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000876)在公布2021年報和2022年一季報的同時,還公布了新一輪的股權激勵計劃。根據公告,此次將授予2500多名骨幹員工8200萬股限制性股票,按當日收盤價(14.68)元每股計算,總市值在12億左右。尤為特殊的是,本次股權激勵方案並未設置針對2022年的凈利潤指標,旨在激勵骨幹人才持續優化管理水平。
2021年成績單:飼料蟬聯全國第一、食品產業逆市突破
根據新希望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62.62億元,同比增加164.37億元,增幅為14.9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90億元,同比下降145.34億元,降幅為293.97%。報告期內,飼料銷量2824萬噸,銷售生豬997.81萬頭、禽肉產品180.14萬噸、禽苗5.19億羽、商品雞鴨4.3億羽、豬肉產品29.41萬噸、深加工肉製品和預製菜25.35萬噸。
從產業規模看,新希望飼料產業依然是基石業務,穩居全國第一,豬產業與禽產業均處在周期低谷,但其養豬、養禽規模仍保持在全國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影響下,食品產業利潤首次突破億元規模,其中小酥肉單品銷售近10億,若干大單品過億。
面對當下全行業共同面對的低谷時期,新希望在年報中表示,目前公司資金儲備充足,有各類金融機構授信超千億元,眾多大型金融機構對公司的支持力度不減,且整體用信比率不到70%,尚有較大提款空間。公司在行業低谷期能獲得穩定的、低成本的續貸支持,將為公司實現穿越周期的穩定發展起到壓艙石作用。
12億股權激勵:6成分給豬產業,2022年不設凈利潤指標
新希望同時公告的,還有2022年的股權激勵計劃。根據公告,新希望此次股權激勵計劃將授予2500多名骨幹員工8200萬股限制性股票,按4月27日收盤價(14.68)元每股計算,總市值在12億左右。這8200萬股當中,有60%將向豬產業高管和骨幹傾斜,其餘將授予飼料產業與其他各產業骨幹。
早在此前豬價行情叫好的2019年,新希望就實施過第一次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激勵計劃。當時業績考核要求是「年均復合增長率不低於15%」。2021年1月,新希望表示,堅定做大做強養豬業務的中長期戰略目標不變,決定實施第二次股權激勵。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四個月後,新希望宣布,從長期價值考慮,公司認為應該更加注重有質量的增長,決定終止實施該次激勵計劃,回購的股份將繼續用於未來公司的核心團隊股權激勵。
2021年5月7日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張明貴宣布這一決策時表示,終止的原因,是企業調整了發展節奏和經營導向,和之前制定的股權激勵方案不匹配了。「但管理層對公司成長發展依然很有信心,因此我們16位高管自願從二級市場增持大概 2.5 億元的股票,我個人大概投資 7000 多萬元。」
在行業低谷期果斷調整戰略、堅定增持,既體現出張明貴等「少壯派」高管們的勇氣,也讓外界看到了新希望上下齊心的士氣。到2022年4月的此時,再提股權激勵方案,與過去相比,自然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與信心底氣。
新希望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的股權激勵方案,表達了公司「三定」的態度:篤定產業發展的方向,肯定優秀骨幹過去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堅定將未來的發展成績與員工共創共享。
為此,將股權激勵的業績考核目標設置為:
2022年:生豬出欄1400萬頭,飼料銷量3000萬噸,不設置凈利潤指標;
2023年:生豬出欄1850萬頭,飼料兩年累積銷量6500萬噸,公司全年凈利潤40億元;
2024年:生豬出欄2350萬頭(2021年的2.35倍),飼料三年累積銷量10500萬噸,公司全年凈利潤100億元。
該負責人表示,這一次的方案,考慮了行業平均養殖利潤水平、國內外對動物蛋白的迫切需求、周期未來可能的上行增長趨勢等因素,既要穩固過去的規模與成績,又要提升管理能力、利潤創造能力,既要穩固核心骨幹人才隊伍,又要以穩定的管理隊伍,持續不斷地優化管理水平。
在新冠疫情散點多發、全國熱議物資保供的4月,行業是否會迎來復甦的希望呢?已經穿越過40年周期跌宕的新希望,正在書寫屬於自己的答案。
新希望年報延伸閱讀
飼料產業:整合採購物流供應鏈 規模優勢獲進一步釋放
飼料一直是新希望的基石業務,過去五年來穩步增長、占比過半,無疑也是2021年最大的利潤來源——2824萬噸的年銷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其中禽料1,606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13%,位居全國第一;豬料、水產料位列全國前三;反芻料也處於全國前列。
