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新實驗·觀察丨讓農民成為鄉村產業的主人

2023-10-26     奎文發布

原標題:鄉村振興新實驗·觀察丨讓農民成為鄉村產業的主人

在蔡家溝村,不論是新的產業,還是傳統的鄉村產業,在股份合作改革探索和實踐中,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

發黃的樹葉落在青色的石板路上,一棟棟傳統的民居修葺一新,牆壁上畫滿了各種彩繪圖案,許多都是村民們自己畫的,村裡的小廣場上,上百幅照片高低錯落地排成一面「照片牆」,照片中的人,不是模特,也不是名人,而是小村莊的村民們。

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蔡家溝村,一個山腳下的小山村,2022年,一家名為「富眾鄉村文旅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村裡成立,由農民、村集體、藝術家共同入股,與企業合作,經營村莊的文旅產業,把村莊建設成了一座藝術鄉村,同時為村民提供免費的藝術培訓,十多位村民成為了「鄉村畫家」。

在諸城更多的鄉村裡,不同形態的股份合作社正在建立,農民、村集體成為股東,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整合鄉村資源、經營鄉村產業,給一個個鄉村帶來了新的改變。

10月12日,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蔡家溝村,遊客走過秋日的村道,兩側的牆上畫滿了彩繪。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藝術鄉建的新變化

蔡家溝位於諸城市南湖生態經濟發展區,村前的常山,即是當年蘇東坡在密州出獵,寫下「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地方。

城鎮化的過程中,蔡家溝和許多鄉村一樣,面臨空心化、老齡化的困境。最初的變化,從2017年開始,那一年,一群藝術家走進蔡家溝,在這裡開啟了藝術鄉建的歷程。他們租用村民的閒置民居,閒暇時也教村民們畫畫。

69歲的張則英,從那時候起跟著畫家們一起學畫畫。孩子們大了,各自成家立業,走出鄉村,很少回來,勞累一輩子的老人們,想要找到一些生活的新樂趣。而畫畫,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6年中,張則英畫過幾百張畫,已經可以畫出一幅足堪欣賞的畫,甚至放在畫廊里銷售。

10月12日,蔡家溝村的農民畫廊中,畫家正在指導村民學習繪畫。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這是一個常規的藝術鄉建的故事,在土地里勞碌的人們,在新的時代,找到了新的樂趣和價值。但在2022年,蔡家溝的藝術鄉建,有了新的變化。

2022年,諸城探索鄉村產業發展中的股份合作改革,南湖片區黨委書記孫湘海介紹,蔡家溝成立了兩個黨組織引領的股份合作社。一個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和種植企業對接,發展果品產業,人均年增收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0多萬元。另外一個,則是一個藝術鄉建股份合作社。

藝術鄉建讓一個曾經的貧困村脫胎換骨。蔡家溝村農民畫坊前,藝術家拿鋤頭,農家大嫂持畫筆。受訪者供圖

這個股份合作社名為「富眾鄉村文旅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村集體、農戶、駐村藝術家三方共同出資。村民成了股東、建設鄉村的藝術家,也成了合作社的股東,他們引進企業,提供研學、培訓、藝術品銷售、閒置房屋出租等服務,獲得收益,20%作為維護和運營費用,80%分紅。張則英和村裡的十多位學畫村民,想過他們的土地、房子可以賺錢,但從來沒想過,他們的畫也可以賣錢。

合作社裡的新模式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民專業合作社並不是新名詞,作為國家提倡和推動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合作社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眾多責任和意義。

然而,遍布全國的60萬個行政村,200多萬個登記的合作社,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合作社裡,農民是主體,但農民組成的合作社,如何才能進一步整合鄉村資源、對接市場,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目的?這其實並不容易。

2022年,諸城市發布《關於唱好「 股份合作三步曲」,奮力開創新時代「 諸城模式」 新實踐的意見(試行)》,開啟了股份合作社的新探索。

這是一場全新的實驗,農民、村集體分別以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社對接企業,以合作形式確立各方權益,以股份形式保障各方收益。

蔡家溝的兩個股份合作社,是這場鄉村振興實驗中的一員。在諸城各個鄉村,更多形式的股份合作社相繼成立。

在下河村,120畝新品種蘋果,於2022年剛剛栽種,這種名為「維納斯黃金」的蘋果,以極高的糖分和口感,日漸成為蘋果市場中的新寵,為果農帶來了更高的收益。

10月12日,下河村新種的蘋果地里,蘋果即將進入採收期。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下河村位於皇華鎮,屬於山區,村裡的耕地大多是丘陵坡地,土地貧瘠、收益很低,多年來,下河村大多數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的許多土地,都被種上了楊樹,因為地薄,五六年也長不了多大,收益自然不高,但好處是不用管理。

