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禮物:扶風睜眼鍋盔饃

2019-05-16     扶風同城

生命的禮物:扶風睜眼鍋盔饃

來源:扶風百姓網

文/周向東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一、扶風睜眼鍋盔饃的名字來歷

陝西八大怪之二就是鍋盔像鍋蓋,它這樣說: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里酥外脆易攜帶。

凡到過扶風縣的人,幾乎無不稱讚扶風「睜眼鍋盔饃」獨具特色,扶風「睜眼鍋盔」饃形狀象頭盔狀,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成品鍋盔饃直徑約一尺,厚度約三寸,中厚而邊薄,色黃而不焦糊。稍薄的鍋盔饃可以用手掰著吃;而厚的則需用刀子切,被譽為「睜眼鍋盔」。因為厚,吃時得使勁張嘴,而習慣上,人一旦張嘴必然大睜眼睛,所以叫「睜眼鍋盔」。還有一種說法,因為發麵的酵母發的旺,發麵起來了許多漁網一樣的泡泡,就像人睜開了眼睛。

二、扶風睜眼鍋盔饃的歷史傳承和歷史故事

《扶風縣誌》(199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十一章農業科技記載:小麥,漢武帝天漢年間,本縣大面積種植。全縣種植小偃6號30萬畝以上,占小麥總面積百分之七十。扶風睜眼鍋盔饃是用小麥麵粉做成的。

扶風睜眼鍋盔饃和生命有關聯,是生命中的一個禮物。扶風至今傳承一種風俗,外孫子過滿月,外婆都要送睜眼鍋盔饃賀滿月饋贈禮品。

傳說,扶風睜眼鍋盔饃是古時戰鬥的軍糧,當時秦軍行軍時傳說,扶風睜眼鍋盔饃是古時戰鬥的軍糧,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延續至今。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乾糧,也有著突出貢獻。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乾糧媲美。其他國家的軍隊在這一點上,已先輸給秦軍一籌。唐朝時,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麵餅,吃鍋盔饃充飢幹活。

三、扶風睜眼鍋盔饃的製作工藝

扶風睜眼鍋盔饃的製作方法:發酵、烙烤,味型:淡香味,麥香味,原料:麵粉5kg(用水2kg)、鹼面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製作工藝,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頭上用木槓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到,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揉壓,視面的軟硬程度,如面軟可加些乾麵再壓,直至面光色潤,酵面均勻時,用溫布蓋嚴盤性。扶風人做鍋盔,將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動,只能藉助木槓子,用全身的力量來壓揉。壓成圓餅以後,放在鐵鍋里,用麥秸火慢慢烙烤,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黃而瓤干香醇。鍋盔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放上10天半個月也不會起霉變質。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即便放上十數八天也不會變味。出鍋的鍋盔饃直徑一般都在二尺以上,很像一個大鍋蓋,展現了扶風人純樸性格和豪爽氣概。扶風睜眼鍋盔饃從古時一直流傳至今,由於歷代勞動人民不斷地改進位作方法,鍋盔饃的質量也越來越好。改革開放以來,法門寺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旅遊者,街面上賣睜眼鍋盔饃的人家越來越多,逐漸成了扶風特有的名貴小吃,譽滿各地。

現在各地遊客遊玩了,他們總愛吃扶風縣的特產——睜眼鍋盔饃,臨走時還要帶上些,讓自己的親朋好友嘗嘗扶風睜眼鍋盔饃的美味。

2019年4月28日於扶風

註: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uXEC2wBmyVoG_1ZRT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