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東南部有2縣規模遠大於周邊縣,其原因是曾有個縣「消失」了

2022-09-08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河北東南部有2縣規模遠大於周邊縣,其原因是曾有個縣「消失」了

河北省東南部和山東省、河南省交界的地方,是邯鄲市的大名縣和魏縣。大名縣的面積是1053平方公里,魏縣的面積為864平方公里,分別位居邯鄲市所轄的18個縣市區的第3、第4,而人口排名也是這個位次。這樣的體量,與邯鄲市西部的面積和人口大縣當然稍微遜色一些,但是和周邊相鄰的幾個縣,特別是廣平、館陶、邱縣相比,無疑要大上許多。

邯鄲市地圖,可以看到大名、魏縣的面積大於周邊縣

那麼為何周邊縣較小,而這兩個縣「獨」大呢?

這是因為曾經有個縣被分割開來,併入了大名縣和魏縣,消失的這個縣叫做「元城」縣。

從設縣歷史上看,魏縣和元城縣是漢代所設,而大名則設縣較晚,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漢政權乾祐元年(948年)由廣晉縣改設,相比魏縣和元城縣設縣時間晚了1000年左右的時間。

西漢的魏郡,元城和魏縣已經出現

大名縣出現之後,就與元城縣、魏縣一起出現在了歷史舞台上,哪怕是在之後的歷史長河裡,某個縣雖有短暫撤併,但時間不長又重置,總體來說三縣並存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時間到明朝,全國的各級行政區劃省、府州、縣的輪廓和現代相比已經差別不大,無非今天相對應的名字是省、市、縣而已。元城、魏縣、大名三縣也是如此,三縣同屬北直隸大名府管轄。

清朝乾隆年間,魏縣併入大名縣

清朝,清承明制,三縣疆域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在乾隆二十二年五月,因漳河決溢,大水灌入魏縣城內,城牆和房屋均被沖毀,成為廢墟,於是準備把縣治遷移到別處重新建城,但還沒有開始實施,東邊的大名縣城也被衛河水沖毀,由於兩縣縣城被毀時間相隔極近,府、縣的財力已不允許兩縣同時建設新的縣城。

經當時的直隸總督方觀承奏請,批准將大名縣治所遷到府城內,與原本就在府城內的元城縣同為附郭縣,與大名府同城而治。而魏縣則被裁撤,其所轄地域的十分之九被劃入大名,十分之一划入元城縣。其具體劃分原則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關於並縣的《部(吏)議》記載:

查魏縣漳河以南二百八十八村,河以北十八村,共計三百六村,均與大名縣地界切近,應劃歸大名管轄。又東北三十一村與元城縣地界毗邊,就撥歸元城管轄。

1859年的《直隸輿地圖冊》中,魏縣的標誌並不是縣,但仍出現在地圖上

雖然魏縣名義上被裁併入了大名、元城,但是魏縣還保留了原來的縣丞建置,治所仍為魏縣舊治,只不過名字改為大名縣管理漳河縣丞,甚至就連錢糧、差徭、訴訟、胥役等本該由縣裡承擔的政務,也紛紛在魏縣舊治里進行,其區別無非是在縣治里稱為縣,在魏縣稱為鄉而已,同樣的機構在縣、鄉均設,這種「明合實分」的狀況存在到清朝結束。

大名縣取代了元城縣成為「首邑」

大名縣治所遷移入府城後,設於西南角的天雄書院故址。大名府「首邑」原本是元城縣,就是因為縣名和府名相同,於是大名縣就成為了首邑。民國元年(1911年)實行裁各府首縣制度,大名縣被併入大名府。第二年袁世凱又頒布《劃一令》進行了「廢府存縣」運動,大名府被撤銷降為大名縣。雖然這樣一併一廢,大名由縣變成府,又從府成為了縣,時間不算太長,但是大名縣的辦公地點卻發生了變化。

乾隆五十四年《大名縣誌》城郭圖,大名府、大名縣、元城縣位置

位於天雄書院舊址的大名縣被撤銷,大名府降為大名縣後,原府署就成為了縣署。雖然大名縣署沒有進行搬家等步驟,但位置卻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動。

其實大名縣署的變化,「由府署為縣署」也代表著大名縣成為原府城內地位最高的縣治,再加上乾隆年間大名縣治遷至府城之後,因和府同名,而確定的「首大名、次元城」的局面,使得原本是附郭縣、首邑的元城縣就變成了附屬於大名縣的位置,這也成為後來元城縣併入大名縣的主要條件。

為何非得要歸併同城的縣?

