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
位於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過渡地帶、漢藏民族文化結合帶,是古南方絲綢之路的門戶和必經之路,曾為西康省省會。
這裡有「雨城」之稱,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門戶」、「民族走廊」之稱,自古商旅繁盛、人文璀璨。
一起來看看這裡最美的9處古村古鎮,你去過幾個?
1 猛種村
猛種村是蟹螺藏族鄉木雅藏族集聚地,猛種堡子尤其出名。這裡具有濃厚的木雅藏族文化氣息,爾蘇木雅藏族文化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果說依山傍水而建的村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那麼,以石而建的村落就顯得氣勢恢宏。猛種堡子就是以石而建——百餘戶人家聚居在一座座獨立的石器民居里,傳延著千百年的民族傳統文化韻味。它的美,不僅在美景,也不只是在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築,還在於生機勃勃的生活圖景。
村民屬木雅藏族,又稱木雅人,是藏族中人數很少的一個支系。大約在明代中後期,木雅藏族從甘孜地區開始進入這一區域,形成猛種堡子最早雛形。這裡的高山河谷間,石砌的石木碉樓建築連片分布,一座座厚重的碉樓錯落有致掩映其中。青石壘成的碉樓前,有的掛著成串的玉米棒,有的牆面繪滿了鳥獸花木等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在這裡,每一座房屋,就是一座碉樓。
木雅藏族至今還保留著許多獨特而神秘的節日,木雅藏族的曬佛節也與藏傳佛教地區的曬佛節不盡相同,像這樣獨特的節日在整個藏區也不多見,其豐富的活動形式和宗教儀式是研究藏文化的絕好題材。
2 甘溪坡村
甘溪坡古村落位於雅安市天全縣紅星村,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國內罕有的保存較為完整的清末傳統川西民居村落群,它選址於原茶馬古道的驛站處,背山面水,植被豐茂。
紅星村(甘溪坡古村)起源於清末,是當年背夫們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經之路,西出調門(禁門關)的第一驛站,素有「背夫文化發祥地」之稱。當年背夫背茶包子途經此地,走出了一條茶馬文化古道。在古道兩側逐漸修建起傳統民居,當時村戶的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為狩獵、農耕以及背茶包子,並逐漸聚集了更多村戶,形成了完整的傳統村落群——甘溪坡古村。
甘溪坡茶馬古道驛站遺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觀有茶馬古道、陳列館、古道背夫銘紀念碑、干溪古井、清末風格的雕花民居等。村落里處處可見原始、純正的傳統川西文化和茶馬古道文化。
3 齊心村
齊心村位於滎經縣花灘鎮,村落起源於明末清初,清朝以前鄉境被稱為米泰壩。村落背山靠水,因山而有靈氣,因水而有活力。
村落房屋集中連片,錯落有致,整體布局成「品」字形排開,彰顯穩重大氣。村落內房屋多以川西民居為主,主要特點是木結構穿斗,青石雕刻的磉磴為柱礎,門窗則多有雕花裝飾。村落中分布著由大小天井組合而成的四合院,並呈現出「七星抱月」的清代晚期建築風格。
村落內有一條米溪河,發源於米溪山。村內有九峰山景區和剎興佛寺兩處風景名勝。剎興佛寺遠近聞名,在20世紀50年代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心村的滎經砂器燒制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4 麻柳村
距雅安城區17公里的觀化鄉麻柳村,四面環山,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傳說起源於三國時期。通往川滇、川藏的茶馬古道,又稱為南方絲綢之路。它通過飛龍關進入麻柳灣,又因為麻柳灣遍地都是麻柳樹,故名麻柳村。
古村的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依山而建,座座保存完好的老屋雕樑畫棟,木構廊檐,古韻濃郁。老屋大都為三合院或者四合天井,木結構、小青瓦、大挑檐。整體風貌傳遞著一種茶馬驛站的文化元素,建築上則結合了傳統工藝,具有典型明清風格。
時至今日,村裡不僅有保存完好的老房子,還有古院、古橋、古缸等。古橋高橋,修建於明末清初,高橋工藝精湛,兩邊安放了供背夫歇息的哨凳,還給村落里留下了「高橋明月」的景觀典故。
5 夾拉村
夾拉村和平藏寨位於寶興縣磽磧藏族鄉集鎮以南5公里的和平溝溝口,此處三山環抱,綠樹掩映,溝內溪水與青衣江支流交匯,碧波盈盈,呈現水繞青山山浮碧水的自然景觀。
藏寨內果樹林立、紅花點綴,傳統建築交錯布置,構成一幅山水與建築珠璧交輝的藏寨山水圖。
源遠流長的嘉絨藏族藏羌文化流淌於和平藏寨大地上,藏寨內古橋、瑪尼堆、水磨、白塔等景觀承載著連接傳統村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重任,賦予了村落強烈的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
