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堅持和平共處、避免三戰爆發,中國負有特殊責任

2024-06-28     觀察者網

6月28日上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等系列活動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紀念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如何評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影響當代國際關係規範、團結亞非拉國家、塑造中國外交戰略獨立性的意義?在世界並不太平的當下,如何解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進一步賦予其現實意義,為維護和平穩定、向國際關係注入更多正能量而更好地發揮中國外交的作用?

就相關話題,觀察者網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進行了交流。

【文/觀察者網 郭涵】

觀察者網: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尚未完全走出積貧積弱的國勢時,第一代領導人便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動參與戰後國際秩序的重塑。如何評價這一原則提出的歷史意義?

金燦榮:從宏觀角度來說,人類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基本遵循弱肉強食的生存邏輯。自大航海時代到實現工業革命與產業升級以來,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殖民擴張,把這種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發揮到極致。

源於西方霸權國家內部的分贓不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先後引發兩次世界大戰。二戰結束以後,國際結構出現了很重要的變化,「西方」內部分成了東方與西方,形成冷戰間兩大陣營的對立。西方內部的矛盾結合中國革命的成功、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客觀上為走中間道路的國家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

新中國的領導人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與一些中間地帶國家合作,具體說是緬甸和印度,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在當時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道義層面上。可以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對西方自近代數百年以來強權政治的一種否定,我們反對你說拳頭大就有道理,因為國家間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你就不把別國當人看待。

從全球層面來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首先代表了一種道德進步,雖然部分原則到今天也很難完全實現,但它確實代表著進步的方向。

從實用價值來說,它為第三世界國家在外交場合堅持本國立場、反擊西方霸權國家提供了一種法理層面的依據,並深入各國人心。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講話

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首先代表了新中國成立後對維護國家主權與戰略獨立性的追求,代表新中國跳出歷史局限(數千年來弱肉強食的行為邏輯)、跳出東西方陣營對立(追求各國共存)的一種獨立見解,充分體現了新中國的戰略自主性,也是中國戰略藝術的體現。

觀察者網:美國哈佛教授史蒂芬·沃爾特認為,美國應該從中國外交中學習的是謹慎地在海外使用力量。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年來,中國對五項原則的內容始終以身作則,這是否可以說是中美外交最大的區別?

金燦榮:這個觀察很到位,中國不僅提出,也在以身作則地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張。同其他大國相比,很明顯,中國對待周邊鄰國的態度是最友好的。我曾經跟東南亞國家的朋友開玩笑說,一個小國與中國而不是其他大國做鄰居,某種程度上說是非常幸運的。

現實是,中國非常克制,看問題很長遠,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生氣、大打出手,這不是我們的風格,所以中國周邊相對比較和平。包括美國人也承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是有幫助的。

放眼全球,現在歐洲、中東地區都面臨著戰亂。其實亞太地區也存在許多矛盾,從結構上來說,在亞太地區維持和平要比別的地方更加困難。算上西亞的巴以衝突、中國同印度的主權爭議、南海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台海問題,還有東海的問題,中日、日韓之間的主權爭議,亞洲的矛盾加起來有很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亞太地區依然相對和平,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隱忍與戰略智慧。

觀察者網: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鄭永年教授日前發文提出,「不要低估三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尤其提到了「美國在中國周邊營造戰爭環境」的影響。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說,這幾年確實會有種戰爭並不遙遠,甚至可能在靠近我們的感受。這樣的背景下,應如何看待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70周年的現實意義?

金燦榮:首先我非常尊敬鄭永年老師,他的觀察十分深刻且獨到、有高度。我同意他不要低估三戰爆發可能性的觀點。其中的依據包括,目前俄烏衝突確實存在升級的可能,假如烏克蘭在戰場上頂不住,北約公開下場,那就意味著三戰爆發,俄烏戰爭將不再是一場代理人戰爭。

中東的局勢是,以色列大機率要對黎巴嫩的真主黨武裝發動進攻,這會進一步增加伊斯蘭世界的憤怒。目前朝鮮半島也不平靜,台海局勢比較緊張。這些案例都能夠佐證鄭老師的判斷。

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2年,圖為頓涅茨克地區托雷茨克一棟被摧毀的居民樓 (視覺中國)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面對不平靜甚至存在風險的局勢,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是其中體現出來的、我前面講到的哲學精神,是尤其重要的。

