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農村老太太帶孫子找解放軍,掏出一封信司令員親自接見

2023-06-14     史密記

原標題:1948年,農村老太太帶孫子找解放軍,掏出一封信司令員親自接見

1948年春節里的一天,一位衣衫襤褸、佝僂著腰的農村老太太,帶著一個大約20歲的小伙子,來到了湖北麻城福田河鎮雙廟關。一路上,小伙子用雙手攙扶著那位農村老太太,口中還不停地說道:「奶奶,你小心點,走慢一點!」很明顯,小伙子是農村老太太的孫子。

當時,這裡是中原軍區下轄的鄂豫軍區的司令部駐地,農村老太太帶著孫子來這裡幹什麼呢?由於人生地不熟,農村老太太和孫子一直在鄂豫軍區司令部門口徘徊,時而探頭向司令部裡面看一看。

這時候,負責在司令部門外站崗放哨的解放軍戰士,察覺到了異樣,他立即走上前去詢問道:「老太太,請問你們有什麼事情?是不是要找什麼人?」

老太太的孫子聽了之後眼神一亮,立即回答說:「對,對,對,我和奶奶是來找人的。」

解放軍戰士笑著又問道:「那請問你們要找的人是誰呢?」

這時候,老太太顫顫巍巍地從懷裡掏出了用粗布包裹著的東西,遞到了孫子的手上。緊接著,老太太的孫子快速打開了那塊粗布,拿出精心包裹著的一封信,並交給了解放軍戰士。

解放軍戰士看了看信上寫的內容,原來是這位老太太是來找兒子的。可是,當看老太太兒子的名字之時,解放軍戰士有點納悶了,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老太太的兒子,而且整個鄂豫軍區好像也沒有叫這個名字的人。

怎麼辦?解放軍戰士看了看老太太,以及她的孫子,然後囑咐道:「你們先在這裡等一下,我這就進去向首長們報告。」就這樣,那封信一級一級向上呈報,不過很多人都不認識老太太的兒子。最終,那封信來到了鄂豫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的手中。

王樹聲看過信之後哈哈大笑,他興高采烈地說道:「太好了,可算是找到了,不容易啊!許和尚要是知道了,不知道有多高興呢!」王樹聲口中的「許和尚」不是別人,正是他的老部下——大名鼎鼎的許世友。由於許世友自全面抗戰時期,便長期在山東工作,所以鄂豫軍區的一般同志們,根本不知道許世友是誰。

緊接著,王樹聲司令員快速衝出了辦公室,他要親自接見門外的「貴客」。來到軍區司令部門口之後,王樹聲司令員熱情地和老太太握了握手,然後開心地說道:「大娘,我們可算是找到你了,要是再找不到你,都不知道如何給許世友同志交代呢!」

說完之後,王樹聲司令員看了看站在旁邊的老太太的孫子,又說道:「你是黑伢吧,太好了,皆大歡喜啊!」

老太太的孫子靦腆地笑了笑,回答說道:「報告首長,我就是黑伢。」

至此,一切都搞清楚了——這位農村老太太是許世友的母親,那個大約20歲的小伙子則是許世友的兒子許大安(乳名「黑伢」)。

在此之前,遠在山東工作的許世友寫了一封尋親信,請求王樹聲在大別山一帶幫助自己尋找離別16年的母親和兒子。然而,時過境遷,許久之後許世友的尋親信,才輾轉到了母親的手中。當老人家得知兒子還活著的消息後,激動的流下了淚水,然後帶著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孫子,顛沛流離來到了鄂豫軍區司令部的駐地。

許世友,1906年出生在湖北麻城許家窪(今隸屬河南新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幼年時期,許世友經歷坎坷,8歲的時候跟隨拳師到少林寺習武。有一次,許世友回鄉探親,結果失手打死了以勢欺人、橫行鄉里的地主惡少。這樣一來,許世友被迫棄家離寺,四處流浪,一度在軍閥的軍隊中當兵。

1927年,許世友回到家鄉,加入了革命隊伍,並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當時,王樹聲就是黃麻起義的領導人之一。1932年,紅四方面軍被迫撤離鄂豫皖根據地,開始了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此時,許世友告別了母親、妻子朱錫明以及年僅3歲的兒子黑伢,從此杳無音訊。

在那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年代,許世友的母親經常以淚洗臉,時刻擔憂著兒子的安全。好幾年多去了,許世友一點消息都沒有,也不知道是否還活在世上。面對著艱難困苦的生活,許世友的母親和妻子朱錫明四目相對、無語哽咽,幼小的黑伢成為了她們的唯一寄託。

有一年,家裡的光景差得不能再差了。怎麼辦?許世友的母親和妻子朱錫明商量:「錫明,許世友跟著部隊走了這麼多年,可能已經死在外面了,活人不能為死人考慮,我看要不你再找一門親事吧!」

