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如同客家話一樣古老,是中華飲食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中,客家菜可謂是最原始的廣東「土」菜,就地理條件和物產而言,用以入饌的副食品都是家養禽畜和山間野味,海產品較少。主要流行於廣東的惠州、河源、梅州、東莞、韶關;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岩、汀州;廣西的賀州、玉林;台灣新竹縣、苗栗縣等地。與潮州菜比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在粵菜或閩菜系中獨樹一幟。
客家菜基本特色是,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仍有許多古老奇妙的炊法。
客家菜有「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的說法,因此,早已形成的菜肴特色乃得以保留和延續,此外就是和客家聚居地域封閉的交通環境有關,一般都是山區,交通不便而少受外界影響,從而使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裡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
客家飲食民俗中的養生保健意識尤為鮮明。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所有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勤於探索養生之道,善於總結保健經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如今,飲食界返樸歸真之風日濃,發揚光大客家飲食文化的精華,繼承其精美神奇的烹飪技藝,無疑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今天得兄弟之請,這哥們兒的岳父可是黃江本地鼎鼎有名的客家名廚,廚藝爐火純青,已經有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感覺,什麼普通食材弄來都滋味非常,一般人想吃可還沒有這個口福。
初湯︳行粵食鮮
一上桌就發現這客家飲食習俗所反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從這盤蒸雞至少能看出兩點:其一儉樸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肴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缽、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
初湯︳行粵食鮮
東莞是嶺南地區著名的腊味之鄉。以新鮮豬肉、羊腸衣、上等米酒精製,外型較短,呈橢圓,紫醬色,芳香可口,以厚街臘腸為最著名。因所用材料不同分為白油腸、鴨肝腸、豬潤腸、豉油腸等品種。 還有客家特色咸香臘腸,如此切段大盤上鍋蒸,少量豉油提味,出鍋灑蔥花即可,咸香適口,爽脆中透著香醇,十分之美味可口。
初湯︳行粵食鮮
其實這盤菜都可以來猜猜是啥。考慮到難度可能不如最後壓箱底的,我就公布這個學名叫「慈姑」,澤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裡,葉子像箭頭,開白花。地下有球莖,黃白色或青白色,以球莖作蔬菜食用。可以吃。也作茨菰。慈姑切開呈微黃白色,質細膩甘甜酥軟味微苦。可炒可燴可煮。這道慈姑燒肉就別具風味。從食療效果來說,慈姑具有涼血止血、止咳通淋、散結解毒、和胃厚腸等功效,因其苦寒之性涼血清熱,故對上述症狀療效很好。
初湯︳行粵食鮮
豉汁蒸魚,魚是東江河裡撈來的野生貨,直接大火調豉汁蒸,魚味鮮甜,魚肉緊實,豉汁惹味,火候剛剛好,好菜,好菜。
初湯︳行粵食鮮
蒸肉丸,查了下客家東江肉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禮記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搗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為「跳丸炙」,是因其彈性能跳而名。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如此種種,都說明客家烹飪術作為民俗文化中的飲食文化,勘稱古意濃厚,是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生活中凝鍊出的智慧結晶。
初湯︳行粵食鮮
姜蔥焗魚片,活魚現殺起片,以獨家秘制味汁入味腌制,大火下姜蔥焗,看起來似乎簡單易做,但每一步沒有數十年功底就無法吃出這滑嫩鮮香,姜蔥和味汁彌散出的鑊氣讓人食慾大增,食之難忘。
初湯︳行粵食鮮
好了,終於到了本次宴席的壓軸競猜菜了,猜吧,我就不多說什麼了。這個以小白菜墊底看起來像湯水菜的物件兒,把也算是見多識廣的六廚也難倒了。
初湯︳行粵食鮮
為了便於辨認我再拍張特寫。
初湯︳行粵食鮮
為了全方位展現食材我咬開後再拍張特寫,要是認識的猜猜裡面類似餡料的是什麼?各位看官,說到做到,猜出來六廚請客,專門試試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