有營銷公司的配合還不夠,找觀眾,約媒體、觀影團,敲定明星時間,定好放映場地……每個環節都不能出一個岔子,否則將功虧一簣。

《我經過風暴》就因為首映禮風波使得影片口碑出現下滑,網友質疑片方安排秦牛正威和都美竹同場觀影是故意所為,儘管事後已向兩位女性道歉,卻給大眾留下了故意炒作的壞印象。

畢竟作為第一批看到影片的觀眾,第一波口碑的打造需要在各種環節多加留心,明星發言的措辭、觀眾提問的長短,主持人控場水平,都會影響到映後精彩程度。甚至很多時候伴手禮價值不菲,策劃方的用心良苦可想而知。

大體量的電影項目可以偷懶,將主創明星請到,基本環節做好、口碑平穩就算圓滿渡劫。對小體量的電影來說,無明星,電影題材也不吃香,首映禮只能走創新、玩點花招。

電影首映禮作為電影營銷的一環,大操大辦無非是為了吸引大眾注意力,為電影造勢。同時刺激一波市場,觀望輿論導向好制定下一步的策略。砸錢賺吆喝看似虧本,卻是打響電影的第一炮,能帶來的效益是無法用數字去準確衡量的。

首映禮可以滿足短線電影營銷期的需求,現如今電影的上映時間越拉越長,長線營銷還需要別的營銷策略來配合。

小娛在跟業內朋友溝通的過程發現,比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首映禮,短視頻營銷的效果還是要更加直觀,兩者屬於相輔相成。但目前的電影短視頻營銷所生產的內容模式有限,故技重施總會招來大眾的厭惡之情,用多了遭到反噬,同樣不算長久之計。

當下,首映禮依舊會存在於市場之中,繼續發揮著它應有的作用。電影圈是一個環,電影營銷同樣也是。

對於觀眾來說,能參加首映禮固然高興,但它更大的價值在於促成更多觀眾進入影院,和電影來一場剛剛好的相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8e7315d30e18d4c5cea90a5bae08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