最初,朱錫明並不同意改嫁,她始終盼望著許世友能夠回來,可是根本熬不到頭,看不到一點希望。後來,朱錫明慢慢順從了婆婆的意見,找了一個老實本分的莊稼人,重新組建了家庭。朱錫明改嫁之後,許世友的母親含辛茹苦地養育著自己的孫子,並靠著朱錫明的接濟,艱難度日。

那時候,紅四方面軍前腳撤離鄂豫皖根據地,敵人就後腳來根據地掃蕩,誓要把革命力量消滅乾淨。作為紅軍的家屬,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孫子東躲西藏,生怕年幼的黑伢落在敵人的手裡丟了性命。許世友的母親為了保住許家唯一的命根子,常常有家不能歸,只能在深山老林里藏身。

由於條件非常艱苦,成天以野菜充飢,年幼的黑伢被餓得面黃肌瘦。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敵人又到村子裡進行掃蕩。奶奶和姑姑帶著黑伢急忙跑上了山,在一處山洞裡躲了好幾天。此時,好幾天沒吃上東西的黑伢,趁著奶奶不注意,悄悄跑到山洞外面找野菜吃。

當時的黑伢根本分不清哪種野菜能吃,哪種野菜有毒,結果他拔出一顆有毒的野菜,就往嘴裡塞。幸好,被奶奶及時發現,一把將有毒的野菜奪了下來,這樣才避免一場悲劇。此時,被嚇了一跳的黑伢哇哇大哭了起來:「奶奶,我太餓了啊,我太餓了啊!」

看著痛哭哀號的黑伢,奶奶瞬間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一看奶奶流眼淚了,黑伢就不哭了,他懂事地用手幫奶奶擦拭眼淚,並且說道:「奶奶不哭了,奶奶不哭了,我不餓了,我不餓了!」後來,姑姑冒著危險,跑下山找了一點粗糧和麥麩子做的干饃,拿回來給黑伢充飢。看著黑伢狼吞虎咽的樣子,奶奶和姑姑頓時高興地笑了起來。

黑伢七八歲的時候,奶奶帶著他到鄰村乞討,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突然,黑伢看見和自己一般大的孩子騎在父親的肩旁上路過,他心中頓時有點失落。過了一會兒,黑伢突然問道:「奶奶,別的孩子都是爸爸,我為什麼沒有爸爸呢?我的爸爸去哪裡了?」

聽到黑伢這麼說,奶奶心酸不已,她哄騙黑伢說道:「你有爸爸,你爸爸在很遠的地方,他乾的是大事情。將來等你爸爸回來,一定會給你帶很多好吃的,很多新衣服,到時候咱們家的日子就好起來了……」黑伢聽了之後頓時高興了起來,他手舞足蹈地跟在奶奶的身旁,和奶奶一塊乞討去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慢慢地,黑伢慢慢長大了,奶奶也漸漸老了。此時,黑伢也從奶奶的口中,得知了關於父親許世友參加紅軍幹革命的事情。可是,父親許世友離家十餘年,沒有半點消息,黑伢和奶奶都明白——或許父親許世友已經不在這個人世上了。

隨著黑伢的慢慢長大,他懂事了許多,稍顯稚嫩的臉龐,透著一股堅毅。俗話說,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長大後的黑伢肩負起了照顧贍養奶奶的重任,雖然日子仍舊不怎麼富裕,但是這一對在萬般困苦中相依為命,並攜手並肩從困境中走過來的親人,卻過得無比幸福。

或許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黑伢和奶奶就這樣普普通通生活下去了。1948年春天,黑伢和奶奶心中那個不抱希望但期盼已久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封信輾轉到達了黑伢和奶奶的手中。

在打開來信之中,黑伢激動地跳了起來,他高興地告訴奶奶:「奶奶,我爸爸還活著呢,他在找我們呢,這就是他寫的信!」

奶奶聽到黑伢說的話,頓時號啕大哭了起來:「他還活著,太好了,上天保佑,我兒子還活著!」

原來,當年許世友跟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之後,緊接著參加了開闢創建川陝根據地的鬥爭和紅四方面軍長征,而且成長為了紅軍一位高級將領。全面抗戰爆發之後,許世友被派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386旅工作,擔任副旅長一職。

不久,為了開闢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許世友離開了太行山到山東地區任職,他先後擔任過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八路軍山東軍區膠東軍區司令員,為在鞏固和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等方面作出了不少貢獻。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繼續留在山東地區工作,後來隨著華東野戰軍的組建,許世友歷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及司令員。在此期間,許世友指揮部隊先後參加過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濟南戰役,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1948年春天,16年沒有和家裡人聯繫過的許世友,寫了一封尋親信,並請求自己的老領導王樹聲幫忙尋找自己的家人。當時,王樹聲擔任中原軍區下轄的鄂豫軍區司令員,而這個鄂豫軍區的位置就在大別山一帶,這裡也就是許世友的家鄉。王樹聲接到許世友的尋親信之後,急忙派人拿著信去查找許世友的家人。

不久之後,這封尋親信就輾轉來到了許世友母親的手中。這樣一來,許世友的母親就得知了兒子還活著的消息。此後,許世友的母親帶著已經長成小伙子的孫子,顛沛流離地趕到了鄂豫軍區司令部的駐地——湖北麻城福田河鎮雙廟關。

這樣一來,就出現了我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一幕——一位衣衫襤褸、佝僂著腰的農村老太太,帶著一個大約20歲的小伙子找到解放軍,掏出了那封尋親信,然後受到鄂豫軍區司令員親自接見!