和平藏寨內現有5戶100年以上悠久歷史的巴紮寨藏式鍋莊樓,其中2戶甚至有200年以上歷史,藏寨內的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融合了漢藏等多民族文化風格,藏式川西建築風格有機相融,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與民族特色。
6 望魚古鎮
望魚古鎮位於雅安市 城區以南35公里周公河的上游,毗鄰洪雅縣 瓦屋山鎮,因茶馬古道在此沒有驛站而形成場鎮。望魚建於明末清初,主要建築坐落在突兀于山腰的一塊巨石之上,因巨石形似一隻守望著周公河游魚的貓而得名。選址雖因驛道而興起,但也體現了傳統的風水觀念,即「枕山、環水、面屏」等要素。
望魚古鎮內一條狹長的一字形長街,一條青石板路縱貫全街面,路面已被歲月打磨得幽幽發光。
漫步其上,可遙想起當年茶馬古道上來往的客商與馬幫。街道兩側全部為木結構青瓦房和吊腳樓,精緻的瓦楞、牆角、窗欞和柱基石上的雕花顯露出昔日的繁華。
望魚地處深山,規模較小,還不為人們熟知。這裡生活悠閒,與世無爭,顯得寧靜而安詳,完全沒有了當年茶馬古道驛站的熱鬧,更沒有現代都市的喧器。正是這淳樸的民風和古樸的老街融為一體,成為望魚的一大亮點。如今,也常有作家和畫家組團去採風,是個適合隱居搞創作的好地方。
7 新添古鎮
新添古鎮是茶馬古道上新生的一處驛站,位於雅安雨城區和榮經縣之間。據說當時的皇帝逗留於此,專設了驛站,由於是新增的,所以叫新添驛。滎經河從這個古老驛站和場鎮間穿過,古鎮微小而淳樸。
新添古鎮上百戶人家的青瓦屋頂緊緊相連,登高俯瞰蔚為壯觀。由此,這裡還成為四川一百個最美拍攝地之一。
新添古鎮曾經是川茶出川的第一站,是茶馬古道川藏路的一個重要節點,起源於漢唐南絲綢之路。順治年間,新添站形成了集市,每逢農曆三、六、九日趕場。以前運輸茶葉的背夫馬幫,都得由此而過,人來人往,住店歇腳,吃飯睡覺,這新添站也就興旺起來了。在雅滎老路上往來的客商,若是到不了縣城過夜,就會在新添驛歇下,新添也就一直這麼熱鬧著。
現在的新添古鎮還有上百間青瓦小屋、院落、數十家傳統客棧、還有很多古老的雜貨鋪。幾代風雨變遷,街道兩旁的招牌上的字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孤寂。古老建築橫樑上的雕花精美可見,咯吱響的老木板在訴說歲月的痕跡,牆上的福字漸漸褪去當初的顏色。但從這些建築上精美的圖案和巨大的空間中我們仍能感受當年的繁榮。
老街正中,一座木結構的戲台映入眼帘。這戲台的歷史已上百年,幾十年前的趕場天,戲台就會演大戲,敲鑼打鼓之聲讓熱鬧的鄉場更加喧囂。如今往日的喧囂熱鬧早已不見蹤影,街邊隨處都有老人圍坐一起喝茶打牌,很有市井氣息。
8 上里古鎮
上里古鎮—位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境內,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古鎮初名「羅繩」,舊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二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正是對上里古鎮生動形象的總體描繪。
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許多影視作品的外景地都在這裡拍攝。
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穿境而過的重要站點,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驛站,古鎮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至今仍保留許多完好的明清風貌吊腳樓式建築,有包括白馬泉、二仙橋、雙節孝牌坊、九世同居牌坊、韓家大院、文峰塔在內的十餘處景點。
9 清溪古鎮
清溪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著名古鎮之一,著名的"茉莉之鄉"。唐永徽元年始置懲非鎮,已有1367年歷史。宋元明為犍為縣城360年。因在清水溪岸,明洪武九年遂改稱清溪,也稱清水溪。古鎮現保存較好,有眾多明清建築尚存,保留著明清以來22條古街道的原始格局,占地約0.5平方公里。
清溪古鎮,因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清嘉道交匯於此,昔日繁華至極。古鎮建築風格獨特,依山就勢分布於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有清溪文廟、九街十八巷、老城牆、城門洞、玉淵書院等古蹟,與新修復的阜財門、鐘鼓樓、牌坊、青石板路等。
清溪是有名的風城,在古時以清風著稱,有「無日不風聲」之說。古人曾有"清風雅雨建昌月"之語,一年四季,清風不斷。清溪風和建昌(西昌)月、雅安雨齊名,走進城裡,把自己置於青瓦、木牆之間,悠悠古風油然而起,兩側屋檐下,掛著一串串金色的玉米棒。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