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開發瀕臨極限,新加坡瞄準地下城

2019-09-10     亞時中文網

過去幾十年,新加坡已經開始謹慎防範大城市快速擴張所面臨的擁擠問題。但是這個島國國土只有洛杉磯面積的一半,而人口達到560萬,隨著人口持續增長,新加坡正把目光投向地下,尋找新的土地。

根據新加坡政府今年3月發布的一份發展規劃草案,有關部門希望將公用事業、運輸、倉儲和工業設施置於地下,以便騰出地面上的空間。新加坡已經修建了一條地下高速公路並配備了最先進的空調系統,如今正尋求在地表下安置更多設施,以優化地面上的土地利用。

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駐新加坡的公共部門專家阿比尼特•考爾表示新加坡對工業、商業、住宅和綠地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需要考慮將關鍵性基礎設施轉入地下的方案。」

新加坡正在新建的地鐵站 (圖源:法新社)

1965年獨立以來,新加坡主要依靠填海造陸以及營建高層建築來拓寬土地使用空間。據了解,填海造地使新加坡國土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達到720平方公里。

但隨著填海工程向更深的水域推進,填海成本也越來越高,過去向新加坡出售沙子的國家,已經由於環境問題停止了出口。環保組織表示,不受監管的采砂活動會侵蝕海灘和河岸,破壞天然防洪屏障,就連疏浚海床也可能破壞生態系統。

而將設施移至地下除了節省空間外,還會帶來減少空調使用等好處,在地處熱帶的新加坡,這可以節省能源。

制定該發展計劃的城市再開發管理局稱,暫定有三個試點區域,地圖將全部採用3D技術,但還沒有將房屋建在地下的計劃。

此外,新加坡的地下城仍然面臨著挑戰——在已經完成城市化的地區增加地下建築是很困難的,新項目將與現有的地下設施爭奪空間。南洋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的教授朱建說:「地下施工通常需要爆破岩石,但若在市中心就無法使用這種方法。」

到目前為止,新加坡最具雄心的一個地下工程是一個通過管道抽水進入濱海灣(Marina Bay)周圍建築物的冷卻系統。

新加坡在濱海灣建設的冷卻系統 (圖源:法新社)

新加坡地區製冷集團SP Group總工程師福洋光表示,使用集中系統的建築已經減少了大約40%的耗能,將使這些建築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減少3.45萬噸,相當於1萬輛汽車的排放量。

朱建表示,南洋理工大學正考慮在地下建造實驗室以及教室等建築。目前,新加坡的其他地下設施還包括一條東南亞最長的地下高速公路,全長達12公里,以及地鐵、彈藥庫和儲存石油的岩洞。

但他同時表示,隨著新加坡的發展,把設施轉移到地下只是一種應對方式,「(地下)是下一個可開拓的空間,但不是最後一個。我們將能夠找到創造新空間的其他方式。」

文章來源:Asia Times

實習編譯:李立鳴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5fEGW0BJleJMoPMbv3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