當時,由於許世友忙於指揮部隊打仗,所以王樹聲司令員將許世友的母親和兒子,妥善安排在自己家裡居中。直到1948年年末,王樹聲司令員才派人將黑伢送到了山東,和自己的父親許世友團聚。這一次,許世友的母親由於年紀大了,所以並沒有一同前往。

許世友和兒子在山東團聚之後,他對這個兒子充滿了愧疚,自己離家16年杳無音訊,可苦了母親和兒子。當得知妻子朱錫明迫不得已改嫁他人之後,許世友唏噓不已,對著兒子說了一句:「也好,也好!」

在這段時間裡,許世友和兒子相處得非常融洽,他還為兒子改名為「許光」。有一次,許世友當面問許光:「接下來你想幹什麼?」

許光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想當兵,像你一樣打敵人!」

不久之後,在許世友的介紹下,許光參軍入伍,先後在華東軍政大學山東分校、第十二步兵學校、第五航空兵學校、大連海軍艦艇學院參加學習。

這裡要多說的是,許光在山東分校參加學習的時候,他的人生經歷深深打動了任課老師李心田。後來,李心田結合幾位將領的後代的傳奇故事,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閃閃的紅星》。這篇小說後來還被搬上了熒幕,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而許光就是劇中的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

在部隊工作期間,許光的表現非常優異,多次榮獲上級領導表彰。到了1965年,已經36歲的許光面臨著人生的一次艱難抉擇。當時,許世友的母親由於年老體弱,很不習慣住在南京,堅持要回老家安度晚年。可是,許世友由於工作在身,根本不能在母親的身邊盡孝道。

怎麼辦?有一天,許世友找到了許光,對他說道:「你奶奶年紀大了,她一個人在河南新縣老家生活,我不放心……」

許世友的話還沒說完,許光就明白了意思,他立即對著父親許世友說道:「那我就回老家工作,這樣方便照顧奶奶,她老人家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我應該為她老人家養老送終!」

看著兒子許光那堅毅的神情,許世友動容了,因為在他看來兒子以前吃了不少苦,現在在部隊中乾得也不錯,這次讓兒子回老家去工作,對兒子有點不公平。聽到兒子許光這麼說,許世友開懷大笑,他高興地說道:「好兒子,你不愧是我許世友的兒子,好樣的!」

不久,許光辦理了轉業手續,被分配到河南新縣武裝部工作,擔任武裝部副部長。在父子離別之際,許世友擺下了家宴,歡送兒子許光。推杯換盞之間,許世友眼含熱淚對兒子許光說道:「你是我的好兒子!我現在軍務繁忙,不能回家盡孝,只能由你代我回鄉好好服侍你奶奶了。」

此時,許光也流下了眼淚,因為回到家鄉也就意味著他又要和父親許世友分別了,他含淚允諾,並告訴父親許世友自己一定會照顧好奶奶。

回到家鄉之後,許光一邊照顧奶奶,一邊積極投身到家鄉的建設之中,為建設家鄉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貢獻,幫助縣裡溝通協調一些建設項目和調撥軍用物資。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就在許光回家鄉工作的這一年,奶奶以93歲高齡安詳去世,這讓許世友和許光悲痛不已。

奶奶去世之後,部隊曾考慮讓許光重返軍營,但是許光卻謝絕了。在許光的心裡,當年父親許世友義無反顧地走出大別山,那時鄉親們需要革命,需要改換新天地。而如今,家鄉需要建設,鄉親們需要富裕生活,自己必須留下來和鄉親們一道,為幸福生活而努力奮鬥。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將軍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0歲。當得知這個噩耗之後,許光悲痛不已,心中不停地自責自己沒有在父親身邊盡孝。後來,按照許世友生前的遺願,他被安葬在了河南新縣許家窪——這個生他養他的地方,常年守候在母親的身邊。

許光一生共有四個子女,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孩子們的名字都是爺爺許世友取的,分別是許道昆、許道侖、許道江、許道海。孩子們長大成人之後,和父親許光一樣始終保持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他們在各自的領域默默地耕耘著,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和成就。

2013年1月6日,許光因病在家鄉去世,享年84歲,安葬在了奶奶和父親的身邊。經歷了無數坎坷的祖孫三代人相互守候,,從此再也不用分離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06d11fa0b9ce44d1ff643bb5afc0a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