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從入門到放棄》?用這3招,助你重新煥發人生活力

2019-05-27   職場咖啡廳

「雖然努力了,但總在原地打轉,真正的改變為什麼那麼難?」

小C的煩惱是無法改變自己。

雖然對現在的生活狀態感到失望,但每次鼓起勁來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最後以失敗告終。

最典型的就是減肥和工作了。

信誓旦旦摸著肚腩開始減肥——第一個月減了幾斤,第二個月脂肪卻給她來了個雙倍暴擊。

辦好健身卡,一年只去了三次。「流水的健身卡,鐵打的救生圈。」

工作中,小C常常做計劃,卻還是因為達不成公司的KPI指標而被扣獎金。

雞湯告訴我們,人要自律、要勇於改變自己,但是卻沒有給喝湯的勺子。

學英語、背單詞、跑步、冥想、健身、提升工作效率,做3天可以嘗試,做一周就是挑戰了。

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直接放棄了計劃和努力,選擇葛優躺。畢竟,沒人願意承認自己天生就是廢柴,所以悄悄放棄。

其實,「改變自己」是我們給自己設下的最大騙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改變自己」是這樣的一和種思路:「發現問題、尋找原因、解決問題」。

小C就是這樣想的:

發現問題:衣服小了穿不上、肚子上游泳圈太難看,因為胖而不喜歡照鏡子。

尋找原因:管不住嘴,吃的太多,運動太少。

解決方案:管住嘴、邁開腿。

看起來合理的邏輯,怎麼到了實際行動中就那麼難?

管住嘴,堅持兩天忍不住補一頓火鍋,然後破罐子破摔再放縱兩天;邁開腿,完全正確,但是晚上已經加班了還要我出去跑?未免太殘忍了吧!

結果,就是在「自律、放縱、自責、再自律,再放縱」中循環,多麼像盪鞦韆,好嗨喔~

一次次失敗讓她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問題到底出在哪?

想要改變這個循環,我們先得從「鞦韆式自嗨」中醒悟,放棄改變,轉而尋找「最小阻力之路」。

什麼是最小阻力之路?

大家都知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老話。水往低處流,就是它的最小阻力之路。

對此,哲學家老子研究的最透徹。

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

他勸人們放下心中的執念,順勢而為、不勉強,回歸最純真的自我。

道理是很高明,但是要怎麼做呢?就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捷徑。

我們日常所做的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己喜歡做的;一種是因為壓力不得不做的。

對於這兩種情況,我們都可以運用「最小阻力」的方法,找到更多快樂、更少痛苦的捷徑。具體有3個技巧:

1、從「解決」到「創造」

在《最小阻力之路》中,羅伯特· 弗里茨指出:喜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長期處在來回擺盪的「反抗—順應」結構中,缺乏持續的行動力,因此會感到精疲力竭。

但是,能量總是沿著最小阻力之路流動的。要想實現真正的改變,我們必須結束「盪鞦韆」,創造出全新的行為結構。

從小父母教育我們,人要逼自己,成績不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後努力克服它。

結果呢,克服了嗎?很少。那些被強制要求學習的人,往往一看到書就想吐,而那些有自主性的學霸卻學什麼都輕鬆。

學渣和學霸的根本區別,往往在於是否有屬於自己的「願景」。

一個有結構性張力的願景是這樣的:、對於你想要創造的成就之願景。、對你的現狀清楚的認識。

比如,小C的工作願景是希望在2年內升職為部門領導,這個願景很清晰,但是沒有對現狀的認識,所以沒有張力。

現狀是:現在她的工作能力還沒有達到升職的程度,薄弱環節在於與領導和同事溝通的能力欠缺、對於工作的積極性不夠。那麼,她就可以結合願景與現狀做出調整。

認真構思你想要創造什麼成果,好好觀察你的現狀,並聚焦在與成果有關的部分。

對於如何打造屬於自己的願景,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寫出你的人生夢想清單,利用遠大的目標開啟行動。

不是幾個,而是100個。這些事項必須是你親自設下的,與他人的期待無關,而是發自你內心的需要。

然後,按照內容把它們分成六大類:工作和社會貢獻,金錢物品,時間,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學習興趣。

