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對進不能勝,卻要瓜分魏國土地,看吳蜀是如何畫餅充飢的

2023-12-19     歷史兩張臉

原標題:東西對進不能勝,卻要瓜分魏國土地,看吳蜀是如何畫餅充飢的

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寓言故事叫「畫餅充飢」,其寓意深刻、影響深遠自是不用說的,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即是著名的歷史人物也會有這種異想天開的事,這難道不是笑話?可確實是歷史事實。

在三國時期,吳蜀結盟相約攻魏,無論是蜀從西邊進攻,還是吳從東面進攻,或是吳蜀東西對進均不能克,最後卻出現了一個「奇葩」的事情,諸葛亮與孫權乾脆坐下來,先將魏國的地平分了再說,這不是在「畫餅充飢」是什麼?

由於孫劉聯盟而曹操兵敗赤壁,從而使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在蜀兵鋒正盛的時候又由於荊州之爭,孫權襲殺關羽占據了荊州,孫劉聯盟破裂,劉備不聽勸阻,傾全國之兵伐吳,兵敗後死於白帝城,從此蜀國元氣大傷,在西邊獨立難支。於是,諸葛亮派鄧芝入吳重新修好,從此不提荊州事。而孫權也派張溫入蜀回訪,聯盟又重新結成。

黃龍元年(229)春,東吳公卿百官都進勸孫權正式稱帝。對於稱帝這種事孫權還是比較理智的,大概是怕成眾矢之的,因為孫氏與袁術在亂世中有過很深的過節,而袁術正是由於搶先稱帝才被群雄所誅。所以,即使在曹丕稱帝之後,孫權仍然納表稱臣,而此時曹丕已死,曹睿他是不用怕的。十三日,孫權在南郊正式登基為帝,當日大赦,改年號。追諡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哥哥討逆將軍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吳王太子孫登為皇太子。將軍官吏都晉爵加賞。

同年六月,蜀國派衛尉陳震前來吳國慶賀孫權登基登基稱帝,應該說蜀使肯定不是只為慶賀而來,那時諸葛亮北伐頻繁,肯定還有與吳聯合北進滅魏這個政治目的。大概孫權認為吳蜀聯手滅掉魏國還是不成問題,或是覺得之前自己並沒有用力之故,於是,便與蜀使商議要平分天下。天哪!這地還在人家手裡,這就當自家要分,做夢娶媳婦吧!先看一下孫權是怎麼分的。

「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造為盟曰……」(《三國志.吳書》)。是說亡魏之後,豫、青、徐、幽四州屬吳;兗、冀、並、涼四州屬蜀,各司州的土地,以函谷關為界分屬吳蜀兩國,然後按照這個方案起草了一個盟約。蜀使將盟約帶回後諸葛亮如何定奪?

確實沒有下文,史書也沒有後續的記載。以諸葛亮的英明,自然知道這只是「水中撈月」、一廂情願的事。當時的形勢是吳、魏強而蜀弱,諸葛亮北伐並非相信能夠勝魏,乃是以攻代守的疲魏策略,他一再結好東吳無非是兩個意思,一是不想讓東吳在東邊搗亂,二是讓東吳在東邊給魏添堵,以減輕蜀在西邊的壓力。因此,對於這個協定,改不改又有什麼意思呢?

很顯然,這是一個口頭上的大致劃分,並沒有寫進盟約,保不齊還真是心中各懷鬼胎,只要真的滅了魏歸誰還不一定,只是這盟釣寫得更有意思。

盟約上說,漢室皇統失序,叛逆賊臣乘機篡取國家大權,其亂起自董卓,終於曹操。首先認定漢為正統,而曹魏篡漢是為國賊,孫、劉兩家有責任討滅。劉備常以漢室自居,故獻帝廢他即稱帝,以正統自居。而孫權則要和他平起平坐,認為他們是漢的諸侯國。所以就搬出了《春秋》記載晉文公伐衛之事(晉文公在攻打衛國前先將衛地分給了宋國),認為在進攻前應當先將魏的土地分割了,也就是前面說的鬧劇。而且還相約,如果有人侵害蜀國,則吳國前去討伐他;如果有人侵害吳國,則蜀國前往討伐他。兩國各自守好自己的封土,互不侵犯。

其實,這雖無異於「畫餅充飢」,但並非毫無意義,從長遠來看,這次結盟也確實讓魏吃盡了苦頭,往往捉襟見肘,在東西兩線疲於奔命。大凡孫權在東邊只要搞點動靜,諸葛亮肯定要在西邊折騰,縱使魏有能力滅掉其中任何一國,總是處於兩線作戰,而不能集中力量專攻處,這也使三國能夠並立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這時就會有人問了,哪為何後來能夠「三國歸晉」?要知道是歸晉,而不是歸蜀、歸吳,更不是歸魏。

因此,我們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個英雄人物、偉大的政治家,儘管憑一己之力不可能改變歷史,但對於歷史的走向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三國是由曹操、劉備、孫權三位英主締造的,三人皆有吞併天下之心,可三分天下一旦形成,由於相互牽制,則誰也奈何不了誰。只是曹操和劉備早逝,而其後世則有意守成,此時孫權似乎看到了希望,結此盟約只是為壯其力量,也只是敷衍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fa892320a73b455eb734be63c3bd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