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產業工人由「工」變「匠」

2024-11-04     新華日報

韓宗峰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提到,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萬名左右省級工匠、5萬名左右市級工匠,向廣大產業工人展示了大有可為的職業場景和發展機遇。

近年來,我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成就顯著: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0%。不過,我國產業工人隊伍仍存在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結構性矛盾突出,非公企業、小微企業技術工人短缺等問題。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求人倍率超1.5,高級技工缺口更達到上千萬人。當前,我國正處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通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德國企業家普遍認為,一流產品需要一流技工來製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工高標準操作,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今天,科技的重要性已毋庸諱言,但當下卻有一種「重『科』而輕『技』」的觀點,即重視科研、科學型人才,輕視技能技術型工作。「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根本原因還是由於技術工人權益保障不足、職業前景不佳、社會地位不高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工人就難有由「工」到「匠」的動力和信心。

《意見》的出台很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它從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等8個方面作出部署。如,針對技能人才總量不足,提出通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等,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針對產業工人權益保障不足、「寧願送外賣,不肯進工廠」等問題,提出提高產業工人經濟收入、有效維護產業工人安全健康權益等舉措,增強產業工人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可以說,《意見》緊緊抓住了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要點、堵點,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頗有助益。

「匠心聚」才能「百業興」。江蘇是製造業大省,也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全面試點省份,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上成果頻出。如,南通建立產改聯席會議制度,以高位部署多方聯動大力度推動改革;徐州為產業工人搭建產業一體化職業培訓平台,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工資分配製度和職業發展通道,打破產業工人職業發展「天花板」。實踐證明,產業工人隊伍建得好、穩得住、改得妙,製造強省的驅動作用、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才能充分彰顯。今天,製造業成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們更應當拿出「千萬錘成一器」的執著,扎紮實實推進改革進程,努力讓更多產業工人由「工」變「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8dc57424a4a4ef70269c74cd3a00d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