當然,堅持原則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靠實力甚至暴力來支撐。如果沒有維護和平的能力,那麼嘴上說堅持原則就是在講空話。為了堅持和平共處、避免三戰爆發,中國負有特殊責任。

對中國來講,除了在國際舞台上強調這些原則外,一定要搞好國內的發展建設。這兩年我們國內發展面臨不小的困難,除了疫情的影響外,還有一個大家談論比較少,但是我個人十分重視的問題,就是我國的人口下降趨勢。2022年中國人口同比減少85萬,去年減少208萬人,今年可能還是會保持下降的趨勢。

沒有新生兒就意味著未來需求的萎縮,進而影響許多行業。有人做過研究,一個新生兒約可以帶來2.5個就業,因為他代表著未來需求。誇張一點講,新生兒就是第一生產力。沒有人口,任何遠大事業就無從談起了。

除了美西方制裁中國帶來的部分麻煩,另一個問題是民營企業家的缺乏信心。還有一段時間以來,政策方面對需求的重視度不夠。種種問題結合起來使得經濟出現一定困難,也導致許多社會矛盾浮現出來,比如一些極端事件、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等等,讓人感覺社會很浮躁。

當我們自己出了問題,就會給美國可趁之機。美國現在不斷出手「整」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它的判斷,即認為中國經濟形勢不好,可以乘勢欺負。這就需要我們做出改變,儘快把經濟恢復到健康增長的狀態,協調好內部矛盾,促進社會穩定與團結。只有這樣才能承擔起更大的、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

如果我們為自己的事情忙得焦頭爛額,哪裡還有餘力在國際上堅持維護和平呢?所以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者,一方面肩負特殊責任,另一方面也要持續提升自身能力,關鍵是要把國內經濟搞好。

觀察者網:27日觀察者網發表了評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何歷久彌新?》中提出,這一原則體現了中國式智慧,即中國的「天下觀」思想。您怎麼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體現的中國傳統思想或者說影響?

金燦榮:作為中國主動提出的一種新的國際關係行為原則,它跟過去西方的殖民主義思維是對立的,這肯定反映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哲學上的特點。

西方的一神教哲學強調二元對立,上帝不會跟惡魔談判,就只有消滅對方這一條路,而且他們堅信上帝一定會勝利,所以有「大審判」的概念。對不對?

中國哲學沒有這些東西,中國哲學強調陰陽合一,是二元統一的,我們認為任何事物都是有陰有陽,相互損益,不可強行脫離。形象地說,就是哪怕鄰居之間有矛盾、嫌棄對方,也要湊合著過,講究和而不同。

美國當然不會這樣想,他們會說非敵即友,你不站在我這邊,你就是我的敵人,我就要消滅你。比如越南戰爭時期,美國軍隊在越南美萊村進行過一場殘酷的屠殺,包括婦女老幼在內,超過500人被殘忍殺害。最後承擔責任的連隊主官在軍事法庭上說了一番讓人目瞪口呆的話,他說他下令殺死平民是為了拯救對方,因為那些平民不信仰上帝,信仰的是「邪教」。為了讓上帝寬恕你,我必須殺了你,而我其實在拯救你。從中國人的角度來說,這是匪夷所思的邏輯。

所以我認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多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思想當中的陰陽觀。這種思想在具體政策上面的表現就是尋求和平共處,用通俗的話說是湊合著過,你沒事老想著消滅人家幹什麼。就算你一言不合把別人滅亡了,自己也會受到各方面損失,遲早也要衰敗。

觀察者網:網友中經常爭論的一個話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特定背景。放在今天的國內外環境下,為了與鄰國妥善處理爭端、維護和平穩定,是否有必要更主動地塑造對方國家的政策制定與國內政治,而這又會與「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相矛盾?

金燦榮:我想還是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互不干涉內政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中的一個核心原則,這個原則不要輕易談放棄。說到底,中國也很難直接影響別國的重要政治決定。

另一方面,追求和平共處與維護國家利益之間並不矛盾。和平共處是一個針對國際社會、世界各國的規範與呼籲,但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捍衛本國利益。如果一味地退讓、妥協,就會不斷遭到欺負,和平共處原則本身的意涵也被破壞了。

現在中國正在加強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而且肯定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從許多細節上都能反映出來。6月17日,菲律賓弄了一些海軍特戰隊員去闖我們的仁愛礁,中方直接出動海警就把他們壓制住了,還沒有派特戰隊員。這就是說我們的能力已經足夠,不怒自威,已經能很好地維護國家利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375e7cae537f96dbf93e890fbafcd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