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死後廟號是太宗,為何魏徵在他活著時候就有諫太宗十思疏?

2022-07-0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李世民死後廟號是太宗,為何魏徵在他活著時候就有諫太宗十思疏?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名臣魏徵為了勸諫唐太宗李世民寫的一份奏摺,先後有四折,這個是第二,大概作於貞觀十一年(637),寫作的目的是希望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這份奏摺的寫作背景是在李世民攻滅東突厥,高昌,吐谷渾,臣服薛延陀,獲得天可汗的稱號之後,李世民心生驕逸,自滿自大,先後營建很多宮殿,又迷信方術,四處巡遊。為此,魏徵為了勸諫李世民垂拱以養民,希望他汲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訓,謹慎治國,不能驕奢淫逸,奏疏上去以後,李世民覺得很不錯。

因為皇帝的青睞,這份奏摺名氣很大,當時稱為論時政第二疏。不是現在大家知道的《諫太宗十思疏》。現在這個名字是後來的人給起的標題,實際上不太嚴謹。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死後諡號文皇帝,廟號太宗,所以當時魏徵是不會起這樣的名字來給李世民上書,雖然自古無萬歲天子,但是給一個活著的帝王上廟號,無異於詛咒他早死。

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不管李世民多開通,魏徵膽子多大都不會這樣玩。其實當時只是上了一個奏摺,沒有標題,畢竟臣子給皇帝奏摺又不需要先起標題,又不是命題作文。臣子的奏摺也都務求言簡意賅,直撲主題,而不能亂七八糟啥都說一遍,這樣對皇帝來說是一份煎熬,全國那麼多,臣子那麼多,說一通廢話,你想累死皇帝?

所以,當時魏徵沒有起名字,而後世起的名字也不符合當時情境,魏徵死在李世民前面,根本不會知道皇帝廟號,給他的奏摺裡面寫上皇帝廟號無異於畫蛇添足的事情。後續,奏摺上了以後,李世民親自回復了魏徵,也就是《答魏徵手詔》。即使詔書下了,李世民表示要改,不過皇帝依然我行我素,還咋樣還咋樣,對此,魏徵兩年後再次上書。

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這次奏疏更加直白,明確指出李世民當時作為不如即位初期,李世民再次表現出納諫如流的態度,把魏徵奏疏錄到屏風上時常觀看。

4年後,魏徵病逝,李世民感覺失去一面鏡子,諡號文貞,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同年,魏徵畫像錄入凌煙閣,而因為這一段故事,魏徵和李世民成就一個從諫如流,一個敢於直面君王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