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了30萬卻取不出來!女子在銀行大哭,怎麼存款變了理財?

2023-12-07     財說得明白

原標題:存了30萬卻取不出來!女子在銀行大哭,怎麼存款變了理財?

一名女子在銀行網點內痛哭,存在銀行的30萬元,一分錢也取不出來!

近日,一段視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據說拍攝地點是四川綿陽的一個國有銀行網點。

錢為什麼取不出來?被盜了嗎?

並不是這樣,原來是她的這筆錢被轉入了理財產品。

人們紛紛質疑,為何銀行存款會變成理財產品呢?

大部分的網友傾向於認為問題一定出在銀行身上,可能工作人員以欺騙或誤導的方式,幫客戶將存款辦理成了理財產品,以便完成自己的考核任務。

其實,只要熟悉銀行辦理業務流程的人就明白,銀行不可能擅自將客戶的存款轉為理財產品,通常需要與客戶充分溝通,並獲得客戶的簽名確認。

此外,部分理財產品還會進行錄音錄像,因此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存款轉為理財產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隨後,綿陽分行發布了相關情況說明。原來,這位女子購買的理財產品正處於封閉期,因此目前無法贖回。經過與銀行溝通解釋,雙方已達成共識,客戶對處理結果表示認可。

類似的事件中,其實有很多人是因為現在銀行存款利息越來越低,在尋找更高回報時,辦理了其他的理財業務。

我們無法知道事件之後的具體細節,但是在這裡卻需要認真的考慮,在辦理銀行業務時,我們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但在此提醒大家,在辦理相關業務時務必謹慎,充分了解可能面臨的損失,包括收益損失、本金損失和時間損失。

舉個例子,本來資金是存一年定期的,但發現利率太低了,無意當中發現三年期的利率較高,想一想,這錢可能三年內用不上,所以就辦了三年定期。

結果過了一年半,臨時需要用錢,把錢取出來,卻發現全部利息都變成了活期,連一年的定期利息都沒拿到。

這種情況就是收益的損失,不過還好本金沒有損失,而且流動性也沒有損失,想拿錢的時候可以拿出來。

投資理財必然需要在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之間權衡,三者難以兼顧。為了追求更高收益,投資者可能需要承擔一定風險或接受資金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動用的事實。

當然,在具體的案例中,更多的是為了追求收益,冒了一定的風險,導致本金也出現損失,這就更加值得我們注意了。

總之在辦理任何業務的時候,當你被一些額外的好處吸引時,一定要了解這一種業務有什麼額外的可能損失。衡量過這些損失是自己能夠承受的,那麼這個業務才可以辦理。

PS:第一時間送上最新消息,如果覺得文中資訊和觀點對您有幫助——

——請給本文點上「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7f80c9bc5167408e0c5c81d36cb1f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