規模是飼料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新希望的規模,已大到每天有5000輛卡車拉飼料、每年提高1%飼料能效就能節省77萬畝土地——這樣的體量,自然獲得了強大的議價能力。近年來原料行情波動劇烈,玉米價格突破歷史高位。俄烏戰爭與疫情影響春耕,更為糧價帶來不確定性。新希望自去年起,在總部層面設置了供應鏈管理部,通過集中管理全產業飼料原料採購業務和物流業務,釋放出規模優勢帶來的整合力,與多家龍頭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金額達數十億元。此外,新希望還率先在全國應用飼料在線配方系統「鴻瞳」、試點數字糧倉與數字工廠項目,構建出獨有的「原料成本領先、飼料配方領先、銷售高效運營」的核心競爭力。
禽產業:成本行業領先 鴨副產品造就多支「億元大單品」
去年的國際禽產業排名,新希望的白羽肉禽業務位列世界第五,排第四的是溫氏的黃羽雞,再前面都是外國公司,說一句新希望是中國「白羽肉禽之王」並不為過。新希望一方面有自主種源「中新」北京鴨為競爭之本,一方面則從飼料-養殖-屠宰全程管控,實現了白羽肉雞領先於北方主要同行、白羽肉鴨領先於全國主要同行的成本水平。
造肉成本已經壓到行業最低,那麼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哪裡?新希望將探索的眼光放到了禽副產品領域,尤其是鴨副產品,作為火鍋伴侶的鴨腸、螺螄粉伴侶的「黃金鴨掌」,在2021年均成為了「億元單品」,鮮鴨血直供海底撈等大型火鍋連鎖;鴨毛、肉骨粉等其他副產品轉化率及利潤近年來也都持續提升。
豬產業:堅定與放養戶合作發展 助農戶與區域規模升級
截至2021年末,新希望母豬產能超過190萬頭,具備了700萬頭的自育肥規模,全年生豬出欄997萬頭。在最核心的「豬晶片」能力建設上,已建立以海波爾外三元雜交為主、PIC五元配套係為輔的雙系種豬架構,「金字塔」體系逐步完備,配合自主智慧財產權選育算法軟體「秀傑和普」,在去年上半年已停止了外購仔豬育肥。
是不是普通農戶已在「超級豬周期」中淘汰出局?並沒有!在規模發展過程中,新希望仍在走「公司+農戶」為主,一體化自養為輔的道路,這也是新希望40年來與「三農」牢固的聯結紐帶。2021年,自養與放養的出欄比例約為1:4,未來也依然要走兩種模式均衡發展的布局。
年報顯示,2021年合作放養戶較2020年底下降17%,但規模卻提高了35%——500頭以下存欄量的農戶不到1%,1000頭以上的占到83%,較2020年提升了33個百分點。按非瘟防區劃分,新希望的養豬產能均衡分布在五個大區,圍繞核心消費城市布局,特別是中西部合作農戶已占到50%,既提升了區域行業發展水平,也具有覆蓋區域的全產業鏈競爭力。
食品產業:全產業鏈「養宰聯動」實現一頭豬價值最大化
新希望與其他豬企、肉企、飼企不同的是,它用 40年時間構建了中國A股上市公司當中,最完備最龐大的農牧與食品全產業鏈:從原糧貿易、飼料加工、科學育種、畜禽養殖、屠宰到食品深加工、下游銷售渠道和生熟品牌,有著完整的布局。全產業鏈可以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還可根據下游需求,在上游定製特色豬群養殖;全產業鏈中的「養宰聯動」可以加強對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助力實現一頭豬的價值最大化。
目前,新希望食品產業的火鍋食材已全面覆蓋了全國前100大火鍋連鎖品牌,成功孵化出十億元級單品小酥肉,形成了數隻五億元級、億元級產品及後備單品的儲備,正在複製從零到百的爆品模式,實現食品業務的裂變式增長。
數字化:以「三全四化」構建「數智養殖」全產業鏈體系
新希望年報中,除了提到多款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育種、配方軟體、食品溯源技術之外,還以「積極探索和構建『數智養殖』全產業鏈體系」作為對豬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描述。該公司認為,在各個環節通過數字化,可以促進養豬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豬產業在2021年開始試點,並大力推動了「計劃運營管控系統」的建設,從三大部分對養殖環節進行管理,涵蓋環控管理、視頻監控、飼料管理、數據分析、績效考核等。
從2021年中上線試點以來,該系統已經完成了生產母豬相關環節的試運行,覆蓋了運營中豬場的1/3,並計劃於2022年5月完成全部種豬場線的推廣覆蓋,在測試穩定後向其他單元推廣。正如3月召開的「燈塔項目」啟動會上,張明貴所言,新希望還將以關鍵設備智能化、全業務場景數據化、全數據在線可視化、全過程管理主動化的「三全四化」為目標,大力開展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