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作者|聶鴻錦
編輯|饒霞飛
在旅遊一片復甦的景象下,北京時間3月7日美股盤後,攜程集團(TCOM.US,09961.HK,以下簡稱「攜程」)公布了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從數據來看,攜程全年的業績表現尚可。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攜程全年實現凈營業收入200億元(人民幣,以下未標註則同),同比增長0.08%;實現凈利潤13.67億元,扭虧為盈。2021年,攜程凈虧損6.45億元。
在第四季度,攜程實現營收50.3億元,同比增長7.5%,高於市場預期。在此之前,分析師預期第四季度48.6億元。
財報公布後,攜程美股盤後上漲了1.7%。截至北京時間3月8日美股收盤,攜程報收37.53美元/股,微跌2.80%,總市值240.9億美元。
圖/攜程股價走勢圖 來源/老虎證券 燃次元截圖
在過去的幾年裡,對整個旅遊行業來言,無疑是艱難的一年。受疫情的影響,整個旅遊業哀鴻遍野。
攜程也不例外。
在2020年,攜程的營收同比下降了48.65%,約183億元,歸母凈利潤虧損32.47億元;2021年,營收微增至200億元,歸母凈利潤有所收窄,但仍虧損5.5億元。
如何改變現狀,是旅遊行業必須面對的難題。和其他OTA平台一樣,在過去三年里,國內短途旅行成為攜程的突破口之一。
2022年,短途旅行及低星酒店仍是攜程的重點方向。通過供應商直播、旅遊內容種草分享、平台推薦榜單、熱門話題等方式,觸達用戶並轉化,也因此推動內容生產數量、互動用戶數量及平均觀看時長均有增加。
另一方面,隨著出境游的放開,攜程的出境游業務也開始呈現復甦現象。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攜程平台上的出境機票預訂同比增長超200%,出境酒店預訂同比增長140%。
從目前來看,攜程的底色還在,隨著市場的放開,或許將迎來轉機。攜程集團創始人梁建章也認為,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他在年報電話會中直言,「對於國內旅遊市場而言,2022年第四季度是黎明前的黑暗。」
從整個旅遊行業的現狀來看,梁建章的話不無道理。
2023年春運期間,全社會人員流動量超47億元人次,其中營業性客運量約15.95億元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50.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53.5%。
出境游也迎來曙光。據移民管理局發布消息,春節期間,全國移民管理機構共查驗出入境人員287.7萬人次,日均41萬人次,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120.5%。其中,入境143.4萬人次,出境144.3萬人次。
中國旅遊研究院據此預測,2023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約45.5億元人次,同比增長73%,約恢復至2019年的76%。2023年全年入出境遊客人數有望超過9000萬人次,同比翻一番,恢復至疫情前的31.5%。
當然,這並不代表攜程無憂。
首先,雖然深耕內容領域,但是效果並不明顯,與其他傳統內容平台相比,用戶認可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更重要的是,攜程還必須正面其他OTA平台以及短視頻平台帶來的擠壓。
回到公司層面來看,攜程能否在行業強勢復甦的背景下把握增長機遇,尚有待市場考驗。
01
復甦的四季度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攜程2022年的答卷「看上去尚可」。
從全年數據來看,攜程終於實現了扭虧為盈,這對於過去兩年始終處於虧損狀態的攜程而言,並不容易。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攜程四個主要業務累計實現營收200億元,其中交通票務營業收入為83億元,同比上升20%,占2022年合計營業收入的41%。
疫情的影響在全年的數據中仍有體現。
除交通票務外,攜程其餘三個主要業務營收均同比下降。其中住宿預訂業務營收為74億元,同比下降9%;商旅管理業務營收為11億元,同比下降25%;旅遊度假業務營收為7.97億元,同比下降28%,顯然距離疫情前盈利水平尚有較大差距。
從財報數據來看,第四季度給全年的經營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第四季度,攜程實現凈利潤21億元,推動公司全年實現14億元凈盈利。其中交通票務營業收入為22億元,相比增長45%。
來源/視覺中國
旅遊的復甦在攜程的四季度數據中亦可窺一斑。
財報數據顯示,四季度以來,隨著出入境旅遊利好政策的密集釋放,旅遊復甦勢頭逐漸顯現。2022年第四季度,攜程平台上的出境機票預訂同比增長超200%,出境酒店預訂同比增長140%。
從海外酒店業務來看,2022年第四季度,攜程集團國際平台的海外酒店預訂創新高,連續四個季度高於疫前水平。其中海外市場的本土酒店預訂較2019年同期增長140%。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放鬆後跨境熱度迅速攀升。攜程數據顯示,儘管出境航班量較2019年同期水平仍不足兩成,機票搜索熱度已達到2019年同期八成水平左右。
