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增量」和「存量」決定了俄烏及中東戰場的前景

2024-10-20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俄烏戰場和中東戰場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俄軍在庫爾斯克成功將烏軍逼入角落,同時在東部戰線上也已將烏軍防禦體系破壞。在烏克蘭戰況風雨飄搖之時,澤連斯基卻向西方提出了所謂的「勝利計劃」,但沒有獲得西方國家的積極響應。

同時在中東戰場,以色列方面在周末前打死了哈馬斯軍事領導人辛瓦爾,但以軍在黎巴嫩南部的軍事行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儘管聲勢很大,卻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果。

縱觀這兩場戰爭,我們可以發現,軍事力量的「存量」和「增量」競爭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俄羅斯的「增量」如何發揮作用

目前的俄烏戰場上,俄軍正在憑藉自身迅速增長的「增量」獲勝。一方面是俄軍的動員仍在持續,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普京總統已簽署法令要求再次擴大俄軍兵力,再增加18萬現役軍人數量,俄軍擴大到150萬人。如果算上已經徵召的預備役等人數,其武裝力量總規模將會增加到238萬人。

今年6月,普京簽署的另一項命令已經明確表示,在烏克蘭參與軍事行動的兵力為70萬。

澤連斯基泄憤式的「和平計劃」帶來的結果之一,德國宣布不再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援助

而根據相關數字的合計,俄軍今年展開的徵兵工作力度依然不小,日均徵兵1000人,顯然其兵力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在前線損失的數字,因此俄軍規模得以不斷擴大。

不過與西方媒體渲染的「俄軍和烏軍一個樣」不同,俄軍並沒有將新徵募的兵員未經充分訓練就投入作戰,從而導致大量損耗。相反,俄軍一方面將現有的前線作戰部隊輪調回國,進行數個月乃至半年、一年的整訓擴編工作,另一方面繼續組織新的作戰部隊。

而這些新組建的裝備訓練水平一般、經驗水平不足的部隊,主要用於在前線填補戰線空缺和負責占領、防禦任務,而其擴編後的精銳部隊,則主要用於發起進攻。當然俄軍依然延續「風暴Z」部隊,也就是包含大量囚犯士兵和應徵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突擊隊的老傳統,在可能遭遇重大傷亡的作戰中,優先使用「風暴Z」部隊。

可以說這樣的兵役制度確保了俄軍在其正規軍、尤其是精銳部隊傷亡較小,能夠在長期保持作戰能力的前提下,以足夠的兵力填滿戰線,並在一些需要付出大量傷亡代價的場合下獲得充足的「可消耗」兵力。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風暴Z」部隊的裝備會比較差,實際上「風暴Z」部隊往往能獲得與正規軍同等、甚至有時候更好的武器裝備,以確保其具備較高作戰能力。

相比之下, 烏軍今年的徵兵進入瓶頸期,儘管徵兵人員「抓壯丁」的力度不小,但實際上由於烏軍目前沒有良好的整訓部隊,也缺乏各種武器裝備和物資,因此這些「壯丁」主要用於彌補前線戰鬥損失,目前已基本無法組建全新的旅級戰鬥編制了,因為西方援助的武器裝備已經無法滿足這個要求。

但這仍然無法阻止烏軍規模的縮小。據烏軍在社交媒體上的說法,許多較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發現送給他們的補充兵員的素質實在過於低劣,無法彌補他們的戰鬥損失,最終又將許多「壯丁」就地遣散。

實際上這個現象並不奇怪,這表明烏克蘭從2014年以來積累的「存量」兵員已經耗盡,現在就地徵召的「壯丁」是真正意義上的「壯丁」了。

烏克蘭徵兵越來越難,首先就是他們的「老兵庫存」已經消耗殆盡

戰爭爆發之初我們就說過,烏克蘭與俄軍作戰的最大底氣是2014年來在烏東前線輪換後退役的數十萬「預備役」人員,雖然持續的低烈度衝突並不見得能讓這些人成為精銳戰士,但仍遠比從社會上抓來的「壯丁」強得多。

