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西北民歌之父,寫下多首抗戰歌曲,一生都在為民歌做貢獻

2023-06-30     史密記

原標題:他被稱為西北民歌之父,寫下多首抗戰歌曲,一生都在為民歌做貢獻

他是我國民族音樂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西部民歌的創作和傳播事業,被譽為「西部歌王」、「西北民歌之父」。其主要作品有《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掀起你的蓋頭來》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此人,就是王洛賓。

1913年末,王洛賓出生在北京東城區一座四合院的油畫匠家庭。爺爺是頗有影響的民間藝術家,非常喜歡音樂,組成家庭樂隊自娛自樂。在爺爺的影響下,父親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王洛賓,也有音樂天賦。14歲那年,他參加了基督教堂開辦的唱詩班。很快,他就成了班裡的佼佼者。

1928年6月,父親因病去世,王洛賓去給在哈爾濱的姐姐報喪時,意外結識了塞克、金劍嘯等好友。不久,他就跟著塞克學習吉他、唱歌以及作曲。可以說,塞克是王洛賓走進藝術界的啟蒙老師和嚮導。塞克十分欣賞他在音樂方面表現出的執著和天賦,故邀請他為自己編演的話劇《北歸》譜寫主題歌和插曲。年底,王洛賓為塞克的詩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詞《在海的那邊》譜曲。

「九一八事變」後,充滿了愛國之心的王洛賓參加了遊行示威請願團。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到北平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在這裡,進一步提高了他的音樂知識。鋼琴老師是德國人谷不克;聲樂老師是沙俄的貴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老師是曾留學巴黎的汪德昭。因此,王洛賓受到了正統的音樂教育,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年,他的處女作問世,是為蕭軍的小說《八月的鄉村》創作了插曲《奴隸之愛》。

1934年,王洛賓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繼續深造。1936年,他受邀到北京京綏鐵路扶輪中學擔任音樂教員,為學生創作了《詹天佑之歌》。「七七事變」爆發後,王洛賓前往山西參加我軍「西北戰地服務團」,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期間,他創作了《老鄉上戰場》《風陵渡的歌聲》等抗日歌曲。另外,他還在西北大軍閥馬步芳的手下當差,倆人還成了知己。

1938年3月出版的《戰地歌聲》中,包括了王洛賓創作的30多首抗戰歌曲。5月,他和塞克、蕭軍等人去蘭州參加「西北抗戰劇團」,到甘肅、青海各地宣傳抗日,並改編了《達坂城的姑娘》等民歌。

1941年,王洛賓被懷疑是我黨人士,因此被捕,關押在蘭州監獄三年。在獄中,他依然沒有忘記創作,《我愛我的牢房》、《睡在戈壁灘上》等二十餘首歌都是他在獄中創作的。最後,還是時任青海省主席的馬步芳寫保書,才把王洛賓保了出來。1944年5月,他回到青海,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1949年9月,王洛賓加入我軍,跟隨部隊去了新疆,負責文藝工作。1951年,他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又在獄中創作了一批歌曲。1960年,他再次因為曾在馬步芳手下任職而在新疆被捕,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1975年,王洛賓出獄,但在政治上繼續被管制,在生活極度困難時改編《我願變成一杯香茶》等數十首民歌。1979年,烏魯木齊軍區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1981年,他恢復了名譽和軍籍,任新疆軍區文工團藝術顧問。1988年,王洛賓老人離休,享副師級待遇。

1996年初,王洛賓老人因得了膽囊腺癌入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治療。在醫院,他譜寫了人生中最後兩首歌曲《歌唱萬青年》和《人生之路》。3月14日,王洛賓老人去世,享年83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71d896cfcee4a3981263a3bd926b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