2022年,股份合作改革開始後,下河村成立了股份合作社,41戶村民,以114畝土地入股,村集體通過整理土地溢出面積入股,合作社引種良種,建立新的產業和經營模式。

「通過整理土地,溝溝坎坎都消失了,原來的田埂也整平了,土地面積擴大了,從114畝變成了120畝,同一塊土地,整理之後多出了6畝,集體增收有了新的來源。」下河村支書李傑說。

貧瘠土地的新產業

股份合作改革中,基層黨組織必須入股是一個硬條件,但同時,基層黨組織又不允許入乾股,必須以實際的資金、資產、資源入股。

在下河村,村集體其實並沒有自己的資產,整理土地多出來的6畝,成為了集體資產,也成為了村集體第一筆「股本」。

股份合作社成立後,皇華鎮和下河村的幹部,帶領村裡的合作社成員,多次考察果業項目,藉助諸城市兩個國家級平台,一個是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另外一個國家級農林科技孵化器,通過兩家國家級平台,找到了「維納斯黃金」這個新品種。

維納斯黃金外形類似傳統的金帥,但口感更好,價格也更高。村裡引進了大型樹苗,2022年栽種,2023年就開始掛果。

「我們120畝地,今年套了18萬個袋子,也就是有18萬個蘋果。」李傑介紹。

10月12日,李傑在蘋果地里介紹,去年栽的120畝大型樹苗,今年套了18萬個袋子。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10月12日,下河村外的山坡上,18萬個維納斯黃金已經接近成熟,剝開袋子,金黃的蘋果飽滿、圓潤,「現在已經非常甜了,但糖分還在累積,再有二十天左右,就可以採收了,那時候會更甜。」李傑介紹,「維納斯黃金不愁銷路,去年的地頭價格在5元左右,以3個蘋果一斤的重量計算,今年大概可以收6萬斤蘋果,銷售收入預計30萬元。」

位於諸城的蘋果樂園,將會以收購價收購這些蘋果,這使得合作社和入社農戶的利潤都可以保障,而蘋果樂園,也通過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獲得利潤。

「股份合作社,是一個打通生產到市場全產業鏈的平台。」一位皇華鎮幹部介紹,農戶本身對接市場,很多時候並不暢通,農戶組成的合作社也是如此,在了解市場信息、應對市場變化的過程中,還有很多東西要學,通過引進企業,藉助企業的力量,目的也是以更快、更準確的方式對接市場,讓起點的生產者和終端的市場主體直接達成合作,推動鄉村產業高效發展。

鄉村產業新發展

在下河村種植新品種果樹時,位於諸城桃林鎮的草屋村,數十年的茶樹,正在進行新的經營模式改革。

諸城產綠茶,最早的茶樹,自1958年南茶北引時栽種,半個多世紀以來,當地獨特的氣候、土壤、山水等,造就了當地獨特的綠茶品牌,「諸城綠茶」也是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

和南方的茶葉不同,為了順利越冬,草屋村的茶樹更矮,只有二三十厘米高,可以種在林下,也可以種在山坡上,採茶的時候,人要蹲在地里,格外辛苦。

10月12日,周振華在茶山上介紹股份合作改革的情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草屋的茶葉,一年可以采兩次,分為春茶和秋茶。「春天梧桐花開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茶葉最好,秋天要等到白露和寒露之間。」草屋村支書周振華說。

周振華也是草屋社區茶葉合作社的負責人,2022年,結合股份合作改革,社區成立了草屋初心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由社區集體和茶農入股,社區黨委書記擔任合作社負責人,與茶企合作,藉助諸城綠茶這個「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牌,加工茶葉,提高茶葉附加值。

諸城的股份合作社有多種形式,如土地股份型、勞務服務型、資產整合型、生產經營型等,草屋社區的股份合作社,兼具資產整合型和生產經營型的特點。周振華介紹,成立一年,目前入股的農戶還不算多,但已經開始盈利。「今年已經賣出了2400斤茶葉,收入15萬元。」

在下河村,蘋果園裡的管理,還藉助了另外一個黨組織引領的勞務服務型股份合作社,村裡人以前多種楊樹,對蘋果的管理並不熟悉,「光套袋一項工作,熟練的工人,一天可以套5000個,而第一次套袋的村民們,一天只能套幾百個。」李傑說,「合作社果園的120畝維納斯黃金栽種後,套袋、剪枝、打藥等,都用了這個勞務合作社的人和機器,為合作社節省機損4000多元,節省僱工成本3000多元。」

在蔡家溝,企業入股合作社,更多的產業正在為村莊帶來新的氣象,村幹部估算,村裡的研學、培訓、旅遊、藝術體驗等,預計全年可以帶來30萬-40萬元的收入。

不論是新的產業,還是傳統的鄉村產業,在股份合作改革探索和實踐中,每一天都在發生變化,這些變化的效果,或許還需要時間來驗證,但對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樣的變化都是新鮮的、從未經歷過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2cfeb91d605f68ed0cb18260dc5a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