在財報後的電話會上,攜程高管團隊透露,2023年1-2月,國內航空客運量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0%左右,酒店行業平均每間客房可預訂收入(RevPAR)在最近幾周全面恢復,國際航空客運量約恢復至疫情前的15-20%,並繼續上升。
梁建章亦透露,「2023年一季度至今,儘管運力限制,攜程平台上的出境游預訂也已恢復到疫情前的40%以上。」在他看來,隨著國際航班運力的恢復,出境游將在二季度開始逐步回升。
02
內容助力,短途游成亮點
和其他OTA平台一樣,在過去三年,攜程必須正面疫情帶來的影響。
在出境游受限的現狀下,短途游成為各大平台的必爭之地,攜程在短途游上也有所動作。
2022年,攜程先後推出過「玩轉當地」、「當地好玩」、「周邊小憩」對客服務模塊。以「周邊小憩」模塊為例,該模塊結合目的地最新的防疫政策,以及景區最新的開放政策,從本地一日游、周邊主題游、周邊短途游等多個角度,為用戶提供短途周邊游產品選擇。
據攜程透露,在攜程周邊游產品功能升級後,攜程平台上的周邊游產品供應商數量同比增長兩位數,商家曝光環比增長1倍以上。
來源/視覺中國
網友小棲便習慣在攜程上搜索周邊游,在她看來,「攜程周邊游的推薦,相對較為精準,踩空的機率較小。」
這實際也是攜程對內容領域探索的結果。
近年來,攜程一直試圖打造垂直於旅行場景的內容生態,以期通過旅行內容為用戶提供高效種草和決策閉環。
數據顯示,2022年,攜程平台上的KOL數量同比增長47%,用戶創作內容同比增長33%,用戶平均內容瀏覽量也持續增長。
在經常使用攜程訂票的90後姑娘王倩眼中,攜程近期引進的北石同學、逆光紀等傳統旅行KOL,可以為其提供較為靠譜的旅行目的地,「以前用攜程就是單純的訂票,找旅遊攻略的時候還得去其他內容平台上找,現在攜程里就有旅遊博主,確實比之前來回調程序方便多了。」
除傳統履行KOL外,攜程還嘗試引入更具話題度的新生代博主,如主打自駕游的50歲阿姨,以及泛旅行博主、天文攝影師安久等,試圖讓攜程的內容更加豐富。
為吸引更多博主創作優質的內容,攜程內容社區除了流量扶持,官方認證簽約這些激勵之外,還基於用戶的內容質量提供現金激勵,積分激勵以及旅行優惠券等多種物質激勵,並不斷完善頭部創作者的商業化變現能力,更好地賦能旅行創作者及旅行供應商。
據攜程方面透露,公司今年還會著力于海外創作者的引入。
實際上,海外創作者的引入,背後是入出境游迎來的復甦曙光。
據攜程公布的數據,從2月6日出境游重啟至3月3日,攜程共上線了7205條出境團隊及「機票+酒店」打包產品,覆蓋包含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爾地夫等熱門國家和地區在內的19個國家及中國港澳地區。作為跨境旅行放開後的首個長假,2023年春節期間,攜程平台上內地旅客預訂境外酒店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倍,跨境機票訂單增長4倍以上。
春節過後一周,攜程出境團隊游和「機票+酒店」打包產品的預訂量,環比春節假期的一周增長超3倍。而2月份,內地出境游預訂量環比1月份增長了47%。
03
壓力仍在
不過,整體向好的狀態下,攜程也必須正視來自各方的壓力。
先且不說各OTA平台帶來的「壓迫感」,僅從攜程至於發展的內容領域來看,攜程要做的顯然還有很多。
攜程的忠實用戶王倩便直言,「實際上,我還是喜歡在抖音、B站這些APP上找旅遊推薦,因為攜程除非搜索具體的地方,否則推薦的旅遊地都是我買票經常去的城市,或者是一些眾所周知的地方,比如環球影城、迪士尼這些。」
在東北上大四,正準備畢業論文的00後小唐同樣對燃次元表示,「我今年大四,大學四年買票除了去學校就是回家,現在攜程給我推薦的景點基本都是我熟悉的地方。」
和小唐有相同想法的不在少數,根據艾媒諮詢、易觀分析等機構調研數據,2021年中國網民了解旅遊資訊的渠道主要集中於內容分享平台、短視頻平台,即小紅書、微博、知乎,以及抖音、快手等。
各平台對攜程造成的壓力顯而易見。以美團為例,去年,美團提高了高星酒店業務占比,這給攜程帶來的影響並不小,攜程國內住宿、旅遊度假業務的競爭環境出現變化。
短視頻平台在本地生活的加速布局,也不得不引起攜程的重視。據媒體報道,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的真實GMV目標接近4000億元;其中到店及酒旅業務2900億元,外賣業務1000億元。
各個平台的加入,讓用戶在出行上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我並不局限在哪一個平台訂票,畢竟現在有這麼多軟體可以訂票,貨比三家,還能省點錢。」一位00後毛卷直言不諱,在他看來,在某個平台種草,再去其他平台「拔草」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哪家便宜用哪家。」
實際上,和毛卷一樣,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們雖然極度嚮往詩和遠方,但在選擇出行方式和訂票方式時,也極容易受到價格因素影響。
這些對於攜程而言,都需要正視和付出更多的努力,畢竟,用戶的忠誠度,最終決定能否走得更遠。
對於攜程而言,隨著旅遊的全面復甦,尤其是出境游的恢復,2023年或許是充滿新的希望的一年。當然,在復甦的曙光下,攜程還需要做得更好,才能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出境游重啟滿月:市場「春意盎然」 供應鏈恢復仍需時間》,來源:證券日報;
《攜程凈利潤14億元 終於扭虧 出境游回升至疫情前40%以上》,來源:財聯社。
*題圖及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王倩、小棲、小唐、毛卷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