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丨注意力管理、GTD
字數丨3000字,閱讀約5分鐘
單純的時間管理已死。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你天生如此嗎?不是,是手機和網絡的鍋。
在這個信息量爆增、工作日趨複雜、微信24小時在線,加班風氣盛行的世界,每個人的事情都是做不完的。
因此,做事拖延、沒條理就成了滅頂之災。
在《高效忍者》中,格雷厄姆·阿爾科特認為:時間管理已死,只有通過將注意力分配給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實現高效。
阿爾科特是一名培訓師和企業家,曾與英國內閣、英國國民信託組織、易趣、英國電信、葛蘭素史克、等進行過效率研究的合作。
他認為,高超的注意力管理能力,才是通往高效的新鑰匙,所以我們需要改變自己做事的方式,給自己多加一個腦袋。
這個腦袋怎麼加?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做事時能否專注,有沒有自我組織性。
國內曾對1292名違法犯罪青少年調查,發現其中有978名學齡期曾被診斷為多動症,患病率為75%。
部分病例成年後,還是留有性格和行為缺陷,成為「注意力缺陷障礙」(ADD)患者,影響一生。
專注力不好,容易犯罪;專注力一般,容易拖延、懶散;專注力強,則可能像王健林一樣,定個人生小目標,賺它一個億。
所以,如何管住自己的注意力,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人類的注意力,按照強度可以分為:主動型注意力、積極型注意力和不積極型注意力。
做事時,你投注的注意力越強,事情的成果就會越好。
比如,打麻將的時候,如果你精力集中時,往往能胡的順風順水;但是,如果一邊打牌一邊惦記著工作,或者因輸錢而心態失衡,就會喪失寶貴的專注度,一錯再錯。
人們每天的主動型注意力有多少呢?比我們想像中的少。
作者對自己做了周密的觀察,結果發現,每周一到周四,他有2~3個小時的「主動型注意力」,周五隻有1.5~2個小時。
也就是說,除非資質逆天,否則一個人每天的高效時間,最多只有3個小時,因此,我們必須牢牢把握。
通過觀察和記錄,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時刻表,我在何時是高效專注的?何時會注意力渙散?從而在相應的時間合理安排。
我們可以強行給自己安排一個「每日充電時刻」,每天抽出一個小時,持續地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每天只安排一個充電時刻,比如,你認為對自己工作最有效的技能提升,是做PPT,那麼就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主動型注意」時段,專心做 PPT。
一旦決定了充電時刻,不要隨意變動,也別一衝動就先刷會抖音。正所謂:殺雞焉用牛刀?
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你出門沒帶腦子啊」。
其實,不可能真沒帶,只是腦子常常滿了。如果滿了,腦子就會不夠用,好像電腦會因內存不足而死機一樣。
頭腦的價值在於創造,而非保存思想。對於保存的活,完全可以交給你的第二個大腦來做,就能大大提升自己的「醒目」度。
所謂第二大腦,就是給自己加一塊硬碟,用於存檔和檢索數據。
比如:紙筆系統、手機清單軟體、筆記軟體、分類好的電腦文檔等等。
任何時候,有任何想法,先全部收集到第二大腦中,就能大大緩解壓力。
把待辦事項放到待辦清單中,有用的資料分類收集到文件夾或印象筆記中。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雙縫干涉實驗」,排在世界十大物理實驗之首。
實驗的結果是:在人類不做任何觀測的時候,光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但當人類用任何方式觀測的時候,光就會變成粒子形態。
換句話說,僅僅是人類的觀測行為,就能影響客觀事物。
這個原理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適用。一旦我們把要做的事、要讀的資料有序的先收集好,它們就會走出混沌的「波」態,成為可觀測和操作的「粒子」。
這就是第二大腦的神奇之處。
收集是收集好了,但「真正去做」卻是萬萬不能的。
這是我們最常陷入的死循環。怎麼解決?可以用CORD高效模型來處理。
C-收集
運用第二大腦,建立幾個有效「收集點」。
收集階段不需要篩選,只是記錄。比如,把老闆交代的工作、會議中交辦的任務、郵件中要保存的信息等等,全部記錄在專門的收集點中。
收集點越少越好。我的常用收集點是:待辦事項管理,用滴答清單;資料收集用瀏覽器插件「方片」,結合印象筆記導出;在kindle中閱讀,然後用kindle mate軟體導出讀書筆記。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總結一下自己的「收集點」,然後定期整理和清空。
O-整理
在所有清單中,最重要的是行動清單。
整理行動清單,就是處理這個「收集點」,把其中可以執行的事情分為5類,再轉移到相應的細分清單中(用滴答清單等軟體可以很容易地做到)。
O-回顧
日回顧、周回顧、月回顧。太難了?先從日回顧做起:
現在我們已經做好了收集和整理,接下來就是最簡單的:從收集和整理好的清單中,選擇幾項放入今天的「日清單」中。
通過思考、決策、重新排列優先級的過程,為今天的行動做好準備。
此外,我們還可以在周五下午、月底最後一天的下午,創造時間和空間做周回顧和月回顧,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關注自己手頭的所有項目和待辦,排列優先級,制定下下計劃,更新自己的策略和行動。
這樣,就能真正做到對一切「心中有數」。
D-執行
執行就是按照自己的今日清單,一件一件地去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按照環境、注意力品質和項目重要性進行選擇:
舉個栗子:現在是時間下午,環境是辦公室電腦前,你的注意力品質是中等,打開待辦清單後,你可以選擇做的事情有好幾件,完成哪件好呢?
考慮到自己吃飽了後容易走神,而且下午常常狀態不佳,此時可以給自己選擇一些不太有挑戰性的工作,比如處理雜事、打電話、回郵件等。
同樣,如果是早上感覺精神大好的時候,就可以選擇執行那個高難度的工作。
執行的過程中,要單線工作,一段時間集中精力搞定一件事。一旦腦海中閃現了其它想法,馬上記錄在「收集點」中,有時間再批量處理。
在這個信息爆炸和時代,用時間管理把自己逼成「超人」已經過時,高超的注意力管理才是高效的新鑰匙。
注意力好比金錢,不僅會越花越少,而且還像媽媽給的零用錢一樣,每天都是限量發放。
因此,如果回覆郵件就用了你80塊錢,那剩下的20塊錢就不夠用來做項目PPT。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做一個心如止水的「忍者」,通過搭建第二大腦、運用CORD模型來提高決策能力,就能獲得強大的掌控感,更聰明地工作。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職場人,頭條簽約作者。
我堅信「腦內千山萬水,不如腳下一步,哪怕是跌出去的一步。」
很多時候,困住我們的不是難題,而是想像。
通過閱讀、理解和嘗試,能夠幫助我們走出人生的重重迷霧。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共同探討職場問題。