這件事還得從國家層面上來說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後,國人希望通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振興國家的願望強烈,變法維新的一項內容就是變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對皇帝制定憲法約束其權力。而立憲就需要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計劃在九年的時間裡,從省城到鄉鎮均都設立審判廳,從而打造出一套新的司法系統。

立憲運動時的舊照片

在籌辦地方各級審判廳過程中,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同城有多個府、縣治所的問題,比如在大名府城內,就有大名府、大名縣、元城縣三套辦事機構,如果按照行政區劃來設置審判廳,在府城內就需要有大名府1個地方審判廳,大名縣、元城縣2個初級審判廳,也就是有1個地方審判廳與2個初級審判廳同處一城。這樣,不僅會造成機構重疊,人員增多,而且也易導致經費浪費。

鑒於這種情況,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初二日,民政部飭下「各省督撫,查明州縣同城之處,一律奏明裁併,以省冗糜而杜紛歧」。也就是歸併同城首邑、裁併同城州縣。

這個命令發了不久,清朝就被推翻,雖然命令是清朝所發,但仍被民國政府所採用。就像上邊所說的,元城縣已經處於附屬的地位了,在裁併同城縣時,自然處於被裁的命運了。

1933年的《河北分縣詳圖》上只有一個大名縣

雖然魏縣、元城均併入大名,但是弊端呈現,魏縣、元城兩縣要求復縣的呼聲不斷

據民國《大名縣誌》記載:

大元魏三縣合併之後,面積之大、人口之多,為河北省各縣所罕有。以面積論,元城最大、魏縣次之、大名最小;以財力論,魏縣最富、元城次之、大名又次之;又以地糧不同,大名每銀一兩折地三十八畝有奇、元城折三十一畝有奇、魏縣二十一畝有奇。因負擔不均,故各機關內容各用各款,有餘者存儲,不足者虧欠各機關;人位更為特殊,教育局設三督學,財政局之設兩幫辦,均按縣分配,其他各機關雖無顯然區別,實則三縣人士必平均任用,始可相安無事,遇有公款攤派,大名則擬以銀為標準,魏縣則擬以地為標準,元城則依遠於二者,之間紛爭不已,意見紛歧,遇事互相牽掣,諸事不能進行。根本解決惟有分治一途,魏縣介之於先,元城繼之於後,分縣運動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

總的來說鬧「分縣」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合併之後的大名縣太大,管理不便。二是原來的縣大小、貧富不一,合併之後對原縣下達的行政指令又無法以同一標準實施。三是各機關內來自於原來不同縣的人互相有紛爭,互相扯皮,掣肘因素極多。

民國二十三年《大名縣誌》地圖,含三縣全部區域

爆發「分縣」運動,但沒有分成

新大名縣由原來三縣所轄區域分為東、中、西三區。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大名縣西區(即原魏縣)、東區(即原元城縣)相繼提出分縣的請求。但因為各方訴求不同,河北省無法得到完善的解決方案,只能在8月將分治方案上呈至北平政務委員會,北平政務委員會認為分治「既於中央整理辦法不合,又與現在國難情形不符,本應暫從緩議」,最終河北省以北平政務委員會的指令為憑據,又以國難當頭及縣境水患為由,終止了魏縣、元城分治一事。

並縣前的魏縣略圖

魏縣終因抗戰的需要,得到復置

1940年4月,日軍開始推行蠶食、囚籠政策和強化治安運動,沿大(名)廣(平)公路和衛河安插了多個據點、碉堡,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掃蕩,將大名縣分割成為三塊,為了適應抗戰形勢,大名、元城、魏縣三縣分治,分別設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魏縣人民政府成立。

1947年《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圖》中魏縣再次出現,不過轄區和現在還有差別

而元城縣雖然與魏縣同時分設,但是在1945年抗戰勝利時,大名縣與元城縣衛河西部部分合建為大名縣,元城的衛東部分和山東朝城的兩個區合建元朝縣,1949年元朝縣的山東部分仍歸山東莘縣,元城部分併入大名縣,元城縣就此在中國的版圖上消失。

同治《元城縣誌》中的今天已「消失」的元城縣境圖

從上面看,元城縣幾乎全境併入大名縣,大名縣占據了原來大名、元城、魏縣三縣總轄區的三分之二,而魏縣僅占三分之一,按說今天大名、魏縣兩縣的面積相差應該很大才對,但是實際上魏縣比大名卻僅小了不到200平方公里。這是因為1946年成立魏縣人民政府時,對縣境進行了一些調整,原劃入元城縣的5個村從大名縣劃回魏縣,原屬河南內黃縣的甘固、泊口一帶劃到魏縣;屬於河南兩省共同管理的回隆鎮全境劃入魏縣,因此魏縣的版圖才有了今天這個規模。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