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人注意!全家二陽了?新發現275例!官方連夜通報!

2023-04-23     內江第一城網站

原標題:內江人注意!全家二陽了?新發現275例!官方連夜通報!

近日

不少人在網上曬出陽性的抗原

表示自己「二陽」

還有網友稱「全家二陽」

距離去年底的疫情高峰馬上5個月了

很多人擔心的下一波疫情高峰

是否已在路上?

感染過了,如今還需要接種疫苗嗎?

圖片來源:正觀新聞

新發現275例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其中「大角星」報告42例

兒童感染後出現眼角膜發炎

4月22日晚上,中國疾控中心公布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況。對比4月15日中疾控公布數據,4月14日至4月20日新發現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275例。

值得關注的是,根據數據,其中監測到42例XBB.1.16。此前,上周(4月15日)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共監測到15例XBB.1.16(系我國首次監測到),本周已增加到42例。

XBB.1.16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重組毒株的一種,屬於XBB家族,民間取名「大角星(Arcturus)」。3月以來印度報告的序列中XBB.1.16占比增長迅速,目前已成為印度主要流行株。美國目前流行的變異株中仍以XBB.1.5為主,但XBB.1.16和XBB.1.9.1近期占比均上升。由於亞洲部分國家流行XBB.1.16,我國近期輸入病例中XBB.1.16的占比增加。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香港已有數個檢測樣本中驗出XBB.1.16變異株,但他表示病毒嚴重性未見增加,死亡和重症個案也沒有急升,暫時不需要擔心。

許樹昌指出,XBB.1.16傳播度可能較高,嚴重性沒有增加,但兒童感染後較多出現眼角膜發炎。他說,感染後可能導致眼角膜很紅、流眼水並感痛楚,發燒時或會高燒,提醒家長留意,子女如有這情況應儘快求醫。

小編提醒各位家長朋友

留意孩子有沒有相關症狀

如發現異常儘快就醫

什麼時候會出現新冠二次感染?

哪些人更易中招?

4月20日下午,在由上海市免疫學會與Frontiers期刊中國區共同承辦的「感染免疫高峰論壇(2023年度)」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做了題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講。

什麼時候會出現二次感染?

張文宏介紹,根據數據顯示,如果新冠病毒發生變異,6個月後會慢慢出現二次感染,一般規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變異有效突破了人體為對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會形成感染高峰。

張文宏表示,應對新冠二次感染,需關注脆弱人群,不斷地監測、預警,做好藥物儲備,對任何變異株的到來做出快速反應。建議脆弱人群在6個月以後再次接種疫苗。

第一輪未感染的人,會二次感染嗎?

張文宏解釋,二次感染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過的人免疫力逐漸衰減,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據監測數據,目前我國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況都是後者。

面對二次感染,這幾類人群尤其要注意

面對二次感染,仍然需要關注重點人群。張文宏提醒,國際和國內的數據均顯示,在第一波新冠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感染來臨時感染的風險較高。而對於二次感染,大約60歲及以上的人和未接種疫苗的人感染風險較高。

此外,張文宏表示,仍需進行抗病毒小分子藥物的儲備。同時,一個很重要的舉措是建立起可以在48小時內及早治療的模式,市民可以就近到社區衛生中心測抗體或抗原,給予相應的藥物。

該如何做好防護?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傳染病研究所副所長李鋒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後,人體內可以產生高水平病毒抗體,但隨時間延長,高水平抗體會自然降低,面對新的突變株時,這種保護就很容易被逃逸。另外,不同人的病毒抗體水平不同,抗體水平本身就比較低的人,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比較容易二次感染。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也提到,免疫力低下、過度勞累以及有基礎疾病的人,容易二次感染新冠。不過,現在離上次感染高峰僅過去四個多月,「很多人還有較強的免疫力」。因此他認為短期內不會出現大規模感染的情況。另外,專家們認為,就算是二次感染,症狀也大機率會比首次感染輕。

彭劼建議,市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防護:

一是在密閉的公共場所,比如飛機、地鐵、長途車等場所,戴好口罩。堅持勤洗手等衛生習慣。當前廣東處於雨季,病原易滋生,除了防範新冠感染,還要防範甲流等其他傳染病。

二是對於醫護人員、特殊人群(教師等),還有未全程接種疫苗的人,尤其是在一輪感染高峰中沒有測出來被感染的,要做好疫苗接種。

三是藥品方面,臨床研判這次不會再出現大規模感染高峰,醫院儲備的藥品能滿足大家就醫需要,建議個人不用囤積藥品,有症狀到醫院開藥即可。

外出請做好防護!

防患於未然!

擴散!

提醒其他人!

顧問 / 四川元緒(內江)律師事務所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南方日報、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256213e71ee36cd65102e2fadb70a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