每一類中最好寫15個夢想,這樣總共大概有100個。

然後,在每一個大類中選「能夠實現的話就太好了」的3個。這3乘以6的18個目標,就是你心中最迫切、最想要實現的目標,即真愛。

摘抄下來,放在手機上、日記本中、電腦桌面,甚至列印出來,每天都溫習和親近它們。

三個月前,我用這個方法寫下了「我想要通過寫作來進步」,到今天我已經更文幾十篇,並且越來越喜歡寫作了,這個方法真的「amazing」。

2、尋找樂趣點和意義感

找到樂趣點和意義感,圍繞著這一點把事情變得輕鬆。

比如,很少人喜歡乾巴巴的走路,畢竟家裡的遊戲和追劇吸引力更大。

微信是怎麼把走路變得有趣呢?它把我們每天走的步數悄悄記錄下來,做了一個朋友圈排行榜。那些常走的人會名列榜首,受到矚目和點贊,並且形成「自律、愛運動」的高級人設。在這個樂趣點的刺激下,很多人都更願意多走幾步了。

這裡運用的方法就是「比賽法」,讓自己處於賽道之中,刺激自己前進。

再比如,賦予一件事情以「意義」,提高做事的勢能。

大多數工作都是社會的螺絲釘,時間上重複、內容上單調。

要想讓自己保持初心,就需要自己重塑工作的意義,給自己一個高尚的理由,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

護士覺得自己在為人們的健康做貢獻,圖書管理員覺得自己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阿里巴巴給員工宣揚「我們在解決許多人的就業問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舉個栗子,如果你的工作是銷售,那麼你可以觀察,自己的產品有沒有讓顧客滿意,如果顧客反饋好,甚至大大優於其它同類產品,那麼你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你在幫助客戶少花冤枉錢,幫助公司員工就業,甚至幫助國家創造GDP,幫助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李笑來是這樣創造意義感的:

「在我的世界裡沒有堅持和努力這個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每做一件事情前,我都會思考、尋找源動力,之後就動力十足,根本停不下來。」

例如,以前背單詞去新東方當老師,他估算了一下,按照教課的收益來算,他每背一個單詞相當於賺50元錢。然後,他每天給自己定了賺多少錢的任務,精力充沛時就多賺一些,真是輕輕鬆鬆啊。

3、創造者之旅

在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過程中,我們將經歷三個階段:萌芽期,同化期,完成期。

、萌芽期

在萌芽期,最重要的事是做出選擇,然後將所有資源都集中在這個選擇上。

選擇你真正想要的東西,無論它是什麼,當你下定決心去選擇之後,你會發現,之前所有困擾你的事,都開始煙消雲散。

按照上文中的方法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常常提醒自己「我想要擁有的是什麼」。

「我害怕寫報告,我害怕寫不好,我害怕上司刁難我。」當小C有這樣的想法時,她提醒自己轉化一下念頭:「我選擇寫報告,因為我想在職場中更進一步,實現自己的目標,那是我確定自己真正渴望的。」

我選擇A,因為B,所以我願意負責。

、同化期

突破了萌芽期的恐懼和不適,現在我們來到了到同化期,你會大量吸收知識、發現新的機會。

你會驚異地發現,實現願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你開始飛速的成長。

音樂家莫扎特自幼就被譽為天才。他從幾歲時開始作曲。但是,縱觀人生,他在三十多歲時的作品,比幾歲、十幾歲、二十歲時的作品都要成熟許多。

只要擁有好的動能,就能堅持越做越多,能力提升了,作品也就會更成熟。

、完成期

到完成期,我們要放手,坦然接受一切的結果,然後瀟洒地開始自己的下一段創造旅程。

很多拍電影的導演都接受不了自己的作品,覺得有遺憾或滿意,以及看了太多遍沒有感覺。

但是,電影製片人海因斯不是這樣,他對待自己的作品是觀眾的心態。

「拍電影之前我總是全盤掌握每一個步驟里所有元素,逐漸實現自己的願景,拍完後欣賞的時候,我想像電影是別人拍的,這時好玩的場景仍然能讓我大笑,看的時候還是充滿感動。

其實,不論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只要認真地投入過,它就能夠激勵我們繼續下一段旅程。

在漫畫《海賊王》中,出生在小村莊的路飛受到海賊香克斯的精神指引,決定成為一名出色的海盜。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路飛踏上了艱苦的旅程,結識了一眾好友,也讓自己不斷地成長。

指引他的,不是「改正自己、把事情都做對」的理念,而是一個讓自己熱血沸騰的夢想,「我要成為海賊之王」。

同樣,我們也可以這樣激勵自己。放棄改變,而是為了心中渴望的東西去創造。

無論你渴望的是一輛車還是「小龍蝦自由」,亦或是每天一杯星巴克咖啡,這個過程都會讓你感到是在為自己而活,有希望、有奔頭。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一年共讀20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