但現在這些人已經耗盡了。

北約之所以為烏克蘭培訓9個「北約旅」的時候強調使用完全由北約訓練的模式,甚至將烏克蘭士兵送到北約國家從初級培訓開始,很大原因也是北約意識到如果使用烏克蘭老兵,很可能導致其「老兵庫存」提前耗盡,所以這9個北約旅實際上是按照正常的動員-訓練體系養成的部隊,事實證明他們的戰鬥力也還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烏克蘭的「海妖營」、「亞速營」等右翼民團發展而來的部隊,擁有自己的訓練體系。首先他們的徵兵來源是「志願者」,或者更明確的說,許多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甚至法西斯分子,他們將這些人集中起來單獨組織軍事訓練,與烏克蘭軍隊的訓練組織體系是分開的。

因此這些部隊的徵兵工作是獨立進行的,他們才能在不依賴大量老兵的情況下,仍然維持相對於烏克蘭正規軍更高的士兵素質。

烏克蘭政府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本質上是在依靠「老兵庫存」打仗,一旦「庫存」耗盡,後面就會非常乏力;但烏克蘭政府也「沒辦法」啊,因為政府本身的行政效率就不高,貪腐問題也無法解決,北約就算援助再多,經過層層「分潤」,最後每個士兵頭上真正能用的錢就很有限了,這顯然不足以將士兵集合起來進行好好的整訓,再送上戰場。

當然,類似的問題在俄羅斯也並非沒有,但至少從程度上來看,要輕得多。最重要的是,烏克蘭是一個「互相制約的民主政府」,用我們更熟悉的話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散裝的買辦政權,所在組織力、執行力這些角度顯然沒辦法和俄羅斯相比。

由於戰前沒有人預料到無人機會成為這場戰爭消耗的主要彈藥,因此在這個領域雙方完全是在進行「增量競賽」

除了人力增量,俄羅斯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比烏克蘭更具優勢,其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物資上也同樣占據優勢。

目前俄軍的彈藥除了本國生產,也從國際上進行籌措。從中近程彈道飛彈和遠程巡飛彈武器發射數量來看,自2022年至今已發射超過5000枚,而前線每日發射的大口徑炮彈也可以維持上萬發水平。即便在如此消耗的前提下,其前線部隊的彈藥儲備水平還能繼續上升,因此在重點地段能夠打出遠超過常規水平的火力。此外,俄軍的航空火力打擊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去年在重點地段每日能投射50枚500千克滑翔制導炸彈,到今年已經提升到200枚左右,這使得他們在攻擊烏軍重點防禦地段時能夠得到的空中火力打擊效果大為提升。

而在新質作戰能力來看,俄軍今年成功實現了戰役級指揮控制體制和相關軟硬體系統的重構,大大提高了火力打擊效率,目前其特種部隊和無人偵察機已能夠直接與「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等遠程打擊火力直接提供目標數據,使得打擊效率大大提升。這背後的數據鏈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的提升是非常可觀的,相當於整體重構了俄軍的戰役級指揮控制系統。

此外,俄軍近期對小型無人機系統的技術提升也很明顯,目前在前線已大量使用光纖控制的自殺無人機來解決無人機易受干擾問題。而且最近在無人機蜂群作戰、自主作戰方面也有了新的嘗試,這些技術使得無人機打擊的效率大為提升,不再完全依賴大量飛手進行直接控制。因此,也出現了無人機火力準備等新的戰法戰術,如果這種戰法得到推廣,將極大改善俄軍因缺乏高性能短程自行火炮帶來的前線戰術行動缺乏直接火力支援的問題。

目前俄軍仍然面臨著一些裝備數量上缺口的問題,比如高性能的裝甲輸送車、運兵載具缺乏的問題,由於俄羅斯汽車工業相對落後,在此前作戰中相關裝備大量損耗,即使大量使用老舊的BMP、BTR系列裝甲輸送車也無法完全彌補這個缺口,而部隊的大規模擴編進一步凸了顯這一問題。這導致俄軍的作戰部隊機動能力較差,只有少數部隊具備機動作戰能力。

但眼下俄軍也只能是在增量上想辦法,主要就是將各種來源的非軍用、非制式車輛加以改裝或直接使用,目前前線大量出現使用摩托車、小型機動車輛運兵的現象就說明俄軍正在試圖改善這個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670618635de693bf37566459d3a9ee3.html















中日最新對話

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